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第六屆雷鋒精神與高校思政工作論壇暨新時代雷鋒精神與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研討會在上海建橋學院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紀念館及研究機構的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雷鋒精神和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踐路徑、方法創(chuàng)新,以及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
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市民辦高校黨工委書記顧紅亮,在視頻講話中指出,上海建橋學院堅持20年用雷鋒精神育人、紅色場館育人,成為上海高校思政育人的典范。
上海建橋學院黨委書記楊偉人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學院將雷鋒精神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育人全過程,通過完善措施使其成為學校的文化基因。同時還注重紅色場館的建設與利用,依托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等平臺,積極探索雷鋒精神、紅色場館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徑。
此次研討會上,中共一大、二大紀念館與上海建橋學院簽署了《社會實踐基地合作共建協(xié)議》。通過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打造更多優(yōu)質育人項目。
在專題報告環(huán)節(jié),《雷鋒》雜志榮譽總編輯陶克圍繞“雷鋒精神之花為什么這么紅”主題,生動闡釋了雷鋒精神與紅色文化的內在關系,并言簡意賅地總結了雷鋒的成長:“少時輟學掃盲忙,辭別縣府到農場。雁子趕飛寒冷地,帥男昂揚在鞍鋼。胸懷一腔報國志,螺釘成就英雄夢?!彼f,知行合一是雷鋒成功的秘訣。雷鋒學英雄而成為英雄,學雷鋒必先學英雄。英雄精神是雷鋒精神之根,雷鋒精神則是英雄精神之花,學英雄與學雷鋒是根與葉的關系,根深則葉茂。英雄精神是永恒的,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兩個“永恒”是紅色文化培育的時代之花。
隨后,湖南雷鋒紀念館黨組書記鄒文,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副館長徐統(tǒng),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中共二大紀念館副館長張麗韞,也分別結合自己館舍特色,就如何將雷鋒精神與紅色文化融為一體“潤心鑄魂”、拓展高校大思政課的新內涵及其育人實踐新路徑逐一發(fā)言。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新寧作的《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培養(yǎng)模式初探》報告,也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樣本。下午的主題報告同樣精彩紛呈,8位來自高校和職業(yè)院校的專家學者就雷鋒式職業(yè)人培育模式、紅色校史育人功能、優(yōu)秀習慣養(yǎng)成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最后,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宋艷華教授作論壇總結。她表示,專家們圍繞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主題進行的深入分析和精彩詮釋,展現(xiàn)了多元主體參與、場域立體構建、載體多樣運用和方式靈活創(chuàng)新的四大亮點,為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內涵式發(fā)展提供了高質量創(chuàng)新系列樣板和成功模式。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上海建橋學院)主任江彥橋、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胡家俊、《上海宣傳通訊》編輯部主任呂東卉分別主持會議。
多方擁抱“大思政 ”建言和經驗分享
湖南雷鋒紀念館黨組書記鄒文——
用活資源" 共建共享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我們繼續(xù)學雷鋒、作表率,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向雷鋒同志學習、做雷鋒精神的傳人。
近年來,我們構建了“場館+課堂”“共建+共享”館校合作育人模式,攜手國內40余所高校,將雷鋒精神和思政課有機融合,開發(fā)了多堂精品思政課,以校外輔導員、思政輔導員、德育副校長等身份走進校園,為60萬大學生提供服務,成功入選第三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yōu)秀案例。
撫順雷鋒紀念館副館長徐統(tǒng)——
多手段力促學雷鋒活動天天新
近幾年,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開辟網上展館,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移動化、互動化、全媒化等手段,力促學雷鋒活動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開展打卡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網上活動,閱讀量已達8500萬人。
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
“百物進百校, 百講證百年”
我們在一大紀念館開設自己專題黨課,同時把革命文物借用項目制方式帶入課堂。比如“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把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講述方式帶入學校,成為新型思政課聯(lián)合教育方式,目前,這一項目在持續(xù)推進,反響也很好。
中共二大紀念館副館長張麗韞——
奮力增加“大思政”課的歷史維度
近年來,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努力把我黨首部黨章誕生地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教材,推出專題片《鐵律鑄魂》,以“菜單式黨課”就近學、“節(jié)日黨課”定期學、“創(chuàng)新黨課”體驗學、“情景黨課”沉浸學、“思政黨課”扎實學等方式,講述黨章文本內涵、背后故事及其蘊藏的精神偉力。此外,還依托豐富的軍史資源,推出國防教育思政課程《軍歌嘹亮 強軍興國》,強化廣大青少年的國防意識。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新寧 ——
堅持“學研講行”四位一體育人
為用雷鋒精神和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我們探索 “學、研、講、行”四位一體培養(yǎng)模式:學是學習,研是研究,講是講思政課,行是行走中國,注重社會實踐??偟膩碇v,我們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不斷夯實學生們的信仰基礎,從教學研究、宣講、行動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長沙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羅慧玲——
通過職業(yè)化路徑實現(xiàn)學雷鋒常態(tài)化
我國有60%~70%的人在職業(yè)崗位上,如果都能立足職業(yè)崗位學雷鋒,自然就可以實現(xiàn)學雷鋒的常態(tài)化。為此,我們圍繞職業(yè)精神,研究了雷鋒的“八大品質”,每一個品質都有一系列訓練教程,通過這些訓練讓雷鋒的優(yōu)秀職業(yè)品質沉淀在學生身上。為形成這些系列化的思政課程,我們做了一個資源庫,目前有9萬多人在使用。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峰——
發(fā)揮紅色校史育人功能
校史是身邊的大思政課資源。我們海事大學百年校史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最近,上海高校推動強國系列課程建設,我們學院把校史內容有機融入各門課程,展示紅色文化在海洋強國中的作用。
遼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佟艷——
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具有導向型作用。培育雷鋒式職業(yè)人,我們有一個考核評價機制,每年評選雷鋒式大學生、大學生標兵、教學標兵。評上標兵的有機會重走雷鋒路,我們不僅在校內全員參加,還把雷鋒式大學生的標兵選拔出來,開展雷鋒式職業(yè)人素質提升培訓,走向高層次鑄魂育人。
青島黃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談笑——
構建雷鋒精神鑄魂育人大思政體系
我們提出雷鋒精神進課堂目標,通過課程化、體驗化、智慧化、成果化,構建雷鋒精神鑄魂育人大思政體系。其中有個智慧化創(chuàng)新問題。針對今天的學生離不開手機、網絡的特點,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建設智慧課程、智慧課堂、智慧教研以及智慧思政,如用AI復活雷鋒,實現(xiàn)兩個時代人的對話等。
上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敏——
發(fā)揮好紅色音樂育人功能
音樂黨課最早是上海音樂學院創(chuàng)立的。2019年,我們學院成立中國紅色音樂研究中心,與一些紅色革命老區(qū)的高校如井岡山大學、遵義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等,建立了紅色音樂育人聯(lián)盟,積極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用紅色音樂模式、題材推動育人工作。
上海戲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曉?!?/p>
充分發(fā)揮紅色文藝在傳揚雷鋒精神中的作用
音樂劇《我和我的雷鋒》,2024年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直抵現(xiàn)代人心底。這種把戲劇和音樂完美結合的音樂劇形式,可以讓觀眾穿越62年的時光、感受雷鋒鮮活可愛的人生,這些形式對青年人認識雷鋒、傳承雷鋒精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漪——
把用紅色資源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品牌做大做強
我們學院擁有三館紅色資源,20年來年年頒發(fā)學雷鋒金、銀、銅質獎章,所播下的12000多顆“雷鋒精神種子”,使我校構建起了“大思政”鑄魂育人的新格局。我們將繼續(xù)向紅色文化研究、講好雷鋒故事、以黨建帶動大思政課教學、建好用好更多紅色場館等六個方面拓展,把“用雷鋒精神育人的建橋品牌”做大做強。
《上海宣傳通訊》編輯部主任呂東卉——
“大思政”課建設要注重內涵式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思政課建設要注重內涵式發(fā)展,這對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管理、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也給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要以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指導,積極探索思政課內涵式建設發(fā)展新機制新模式。
(責任編輯:陳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