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的一類主要農(nóng)作物,小麥本身有著多種種植優(yōu)勢。為提高小麥種植產(chǎn)量與質(zhì)量,做好種植栽培工作并采取合適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極為關鍵。文章簡述了小麥生長習性,并從品種、選地整地、播種、灌溉、除草、施肥、鎮(zhèn)壓提墑七個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小麥種植栽培技術應用要點,闡述了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要點。
關鍵詞:小麥;種植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在我國種植范圍較廣,已然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chǎn)量與質(zhì)量與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想要保證小麥種植產(chǎn)量與質(zhì)量,就需要種植人員掌握小麥種植栽培技術應用要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病蟲害防治方案。如此,方可保證小麥種植效果,滿足對小麥的市場需求,這也是確保種植戶經(jīng)濟收益的關鍵因素。為此,對小麥種植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進行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提高小麥產(chǎn)量與品質(zhì)。
1 小麥生長習性
1.1小麥的生長周期
冬小麥通常需要230至270天的生長時間,從秋季播種開始,經(jīng)歷冬季的休眠期,春季返青并迅速生長,最終在夏季成熟收獲[1]。而春小麥的生長周期則相對較短,通常為100至120天,其從春季播種開始,快速生長,在夏季或秋季達到成熟。
1.2小麥的根系
根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范圍是16至20℃,當溫度低于3℃或高于30℃時,根系的生長會受到抑制。土壤的水分含量也是影響根系生長的關鍵因素,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土壤相對持水量的65%至75%。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根系代謝功能會減弱,生長速度會減慢甚至停止[2];而水分過多則可能導致供氧不足,根系從有氧呼吸轉向無氧呼吸,消耗過多的養(yǎng)分,影響根系的正常生長。
2 小麥種植栽培技術應用要點
2.1優(yōu)良品種篩選
2.1.1地域適應性
每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病蟲害狀況,因此,所選品種必須能夠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3]。例如,在半冬性小麥種植區(qū)域,應選擇耐寒性強、春化充分、抗倒性好的品種,如升級版百農(nóng)307、眾信麥998等,此類品種能夠在寒冷的冬季保持較好的生長狀態(tài),同時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從而保證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2.1.2品種的產(chǎn)量潛力和品質(zhì)特性
高產(chǎn)潛力的品種能夠在相同的種植條件下產(chǎn)出更多的糧食,而優(yōu)質(zhì)特性則能夠滿足市場對高品質(zhì)小麥的需求,提高種植戶的經(jīng)濟收益。因此,在選擇品種時,要綜合考慮其產(chǎn)量潛力和品質(zhì)特性,選擇既高產(chǎn)又優(yōu)質(zhì)的品種。
2.2保證選地與整地的科學性
2.2.1土壤肥沃
肥沃的土壤意味著土地中富含小麥生長所需的各類營養(yǎng)元素,如氮、磷、鉀等。肥沃的土壤能夠為小麥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支持,促進其健康生長。因此,在選擇種植地時,種植者應優(yōu)先考慮土壤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地塊。
2.2.2排水良好
小麥根系需要充足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而排水不良的地塊容易導致土壤積水,使根系處于缺氧狀態(tài),進而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產(chǎn)量[4]。因此,在選擇種植地時,種植者應確保地塊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在雨季出現(xiàn)積水現(xiàn)象。
2.2.3無鹽堿化現(xiàn)象
鹽堿化土壤中的鹽分過高會抑制小麥的生長,甚至導致其死亡。因此,在選擇種植地時,種植者應避開鹽堿化嚴重的地塊,確保小麥能夠在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中生長。
2.2.4精細整地
深耕可以打破土壤板結,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能力。耙壓則可以使土壤更加細碎、平整,有利于小麥種子的萌發(fā)和根系的生長。同時,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種植者還需要特別注意切碎、撒勻、埋深、壓實等步驟,以減少秸稈對小麥生長的阻礙,并確保秸稈能夠充分腐解,為土壤提供養(yǎng)分。
2.3選擇良好的播種時機
2.3.1深入了解所種植小麥品種的生長周期和特性
例如,半冬性品種通常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能夠在較低的溫度下正常生長,因此其播種時間相對較早,一般選擇在10月中下旬進行。而春性品種則更適應溫暖的氣候,其播種時間應相應推遲,通常安排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5]。這樣的時間安排可以確保小麥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萌發(fā)和生長,充分利用光照和熱量資源。
2.3.2密切關注土壤墑情和天氣變化
土壤過于干燥或過于濕潤都會影響小麥種子的萌發(fā)和根系的生長。因此,在播種前,種植者要對土壤進行充分的灌溉和排水工作,確保土壤處于適宜的墑情狀態(tài)。同時,種植者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播種,以減少透風跑墑的風險。
2.3.3注意播種深度和播種密度的控制
適宜的播種深度可以確保小麥種子能夠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同時避免種子暴露在地表而受到風吹日曬的影響。合理的播種密度則可以確保小麥植株之間的光照和通風條件良好,有利于小麥的健康生長和產(chǎn)量的提高。
2.4確保灌溉的合理性
2.4.1播種期至越冬階段
這一階段,種植者需要密切關注土壤墑情,通過灌溉來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處于適宜的范圍內(nèi)。適宜的土壤含水量有助于小麥種子的快速萌發(fā)和根系的發(fā)展,為小麥的后續(xù)生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4.2越冬期至拔節(jié)期
該階段小麥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對水分的需求也相應減少。在這一階段,種植者可以適當減少灌溉量,以避免土壤過度濕潤而導致根系呼吸受阻和病害的發(fā)生。然而,也需要注意避免土壤過于干燥,以免影響小麥的越冬能力和春季的返青生長。
2.4.3拔節(jié)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
作為小麥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這兩個階段也是決定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關鍵時期。因此,種植者需要增加灌溉量以滿足小麥對水分的大量需求。充足的灌溉有助于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的灌漿,從而提高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2.4.4排水工作
在雨季,田間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會導致小麥根系受損、病害加重甚至死亡。因此,種植者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確保在雨季能夠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防止小麥受災。
2.5做好除草工作
雜草不僅會爭奪小麥所需的水分、養(yǎng)分和光照,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宿主,從而增加小麥受害的風險。因此,種植者應根據(jù)雜草的種類和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方法?;瘜W除草具有高效、快速的特點,但使用時需嚴格控制藥劑的用量和濃度,以避免對小麥產(chǎn)生藥害。機械除草則更為環(huán)保,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人力。無論采用哪種方法,種植者都應確保在雜草對小麥生長造成嚴重影響之前將其清除。
2.6科學施肥
2.6.1底肥
底肥是小麥生長初期的主要養(yǎng)分來源,對于促進根系發(fā)育、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選擇底肥時,種植者應優(yōu)先考慮有機肥和復合肥。有機肥富含有機質(zhì)和多種微量元素,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而復合肥則能提供氮、磷、鉀等多種營養(yǎng)元素,滿足小麥生長的基本需求。通過有機肥與復合肥的結合使用,種植者可以為小麥的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2.6.2追肥
追肥應根據(jù)小麥的生長階段和養(yǎng)分需求進行分期施用。例如,小麥在生長旺盛期,如拔節(jié)期、抽穗期等,對氮素和鉀素的需求量較高。因此,在此類階段,種植者應適量追施氮肥和鉀肥,以促進小麥的生長和發(fā)育。同時,種植者還需要注意追肥的方法和時間選擇。追肥時應盡量采用溝施或穴施等方式,以減少養(yǎng)分流失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此外,追肥的時間也需根據(jù)天氣和土壤條件進行調(diào)整,以確保養(yǎng)分能夠及時被小麥吸收利用。
2.6.3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雖然需求量不大,但對小麥的生長和發(fā)育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施肥過程中,種植者應根據(jù)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的生長需求,適量補充微量元素肥料,以滿足小麥的全面養(yǎng)分需求。
2.7鎮(zhèn)壓提墑
鎮(zhèn)壓的作用機制在于通過物理壓力改變土壤緊實度和植株的生長環(huán)境,適度的鎮(zhèn)壓能夠減緩小麥地上部分的生長速度,促使小麥將更多的能量用于地下根系的擴展和深扎。同時,鎮(zhèn)壓還有助于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在冬季,由于氣溫低、空氣干燥,土壤水分蒸發(fā)速度加快,所以土壤容易干旱。通過鎮(zhèn)壓,種植者可以壓實土壤表層,減少土壤孔隙度,從而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fā)速率。
3 小麥病蟲害防治
3.1小麥赤霉病
作為一種對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構成嚴重威脅的病害,小麥赤霉病尤其在小麥生長周期的抽穗至揚花期階段,其發(fā)病率顯著增高。
3.1.1從源頭上減少病害的發(fā)生
選擇地勢高、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塊進行小麥種植至關重要,原因在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不利于病菌的滋生和擴散。同時,種植者還需注重小麥品種的選擇,優(yōu)先選用抽穗整齊、產(chǎn)量高且具備較強抗赤霉病能力的品種,如揚麥33號等。
3.1.2合理的種植密度和適時的播種時間
通過合理密植,種植者可以確保小麥植株之間的通風透光性良好,從而降低病害的傳播速度。而提早播種并選擇早熟品種,則有助于小麥在赤霉病高發(fā)期之前完成生長周期,從而有效避開病害的威脅。
3.1.3化學防治需要注意的問題
種植者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特別是在陰雨、露水、多霧等有利于病菌擴散的天氣條件下。一旦遇到這樣的天氣且持續(xù)時間超過2天,種植者應立即采取噴灑藥劑的預防措施。藥劑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等高效低毒的殺菌劑。在噴灑過程中,種植者應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避免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從而降低防治效果。
3.2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作為一種廣泛存在且對小麥產(chǎn)量構成嚴重威脅的病害,其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但病情嚴重時也可擴展至莖稈和穗部,對小麥的光合作用和整體產(chǎn)量造成嚴重影響。
3.2.1選用抗病豐產(chǎn)品種
此類品種經(jīng)過選育,具有較強的抗病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白粉病的侵襲。同時,合理密植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關鍵。過密的種植會導致小麥植株之間通風透光不良,增加病害的傳播速度。因此,種植者應根據(jù)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合理確定種植密度,確保小麥植株之間的空間分布均勻,有利于通風透光。
3.2.2合理施肥
在施肥過程中,種植者應注重平衡氮、磷、鉀的比例,避免偏施氮肥而導致植株柔弱易感病。通過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和生長勢,進一步降低白粉病的發(fā)生概率。
3.2.3密切關注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病情況
一旦病情普遍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shù)達到5%至8%,就應立即采取噴灑藥劑的防治措施。藥劑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其防治效果、安全性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三唑酮、烯唑醇等藥劑是防治小麥白粉病的常用藥物,其具有高效、低毒、廣譜等特點。在噴灑藥劑時,種植者應嚴格按照推薦的劑量使用,避免過量使用而導致藥害發(fā)生。同時,還應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避免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
3.3小麥黑穗病
小麥黑穗病可具體細分為小麥腥黑穗病和小麥散黑穗病。這是兩種對小麥產(chǎn)量構成重大威脅的病害,其主要集中危害小麥的穗部,導致穗部畸形、變黑,嚴重時甚至造成整個穗部的毀損,對小麥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
3.3.1選用無病種子
無病種子能夠有效減少病害的初侵染源,降低病害的傳播概率。同時,種植者還需對種子進行必要的處理,如拌種。拌種時,可選用三唑酮、三唑醇、戊唑醇、粉銹寧等高效低毒的殺菌劑,此類藥劑能夠有效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預防病害在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階段的侵染。
3.3.2加強栽培管理
通過合理輪作,種植者可以避免連作而導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積累,從而降低病害的發(fā)生概率。同時,適期播種也是防治黑穗病的關鍵。適期播種能夠確保小麥幼苗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出土,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此外,種植者還應加強田間管理,如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株殘體,以減少病菌的滋生和傳播。
3.4小麥螟蟲
作為小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害蟲,小麥螟蟲主要危害小麥的莖稈和穗部,通過咬食和鉆蛀等方式,造成莖稈折斷、穗部被害,嚴重時甚至導致整個植株的死亡,對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構成嚴重威脅。在防治此類害蟲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3.4.1加強田間管理
通過定期清除田間雜草,種植者可以有效減少螟蟲的棲息地,降低其繁殖和擴散的速度。同時,合理布局作物也是防治小麥螟蟲的重要手段。在秋季進行種植時,種植者應盡可能選擇玉米、谷子等作物,因為此類作物與小麥的生長期不同,可以減少螟蟲從小麥田向其他作物田的遷飛和危害。此外,種植者還應加強小麥田的灌溉和排水管理,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有利于小麥植株的生長和抗病抗蟲能力的提高。
3.4.2引入寄生性天敵等生物防治方法
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等,能夠寄生在螟蟲體內(nèi),從而控制其數(shù)量。同時,種植者還可以利用性誘劑等方法誘殺雄蟲,破壞螟蟲的交配平衡,進一步降低其種群數(shù)量。
3.4.3噴灑藥劑
吡蟲啉、阿維菌素等高效低毒的殺蟲劑是防治小麥螟蟲的常用藥物,在噴灑藥劑時,種植者應嚴格按照推薦劑量進行使用,避免過量使用而導致藥害發(fā)生。同時,還應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避免螟蟲產(chǎn)生抗藥性。此外,種植者還應選擇合適的噴灑時間和方式,確保藥劑能夠均勻覆蓋在小麥植株上,提高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產(chǎn)量與質(zhì)量,需要種植人員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持續(xù)完善小麥種植栽培技術方案。例如,需要從小麥選種出發(fā),做好整地、灌溉、施肥等工作,配合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保證小麥高產(chǎn)效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保障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雯露,高珊珊.濟寧市小麥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簡介[J].南方農(nóng)業(yè),2023,17(18)∶125-127.
[2]胡昌永.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nóng)業(yè)技術與裝備,2022(10)∶162-163,166.
[3]王成順,李桂丹,劉亞博.小麥種植與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J].當代農(nóng)機,2023(7)∶65,67.
[4]牛丙芳.小麥種植技術優(yōu)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1)∶44-46.
[5]趙闊禮,吳敏,周勇.小麥種植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8)∶75-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