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犁耙鋤籮的農具大集合,這是一年一度的農民狂歡節(jié),這是滇西農耕文明的“活化石”,這就是入選云南省保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哀牢犁耙會。
關于哀牢犁耙會的起源,史書并無明確記載,目前較為統(tǒng)一的說法是其源于哀牢國延續(xù)下來的一個傳統(tǒng)廟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保山市歷史最悠久、影響范圍最廣的傳統(tǒng)廟會。
哀牢國是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傣族政權,距今約有2000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17代國王約360年。哀牢為傣語“哀隆”轉譯,意為大哥,是早期傣族部落首領的稱謂。據(jù)記載,哀牢始祖九隆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締造農耕文明的開山鼻祖,被后人尊稱為“開國老爺”。
哀牢山下的保山壩是哀牢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近2000年前建廟紀念此地首領大官形成的大官廟自然村,有“西南一大都會”之譽。后村中又修建了哀牢寺,借以憑吊“哀牢國大官”。
哀牢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著稱的國家,犁耙會就是一個將犁耙、籮筐、扁擔等農用器具集中起來交易、互通有無的廟會,故名“哀牢犁耙會”。會址設在保山市隆陽區(qū)哀牢山下的大官廟自然村,民間亦稱之為“大官廟會”。
哀牢犁耙會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一進行。此時年關剛過,農事不多,加之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玉米、小麥等作物茁長,人們以廟會形式備種春耕、休閑娛樂。
在犁耙會上,農具和農民便是主角。犁耙、簸箕、笊籬、鋤把、鐮刀、火鉗、皮索、木藤、竹桌、扁擔、籃子、掃帚等,各種竹制、石制、木制和鐵制的生產生活用具,密密匝匝地擺滿了村道兩旁、村后山坡。買賣雙方都是樸實的農民,你買我的扁擔,我買你的鋤把,或者以物易物,互通有無,為接下來的春耕生產做準備。
這邊趕了30多年犁耙會的老張夫婦,賣的是他們用甜竹做的扁擔,兩人分工負責,配合默契,一個介紹、一個收錢,100多根扁擔已經賣得所剩無幾;那邊姓吳的大姐主賣特色的抓笆、籮筐、筲箕、畚箕,還有手工編織的小插花籃、針線籮、水果盤,不錯的銷量讓她臉上始終洋溢著木棉花般的笑容;遠處的楊大爹滿臉皺紋,在陽光下更顯褶深膚黑,面前放著一個個帶有竹子清香的簸箕,靜靜地等待識貨的顧主前來……
除了農具買賣之外,犁耙會的飲食文化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豆粉米線、燒肉米線、下村豆粉、烤肉串、烤香腸、甜白酒、糖人、麥芽糖、腌蘿卜片等,各種各樣價錢實惠的美味小吃把你撩得怦然心動,饞得直流口水。
如今,在當?shù)卣拇罅ν苿酉?,作為哀牢國農耕文明“活化石”的犁耙會,已從最初的農業(yè)生產、農民生活用品買賣發(fā)展為集文化、旅游、商貿、娛樂、餐飲于一體的大型節(jié)慶盛會。佇立哀牢山上,俯瞰人潮涌動,你就能充分感受農耕文明古國的遺風,找到自己的鄉(xiāng)愁!
(江西 孟秋望 冷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