一
第一場春雨,開始悄悄下了。
雨,是毛毛雨,如牛毛一樣纖細,似蠶絲一樣透明,若絲網(wǎng)一樣纏綿,斜斜織織,洋洋灑灑,潮濕了粉墻、黛瓦、灰檐、朱窗、石巷、小街,也潮濕了萌動的夢境。村后的那一片竹林,終日籠在煙雨里,更翠綠,也更鮮潤了。
一俟雨霽天晴,紅嫩嫩的日頭升起來,該挖春筍了!
在故園,開春采野菜嘗鮮,有一個詩意而直白的昵稱:咬春!嫩寒時節(jié),咬春的第一道野蔬,莫過于春筍。
我和母親來到竹林,走到小碗口粗的竹子旁,幾鋤下去,就刨開了潮潤的泥土,當繼續(xù)挖下去,就露出了一窩嫩筍。
也許初涉世間,春筍們如在襁褓,它們穿著乳黃色的外衣,頭頂著兩瓣嫩青色的尖芽兒,胖胖乎乎,抱成一團,嬌俏可愛,惹人愛憐。小心翼翼取出它們,足足有五只筍兒,約莫三斤重。
母親如拾了金元寶一樣高興。結果,僅半小時,就相繼挖出了五窩,放入竹籃,有一種“竹籃裝筍母懷兒”的情韻。
母子倆將籃子抬向小溪清洗?!爸ā陛p輕撕去薄薄的筍衣,露出嫩白的筍兒,紡錘般大小,一瞧,就知曉它脆嫩、清香、多汁。一想到春天初來,就可以嘗到這么棒的春鮮,口福不淺,真令人開心!
灶火紅,炊煙白。只見母親飛快地將筍兒連同青紅辣椒切為寸段,在鍋里淋上金黃的菜油,待燒熱后,“嗞啦——”將筍絲倒入,只見青煙冒起,那白玉條似的嫩筍清香沁人。點水而炒,中途依次加了米醋、精鹽、姜絲、料酒、味精,待炒至七分熟時,加入一小勺豬油,稍燜一會兒,熱氣騰騰盛入一個藍花大盤中。
當夾上一筷子遞入嘴里,只感覺一縷帶著初春泥土芬芳的氣息滲入舌尖,那鮮嫩嫩、脆爽爽、香滑滑的味道,讓人霎時陷入美味的沼澤中,不能自拔。也許是春來頭一回嘗野菜,那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不忍讓人停箸,直吃得額頭微微沁汗。
春筍鮮嫩,宜做泡菜!
當泡制一周左右掀開壇蓋,空氣里霎時彌漫著一縷誘人的酸香,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當將金黃色的酸筍撈起,夾起一根塞入嘴里,只感覺一絲酸辣鮮香的美味滲在舌尖,讓人忍不住叫絕,一下子上了癮,從此存貯在味蕾記憶深處。
酸筍提味,又開胃,與任何蔬菜一起相炒,皆好吃!
一時食用不完的筍兒,母親會將它們切成筍片,用棉線穿成一串串,如風鈴一般懸在屋檐下,讓它們自然風干,成為“干筍”。想要吃時,可隨時取下來,用溫水泡發(fā),還原成當初模樣,讓人重溫初春嫩寒時光。
此物亦可提鮮!偶爾歸來,母親會將筍干與老母雞一起煲湯。那個味道鮮香純正、營養(yǎng)可口,讓人感覺與竹為鄰,春在身邊,春在眼前!
二
“籬落疏疏一徑深”,春到菜籬,知名、不知名的野菜,“呼啦”一下長起來了。
那些野菜,得了籬園的肥力,仿佛競賽似的,有一種“喧賓奪主”的味道。經(jīng)過一個漫長而素淡的冬季,此時的野菜,無異于給家人送上了一席春宴。
馬齒莧,剁碎后包包子、攤菜餅,口感滑爽。蒲公英,或生吃,或炒食,或做湯,或熗拌,風味皆絕。馬蘭頭,春來鮮嫩,雖然略帶苦澀,可是焯水之后,會變得清潤可口。薺菜,春來炸春卷、包餃子,當仁不讓。野莧菜,開綠白色小花的野菜,摘其嫩葉入饌,清香嫩滑,是不可多得的上乘珍饈。
然而,讓人念念不忘的,是灰灰菜!
灰灰菜,別名灰菜、灰藋、白藜等。由于籬園土壤肥沃,成了灰灰菜的樂園。往往一場春雨過后,就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對它,母親并不討厭,只當是上天免費饋贈的一道鄉(xiāng)間佳肴而已。
給菜籬除草時,眼疾手快的母親,將雜草連根拔起,掛之籬笆,以便將它們風干曬死,卻將灰綠的形似莧菜的灰灰菜留下。等到快收工時,已采有大半籃了。
“這是灰灰菜,丟掉了怪可惜,不如拿回家做菜吃,嘗嘗鮮?!蹦赣H見我納悶,高興地說。
回家后,首先將灰灰菜掐根,將葉上的一層灰色粉質洗盡,然后在滾水里焯一下,以去澀味。接下來,她在鍋里淋上菜油,待青煙冒起,“哧啦——”將它們倒入爆炒,僅添加食鹽,滴入幾滴醋,以保青鮮,最后盛入盤中,美其名曰:油鹽灰灰菜。
一剎那,一縷誘人的清香直鉆鼻孔。我忍不住嘗了一筷子,咦!先有一點點的澀,但隨之而來的,是絲滑綿長的清甜,令人唇齒留香、回味不已。
除了清炒,母親還用它做貼米粑、炸春卷!
將洗凈的灰灰菜剁碎,裹上細米粉,調成糊狀,加點鹽,當蒸煮米飯之際,將它們貼在鍋沿上,蓋上鍋蓋——飯兒熟,粑兒香。當掀開鍋蓋,只見一塊塊圓圓的米粑,白里透綠,將之鏟出,只見貼鍋一面金黃,宛如太陽與月亮合為一體,煞是養(yǎng)眼。
經(jīng)不起誘惑,燙燙地咬上一口,感覺又酥又脆又糯又香,令人吃了一塊又一塊,吃了還想吃。
見我們這么愛吃,母親采灰灰菜更來勁了,用她的話說,野菜是春天免費提供的,無非是多磨一些米粉而已。那些年,灰灰菜米粑成了我口袋里常有的“零食”,令小伙伴們羨慕不已。
偶爾,母親為了改善伙食,會以灰灰菜炸春卷!
一般而言,鄉(xiāng)間炸春卷采用的是薺菜,母親換作灰灰菜,無非看中它的風味獨特,想給家人不一般的味覺體驗。
首先,將灰灰菜剁碎,拌入煎得金黃的蛋皮,調入精鹽、胡椒、味精、陳醋等佐料,做成餡兒;然后,將面皮搟好,形成薄薄的、均勻的一片片圓形;隨后,用筷子夾上餡兒置于面皮上,用掌心輕輕一搓,飛快卷起,春卷就成形了;最后,將它們放入滾沸的油鍋里,慢慢地炸,直至焦黃、香味飄起,用笊籬撈起,即可食用。
夾上一個塞入嘴里,“咔嚓——”只感覺它外酥內脆,嚼之有味,一邊品嘗,一邊眺望籬園,期待下一次采摘。
《詩經(jīng)·南山有臺》云:“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比R,即灰灰菜。以此看來,對灰灰菜的喜愛,自古有之。
多想,趕趁大好春光,朝久違的故園一步步走去,陪母親重溫灰灰菜采食時光,再歸來依舊是少年!
三
“去是陌上花似錦,今日樓頭柳又青?!弊谖鳂牵拼斑h眺,只見初春的田野,又青茸茸一片。
那是第一波艾草,春風吹又生,悄悄鉆出了地面!
初春的陌上,風景尤佳,“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贝藭r采艾草,令人心情大好。
古人云:“藥食同源”。艾草,除了可制中藥,還可食用,制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米果、艾葉餃、艾葉糕、艾葉粑,不一而足。
對家人而言,最愛的,莫過于用艾葉做青團。
青團,是擠出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填入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兒,蒸熟即食的一道美味。
趁晴日,邀上三五同伴,一手拎籃,一手持剪,來到阡陌之上,向艾草最嫩的部位咔嚓而剪。此心情,一如《論語》所描寫,“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待艾葉采得差不多了,走到小溪洗凈,濕淋淋、香盈盈地拎回家,交與母親!
炊煙裊裊里,只見母親先用笊籬將艾葉焯過、撈起,裹在輕紗里,用力一擠,只見碧綠的草汁淅淅瀝瀝而下,濃烈的艾香,沁了一屋子。隨后,母親將艾汁倒入雪亮的糯米粉中,勻勻攪拌后,又反復而揉,摶成一個青色的大團,恰似一枚忘歸的碧月。
接下來,開始揪劑子、填餡。劑子揪成娃娃拳頭一般大小,用大拇指朝中間一壓,其余四指捏住周邊,如風車一般轉動——漸漸地,劑子變得像一個袖珍斗笠,如一個蘑菇蓋,若一面小小的鈸。隨之,取一匙餡兒填入劑子中間,又開始旋轉,再將口子朝中間收攏。最后,敷上薄薄的一層松花粉,以防粘連。
該蒸青團啦!
將嬌俏可愛的青團挨個兒擺在竹籬上,此情形,使人感覺回到了捏泥娃娃的純真年代。當燃火而蒸,鍋里的水開始咕嘟咕嘟響起,乳白色的水汽從籠頂鉆出,濃濃的煙火氣,令人著迷。不一會兒,就聞到青團的香味了。
當揭開蒸籠蓋子,吹開水汽,只見一只只圓胖胖的青團正在滋滋冒著氣泡,透過翡綠色的皮兒,可以看見暗紅色的餡兒,猶如金屬熔液在里面流淌。
見我饞得兩眼放光,母親將幾枚熱騰騰的青團夾起,盛在一個白瓷碗里,遞在我手里。青團青,白瓷白,仿佛銀碗里盛了一窩小小的青月亮,一枚枚瑩潤生光,玲瓏可愛,讓人真想快一點“親”上一口。
“慢點兒吃,小心燙著!”
母親剛要叮嚀,誰知我禁不住誘惑,張開嘴巴,就將青團一口咬下去。一剎那,餡汁猶如火山口流出的巖漿一樣,那又燙又甜又香的味兒,是那么濃烈、筋道、糍糯!
——那燙,讓人直吐舌;那甜,令人忍不住夾起了下一枚;那香,讓人回味一輩子,平添了一縷春煙似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