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边@是汪曾祺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在他的筆下,他嘗過人間眾多清香,也講過人間眾多家常。而食物所承載的,遠遠不及味道那么簡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餃子永遠是自己家包的最好吃。每個家有自己的講究。就算是同一種胡蘿卜素餡,也是不一樣的味道。餃子皮里包裹的,不僅僅是餡料,還有那些家人的柔情,一口一口,都是愛的囑托。
川 渝
冬季來臨,吃火鍋的時候到了。
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發(fā)明火食,是普通動物進化為高級動物的重大分野。最初的熱食是燒烤、炮制,隨著青銅、陶器時代的來臨,烹飪工具、方式也日漸多樣起來。蒸、煮、煎、涮不一而足。
唐朝時,火鍋器皿系用陶瓷燒成,又叫“暖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問列十九》中便提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邀上幾位密友共賞美食,把酒言歡,那一定是冬日里最溫暖的事情。冬天吃火鍋可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專利”。其實,火鍋最早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祭祀時的“擊鐘列鼎”而食,便是火鍋的雛形。一年四季中,要數(shù)冬季最適合吃火鍋。看著食材在高湯中翻滾,想著那鮮美熾熱的口感,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熱氣騰騰。
看火鍋的發(fā)展史,就像一部武俠小說,從“三國五熟釜,鴛鴦鍋始祖”到“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然后“器皿變化少,白鐵鍋普遍”,再之后“燃料變化快,如一日千里”,到現(xiàn)在“三大火鍋類,原始自然味”,走南闖北,不同地域有火鍋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吃法。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定是圍繞一起,一定是下面的鍋燒著、上面的熱氣煮著,麻醬、油碟一個不能少。心情是放松的,頭發(fā)是束起來的,要和親近的人,就算滿身的火鍋味也不會嫌棄彼此,肉不能老,菜不能蔫,凍豆腐一定要咬下去出湯,金針菇和豆芽分不清彼此,涮上滿滿一鍋羊肉卷,蝦滑漂起就趕緊撈,別說你不吃辣,不辣的火鍋還有什么意思。滿頭大汗,酣暢淋漓,一起說著回憶,哪還有半點冬天的凄涼,明明想起來就是火一樣燃燒的滿足感。
火鍋治愈人生,真不是吹的。
在成都,對于辣椒的知根知底,各盡其用,仿佛是成都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久而久之,“辣”也成了四川人性格的專屬形容詞。川菜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國烹飪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食材承載的記憶,口味所代表的文化,烹飪技法背后的淵源,也在一道道美食中相傳。來成都怎么也得吃上一頓地道的火鍋啊,印象深刻的還是鴛鴦火鍋,以傳統(tǒng)毛肚火鍋的紅湯鹵和宴席菊花火鍋的清湯鹵,兩者合并改制而成的四川創(chuàng)新火鍋。鍋底在不斷熬制的時候,溫度會比較均勻,越煮鍋底會越香,用味蕾去感受成都生活,這里的每一處都透著成都味兒。
廣 西
走出廣西、名震四海的第一美食,絕對是螺螄粉。在廣西你可以解鎖米粉的一千種吃法: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牛巴粉、生炸米粉、老友粉、卷筒粉……在廣西來碗熱氣騰騰的米粉,搭配各式各樣的配菜佐料,美味到極致,簡直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螺螄粉,已經(jīng)成為各大夜宵的必備,成為“都市麗人”中的美味零食。脫下光鮮的靚麗,只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扎起頭發(fā),擦掉口紅,只想用一碗螺螄粉撫慰夜晚。美好,是生活的享受,螺螄粉就有這樣的魅力。
2020年袋裝螺螄粉銷售收入近110億元,配套及衍生產(chǎn)品銷售收入超130億元,創(chuàng)造了25萬個從業(yè)和就業(yè)崗位。從“廣西第一大工業(yè)城市”柳州走出來,如今已經(jīng)紅遍大江南北的螺螄粉,別看它小小一碗,卻蘊藏著無限能量。它風味獨特,愛上就難忘,“臭”味與辣味的雙重刺激讓人欲罷不能,螺螄粉憑著自己獨特的味道,一日之間成功出圈,風靡全國。它自帶一種神奇的誘惑力,讓人一旦愛上便無法自拔,在柳州人眼里,沒有什么事是一碗螺螄粉解決不了的。
提到桂林,腦袋里第一個想到的美食,非桂林米粉莫屬,作為一種傳統(tǒng)早餐,它的美味名揚天下,乃至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但說到正宗,還是桂林本地為最佳。配菜中的酸筍是米粉的一大特色,聞起來有股淡淡的臭味,吃起來卻是酸香適口,和臭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
米粉是這道美味的主角,所有米粉均是當天制作,按兩售賣,因此新鮮度是十分有保障的,并且能夠保持米粉滑、嫩、脆、糯的口感,將它制作成半成品,再按照食客的要求,先將米粉過水煮熟,再搭配上各種配菜,如提到的酸筍、酸豆角、花生、蔥花等,還有肉食愛好者喜食的鹵肉或者叉燒,上桌前,淋上少許鹵水,再來點辣椒,攪拌在一起,一碗鮮美麻辣的桂林米粉就此完成,如果能再來個鹵蛋,完美!
陜 西
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雄踞關(guān)中,以傲然的姿態(tài)屹立于中華文明的發(fā)祥之源,猶如中華文明史上瑰麗的珠寶。這里的美食也在時刻準備挑逗你的味蕾,肉丸胡辣湯、綠豆糕、油潑面,羊肉泡饃、西安烤肉、豆腐腦,哪怕隨意組合,也能吃出個“千滋百味”。
泡饃是陜西省的一種著名小吃,歷史悠久。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除了名氣最大的牛羊肉泡饃,當?shù)厝诉€會吃一種葫蘆頭泡饃。不是牛羊肉,而是豬肥腸。葫蘆頭泡饃是陜西西安特有的漢族傳統(tǒng)風味小吃。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于國內(nèi)外。其烹制工藝精細,合理使用多種調(diào)。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于饃”的簡稱,中國陜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陜西地區(qū)以“臘汁肉夾饃”(豬肉)為主。2016年1月8日入選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也被推薦過,是去西安不容錯過的美食。西安肉夾饃的店真的遍地開花了,各家都說自己是最正宗的。聽了當?shù)厝说脑挷胖?,正宗的陜西肉夾饃是豬肉餡的,肥而不膩,而滿大街的肉夾饃都是牛羊肉餡的,一個很大只管飽了但是不好吃。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cè)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
灌湯包的名氣不如前幾樣那么大,但是也是陜西人推薦的名吃。通常是現(xiàn)蒸現(xiàn)賣,一定要吃熱的。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內(nèi)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次次之。
西 北
蘭州人把牛肉面可謂是吃出了名堂,在蘭州市的每條街巷,無論大小,至少都有一家牛肉面館。“蘭州人三天不來個‘牛大碗’就心火難捺”,聽起來有點夸張,不過,牛肉面確實已成為蘭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蘭州人吃牛肉面,在面出鍋時會喊上一嗓子“辣子蒜苗子多些”,這種氛圍,可是在別的城市體會不到的。可以說,即便各地都有打著“正宗”招牌的蘭州拉面,但這蘭州牛肉面一走出蘭州就變了味兒。因為這蘭州拉面里,混著蘭州人的真性情,混著歷史里的浮沉,混著大大小小只適合聽蘭州講的故事。
“清醺肥菏,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這是美食名家唐魯孫對蘭州牛肉面的評價。1915年,回族人馬保子因生計所迫,開始在家制作“熱鍋子”牛肉面,用扁擔挑到蘭州南關(guān)什字大菜市擺賣。這本是一種面條的簡易做法,在涼面上澆上熱湯汁即可食用。后來,他別出心裁地嘗試現(xiàn)場拉面、煮面,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面中,頓時香氣襲人,由此創(chuàng)立了蘭州清湯牛肉面。走過百年的蘭州牛肉面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即一清(肉湯清亮鮮香)、二白(蘿卜白凈香甜)、三紅(油潑辣椒紅艷)、四綠(香菜蒜苗鮮綠)、五黃(面條黃亮勁道)。面條按粗細不同又分九種:毛細、細、二細、三細、韭葉、薄寬、大寬、蕎麥棱子和二柱子,可以滿足不同食客的喜好。
西北哪里都有羊肉,善吃羊的西北人練就了多種吃羊大法,但炕鍋羊排這道美味,只有西寧地域才有。燉鍋內(nèi)放入羊肉、蔥、姜、料酒,加水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燉,蔥、姜、蒜熗鍋,加入洋蔥煸炒至透明,再加入胡蘿卜塊,調(diào)入孜然、花椒、五香、鹽等充分炒勻,起鍋前加入青紅椒,香嫩入味。一定要多吃幾口,出了西寧就不保證能吃到了。
在西寧,有一半餐館是清真餐館,因為對自己的羊肉有絕對信心,幾乎每家餐館都有白條。白條就是手抓羊肉,帶骨的羊肉切成條,在清水中加鹽煮熟,一大盤層層疊疊端上來,肥而不膻、質(zhì)嫩軟滑,吃到最后嘴油手滑,盡顯西北人的豪邁與粗獷。
來到新疆第一個吃烤羊肉串,不管你去到哪一家店里吃到的羊肉串都不會讓你失望(吃之前先擦一下簽子頭)每個新疆小伙烤出的羊肉串都是有靈魂的,新疆烤羊肉串用孜然和辣椒面調(diào)味,以無明火烤制,邊烤邊調(diào)味,麻辣鮮香,回味悠長。
新疆的羊肉可不僅僅只限于新疆羊肉串這一做法,不僅有最體現(xiàn)羊肉本味兒的手抓羊肉、清燉羊肉,還有讓人欲罷不能的胡辣羊蹄和烤全羊,更有承載著無數(shù)新疆人舌尖記憶的黃面烤肉和馕坑肉……羊肉是貫穿于新疆人生活食物,來到了烏魯木齊,就該大口吃肉,體驗一把地道烏市生活!
冬天就不要想減肥啦,把肚子填飽,舒舒心心把寒冷扛過去。不過,春天的美食我也給你準備好了,到時候我們再一起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