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早時候,民間家家都點“燈猴”用于夜間照明。年代一久,“燈猴”成精,看見家家戶戶在冬至日磨米搓圓,祭祖敬神,大宮小廟、屋前厝后,連門神、豬公都能享受一碗湯丸,唯獨“燈猴精”無人奉敬,“看有吃無干干癮”,十分惱怒。
于是就上天謊奏玉帝,說人間浪費糧食,趨炎附勢,對玉帝不忠,請求降旨懲罰。
玉帝聽信一面之詞,就派風(fēng)雨二神,準(zhǔn)備隨“燈猴精”下凡,降災(zāi)人間。消息傳開,大小神靈都憤憤不平,民間眾生也人心惶惶,一時世間秩序大亂,工作停頓,農(nóng)事荒廢,以至看破世情,叫回外出謀生的親人,回家團(tuán)聚。所以各行各業(yè),都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時,宴請有關(guān)人員,放工放學(xué),到處宰殺雞鴨豬羊,荒工廢事。燈猴精未作亂,民心已先亂了。
此事驚動眾神,立刻商討對策,一致推舉灶君為代表,上天稟明真情,懇求玉帝赦免降災(zāi)。于是就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早晨,送灶君和眾神上天,并請來天官賜福,代掌人間香火,故稱這天為“送神”日。
灶君和眾神上天后,就將經(jīng)過如實奏明,玉帝將信將疑,就答應(yīng)暫緩降災(zāi),并派天官復(fù)審,限至除夕前,查實回報處理。如燈猴精所報是實,就要加重責(zé)罰;若真是燈猴精誣告,即勒令各家各戶燒滅燈猴。
因此,萬民做好兩套準(zhǔn)備,立即大辦年貨,添置新衣,蒸“甜粿”作干糧。若限期一到,是“沉”,也求得全家團(tuán)圓,飽餐一頓,穿上新衣,辭別人世。若能幸免,就可以歡慶新年。因此,廿九那天,家家圍爐聚餐,分發(fā)壓歲錢,成為習(xí)俗。
后來,天官查明奏報:民間冬至日確為喜慶豐收,答謝神恩,并非趨炎附勢,不忠玉帝,乃是燈猴精誣告作亂。玉帝聽了真情,就決定赦災(zāi)免禍,勒令各家燒燈猴,天下同樂,并留眾神在天上歡度新年,降旨民間遵行。
再說人間除夕夜,家家圍爐守歲,坐等吉兇。時近午夜,忽得玉旨,自然歡天喜地,睡不入眠,大人小孩,立即換上新衣、新褲、新鞋、新帽,貼桃符、點紅燈、燒燈猴、放“大炮”,謝天敬神,十分熱鬧。天未亮,就串門道喜,互相拜年,親戚朋友互送紅包,一見面都互道“新正恭”。
一連狂歡三日,至正月初四日,才迎回眾神,俗稱“接神”日。
初五日起,才一切恢復(fù)正常,并于正月初九日,備辦豐盛祭禮,為玉帝祝壽,形成一系列年兜正月的風(fēng)俗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