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戰(zhàn)進入1942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終于下定了決心: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制一種聞所未聞的超級炸彈——原子彈。
盡管之前從沒有人做過這項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將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于是問題也就來了:誰來領導這個工程?
是愛因斯坦嗎?他的能力、資歷和威望自然是夠了,但因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這位天才科學家是最先被排除的。
那么,是不是應該在當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美國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挑選一個呢?按理說,負責如此高端和機密的工程,“得過諾貝爾獎”應該是一個最低門檻。
但是,最終“曼哈頓計劃”項目負責人名字被公布的時候,還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個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最堅定推薦奧本海默的,是歐內斯特·勞倫斯。
歐內斯特·勞倫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發(fā)明者,也是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最初,負責“曼哈頓計劃”的美國軍方主持人格羅夫斯將軍內定的主持人是勞倫斯,但勞倫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康普頓卻堅持推薦以理論物理見長的奧本海默。
勞倫斯的推薦理由簡單卻有說服力:“曼哈頓計劃”是一個要凝聚全世界最頂尖大腦的“超級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學家,就越有些“恃才傲物”,必須有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管理的人才來把這批人管理起來,有效運轉,最快達成目標。
誰最合適?奧本海默最合適。
奧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個管理型人才,他演講有說服力,待人有親和力,與整個美國物理學界的頂尖科學家都關系良好,同時,他自己在業(yè)務能力上又不會被同行看低。
奧本海默不辱使命。作為耗資25億美元、最多時參與人數(shù)超過50萬的“曼哈頓計劃”的總指揮,奧本海默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和管理才能。在他的游說和鼓動下,玻爾、費米、查德威克等當時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加入了該計劃。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他們全身心投入,高速運轉。奧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各地從事原子彈相關工作的實驗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親自選定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作為總實驗基地,統(tǒng)一領導工作。
1945年7月16日清晨5時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
在爆炸的一瞬間,現(xiàn)場受邀觀看的1000多名觀眾歡呼雀躍,而作為總設計師的奧本海默,望著那片騰空而起的蘑菇云,卻從心底里感到了恐懼。
事實上,在原子彈研發(fā)進入尾聲時,奧本海默的信念就已經產生了動搖。
在那段時間,從歐洲傳來了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的消息。而在美軍鏖戰(zhàn)的太平洋戰(zhàn)場,日軍也已經節(jié)節(jié)敗退,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盟軍已經完全可以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情況下,科學家們陷入了良心的自責:這種超級殺人武器的問世,還有必要嗎?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天真的建議:能不能只選擇一塊無人區(qū),做一個示威性轟炸?
這個建議很快被美國政府否決了——“曼哈頓計劃”歷時三年,耗費數(shù)十億美元,如果不用于實戰(zhàn),不產生結果,怎么向國會交代?怎么向納稅人交代?怎么向那些反對人士交代?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后被投下一顆原子彈,十多萬人在白光一閃間灰飛煙滅。
當年10月,奧本海默辭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的職務,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此時的他早已聲名鵲起,受到全世界矚目。兩年后,奧本海默當選為美國最權威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并出任美國政府能源決策機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的顧問委員會主席。
這是當時一個科學家能在美國得到的最高政治地位,奧本海默用他自己的能力和表現(xiàn),開了科學家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的先河。
只是,因研發(fā)核武器登上這個臺階的奧本海默,卻轉而說服美國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認為他和他領導的團隊并沒有增加全人類的福祉,而是給整個文明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然而,奧本海默作為一名科學家,確實沒有明確意識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風云突變。
二戰(zhàn)結束,一道“鐵幕”在昔日的盟友蘇聯(lián)和歐美之間緩緩落下。1949年8月29日,蘇聯(lián)宣布成功試爆本國第一顆原子彈,美國人苦心建立起來的“核壟斷”在短短四年之間就被打破;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戰(zhàn)爭”,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里就在中國建立了不可撼動的優(yōu)勢;在朝鮮戰(zhàn)場,武器和后勤明顯落后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居然把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lián)軍死死釘在了“三八線”……
現(xiàn)在美國迫切需要進一步在核武器上建立起對共產主義世界的優(yōu)勢,怎么會聽從奧本海默的勸阻?
1952年11月1日,代號為“邁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島被引爆,產生的爆炸當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500倍。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奧本海默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下。
1952年,二戰(zhàn)歐洲盟軍的最高司令、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糟糕的是,艾森豪威爾執(zhí)政時期,恰恰是極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
1953年12月初,奧本海默去英國做一場科普講座。在此期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終于讓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相信:奧本海默是一個危險的共產主義分子,并且很可能是蘇聯(lián)在美國核領域方面的“代理人”。
為此,當奧本海默在12月21日回到國內時就被告知:要么主動辭去他在美國政府的行政職務,要么就出席一場指控他的聽證會。
盡管奧本海默知道自己在主持研究原子彈期間就受到了嚴密的監(jiān)視和監(jiān)聽,依舊感到極大震撼。他毫不猶豫地拒絕辭職,決定出席聽證會。
12月23日,針對奧本海默長達4周的聽證會拉開帷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奧本海默事件”。
在聽證會上,聯(lián)邦調查局給奧本海默羅列了24條罪狀,奧本海默本人在聽證會上否認了一切指控,但似乎政府并沒有想聽取他的辯解以及公眾的呼聲。
最終,聽證會的審判委員會給出了判決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奧本海默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
但是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做了這個判決之后,美國政府還是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一切安全特許和權限,全面禁止他與一切原子能項目產生接觸。
這對奧本海默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因為他一直希望今后能用他的政治身份,促成原子能在國際范圍內的和平利用。
奧本海默最終用了9年時間等來了自己的“平反”。
1960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總統(tǒng)。那時,麥卡錫主義帶來的瘋狂浪潮已經褪去,肯尼迪在當選總統(tǒng)之后不久就向自己身邊的幕僚透露,想給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批當初受到迫害的人補償(其中也包括卓別林)??夏岬蠟閵W本海默選擇的方式是頒予他1963年度美國原子能方面的最高獎項——費米獎,并頒發(fā)5萬美元的獎金(相當于當時美國國務卿的年薪)。
但是,就在頒獎前的10天,肯尼迪遇刺身亡。
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成了1963年12月23日頒獎典禮上的嘉賓。在授獎儀式上,59歲的奧本海默走向主席臺時不小心絆了一下,約翰遜總統(tǒng)趕忙伸手扶他。但奧本海默推開了約翰遜的手,說:“總統(tǒng)先生,當一個人行將衰老時,你去扶他是沒有用處的,只有那些年輕人才需要你去扶持?!?/p>
奧本海默在答謝詞中說:“我想,今天的儀式是需要您的膽量和寬容的,我覺得這是我們光明前景的預兆?!?/p>
說這話的時候,奧本海默已經知道,政府雖然用這種方式給他恢復了名譽,但依舊禁止他接觸一切關于原子能的機密。
如今回過頭看,其實誰都無法從類似的政治風暴中幸免。在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的時候,當初舉薦他的勞倫斯曾勸奧本海默去歐洲暫避風暴,但奧本海默拒絕了,理由是:“我不去,因為我就是愛這個國家!”
(摘自《歷史的溫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