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估中應用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分析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5月于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就診的412例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的情況進行研究,病例資料中提示重度狹窄患者82例(歸為A組),中度狹窄患者201例(歸為B組),輕度狹窄患者129例(歸為C組),非鈣化斑塊87例(歸為甲組),混合斑塊199例(歸為乙組),鈣化斑塊126例(歸為丙組)。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檢查,并根據(jù)最小管腔面積(minimum lumen area,MLA)、最小管腔直徑(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狹窄面積百分比(percentage of area stenosis,AS)、狹窄直徑百分比(diameter stenosis,DS)參數(shù)水平的變化,分析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不同斑塊性質在上述水平之間的變化差異,進一步探索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在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估中的應用優(yōu)勢。結果 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惡化,B組MLA(3.64±0.59)mm2、MLD(1.24±0.16)mm和A組MLA(2.83±0.50)mm2、MLD(1.03±0.08)mm較C組MLA(4.48±0.61)mm2、MLD(1.38±0.18)mm呈下降趨勢,B組AS(63.18±6.05)%、DS(48.35±5.41)%和A組AS(75.25±7.15)%、DS(54.18±6.50)%較C組AS(52.47±5.38)%、DS(37.20±4.36)%呈上升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斑塊硬度的增加,乙組MLA(3.46±0.65)mm2、MLD(1.17±0.19)mm和丙組MLA(5.09±0.68)mm2、MLD(1.58±0.24)mm較甲組MLA(2.72±0.49)mm2、MLD(1.08±0.13)mm呈上升趨勢,乙組AS(65.12±6.93)%、DS(45.16±4.89)%和丙組AS(45.47±6.52)%、DS(40.56±4.22)%較甲組AS(75.23±7.27)%、DS(53.28±5.17)%呈下降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結合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MLA、MLD、AS和DS參數(shù)水平變化進一步評估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變化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可為臨床提供較為豐富、可靠的參考數(shù)據(jù),為后續(xù)對患者開展針對性治療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 冠脈CT血管成像;冠心??;冠狀動脈狹窄;最小管腔面積;最小管腔直徑;狹窄面積百分比;狹窄直徑百分比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3-0029-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541.4
人體心臟血液的供給需要依靠冠狀動脈,當其因多種原因發(fā)生粥樣硬化時可能會使管腔變得狹窄或閉塞,即冠狀動脈狹窄,該現(xiàn)象在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當狹窄超過一定程度時將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出現(xiàn)胸痛、胸悶等不適,進而發(fā)展為冠心病[1-2]。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主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即1%~50%為輕度狹窄,50%~70%為中度狹窄,≥70%為重度狹窄,達到中、重度狹窄即可判定為冠心病[3-4]。冠心病對患者機體健康的危害很大,通常會發(fā)展成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所以盡早篩查可以明確診斷出患者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以便盡早展開針對性診療措施,降低冠心病發(fā)病率。冠心病的診斷方式有血液、心電圖、超聲心電圖、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和冠狀動脈造影等,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是公認的診斷“金標準”,該檢查方式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通過注射造影劑對心臟血管進行顯像,稍有不慎可能增加穿刺部位出血、感染、損傷血管以及造影劑過敏等風險,且費用相對較高,不易于被患者接受,所以臨床一直致力于探究更加準確、安全而可靠的檢查方式來替代上述檢查[5]。有學者在研究中證實,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在冠心病狹窄程度評估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其診斷準確性與冠狀動脈造影相似度極高,并且該檢查方式操作簡單易行,更具無創(chuàng)性,無需住院,費用相對少,安全性有保障[6-7]。鑒于此,本研究以412例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在臨床中的應用優(yōu)勢進行詳細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5月于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就診的412例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的病例資料,資料中提示重度狹窄患者82例(歸為A組),中度狹窄患者201例(歸為B組),輕度狹窄患者129例(歸為C組),非鈣化斑塊87例(歸為甲組),混合斑塊199例(歸為乙組),鈣化斑塊126例(歸為丙組)。
納入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經(jīng)臨床多項檢查判斷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患者聽力、語言等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器官癌性病變者;精神障礙者;存在嚴重傳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檢查采用256層螺旋CT掃描儀。掃描前對412例患者進行屏氣訓練,以減少運動偽影的發(fā)生。心率70次/min者需服用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使心率降至65次/min以下。掃描前2~5 min內囑咐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確保冠狀動脈充分擴張,使圖像更加清晰?;颊呷⊙雠P位,經(jīng)定位像確保掃描范圍后,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進行增強掃描,經(jīng)肘外周靜脈以流速4~5 mL/s注入對比劑碘海醇60~80 mL,隨后以相同流速注入40 mL質量分數(shù)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采用對比劑自動跟蹤閾值觸發(fā)技術,觸發(fā)部位為升主動脈平氣管分叉處,觸發(fā)閾值100 Hu,囑咐患者屏氣,觸發(fā)后延遲4.2 s開始掃描,采用迭代重建技術進行重建,準直器寬度128 mm×0.625 mm,掃描層厚0.90 mm,掃描間隔0.450 mm,重建層厚0.90 mm,重建間隔0.450 mm。
1.3 觀察指標
以MLA、MLD、AS、DS為觀察指標,評估不同狹窄程度患者、不同斑塊性質患者上述水平之間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患者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參數(shù)比較
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惡化,B組和A組MLA、MLD較C組MLA、MLD呈下降趨勢,B組和A組AS、DS較C組AS、DS呈上升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甲、乙、丙組患者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參數(shù)比較
隨著斑塊硬度的增加,乙組和丙組MLA、MLD較甲組MLA、MLD呈上升趨勢,乙組和丙組AS、DS較甲組AS、DS呈下降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通常多發(fā)于40歲以上成人,但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劇增,該病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發(fā)展,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考慮與心肌耗氧供氧失衡和冠狀動脈存在粥樣斑塊有很大關聯(lián)。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是常見且重要的致病因,而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多由于冠狀動脈管腔固定狹窄、冠狀動脈血流調節(jié)受限制,使心肌發(fā)生明顯的缺氧從而引發(fā)心絞痛,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在交感神經(jīng)興奮時斑塊會破裂出血,在冠狀動脈內形成急性血栓,即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8]。
冠狀動脈狹窄的臨床癥狀與狹窄程度有關,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不同的狹窄程度會導致不同的臨床癥狀。冠狀動脈輕度狹窄患者一般不會有特異性癥狀,因為狹窄程度較輕不會影響血液供應,一般不容易發(fā)生心肌缺血。冠狀動脈中度狹窄患者活動或勞累后可能會出現(xiàn)胸痛、胸悶、心慌、氣促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還伴有發(fā)紺、頭暈和惡心等癥狀。冠狀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在靜息或活動后都可能出現(xiàn)胸悶、胸痛和呼吸苦難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所以,一旦出現(xiàn)上述類似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后采取針對性診療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雖然冠狀動脈造影被公認為鑒別診斷該病的“金標準”,但該操作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和風險性,且費用較為昂貴,所以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開展[9]。有學者研究提示,相比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在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估中發(fā)揮出重要價值,該檢查方式操作簡單易行,且不會對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費用較為親民,檢查安全性更高,易于患者接受,檢出效果也值得肯定[10]。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惡化,B組MLA(3.64±0.59)mm2、MLD(1.24±0.16)mm和A組MLA(2.83±0.50)mm2、MLD(1.03±0.08)mm較C組MLA(4.48±0.61)mm2、MLD(1.38±0.18)mm呈下降趨勢,B組AS(63.18±6.05)%、DS(48.35±5.41)%和A組AS(75.25±7.15)%、DS(54.18±6.50)%較C組AS(52.47±5.38)%、DS(37.20±4.36)%呈上升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技術操作方法較冠狀動脈造影更加方便快捷,是經(jīng)淺靜脈注射造影劑,運用多層螺旋CT檢查心臟冠狀動脈,可從多角度、多層面獲得冠狀動脈血管相關影像資料,成像速度較快,覆蓋范圍廣,再由計算機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分辨率頗高,使得血管病變位置得以清晰呈現(xiàn),依據(jù)血管狹窄程度有效評估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著斑塊硬度的增加,乙組MLA(3.46±0.65)mm2、MLD(1.17±0.19)mm和丙組MLA(5.09±0.68)mm2、MLD(1.58±0.24)mm較甲組MLA(2.72±0.49)mm2、MLD(1.08±0.13)mm呈上升趨勢,乙組AS(65.12±6.93)%、DS(45.16±4.89)%和丙組AS(45.47±6.52)%、DS(40.56±4.22)%較甲組AS(75.23±7.27)%、DS(53.28±5.17)%呈下降趨勢,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MLA為冠狀動脈灌注區(qū)的最小橫切面積,MLD是冠狀動脈造影中狹窄部位的最小管腔直徑,這2項指標是患者發(fā)生晚期心臟不良事件的重要預測指標,其水平變化可有效評估斑塊堵塞管腔的程度,當血管狹窄程度逐漸加重時,斑塊各相關定量參數(shù)也隨之升高,說明心臟負荷日漸加重,當斑塊的性質由穩(wěn)定向不穩(wěn)定發(fā)展,極容易引起脫落,進而衍變成血栓,加重病情[11]。冠狀動脈CT成像定量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性,不需要動脈插管,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之該項目檢查費用適當,患者的接受度相對較高,該檢查方式在冠心病的篩查、已確診冠心病的復查以及冠狀動脈放置支架和搭橋術后的復查中發(fā)揮出重要價值。因為冠狀動脈CT成像定量檢查過程方便快捷,數(shù)據(jù)結果出具較快,患者無需長時間住院,節(jié)省時間和費用,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冠狀動脈圖像分辨率,可準確反映出冠狀動脈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準確判斷其是否存在狹窄、阻塞或斑塊等異常情況,還可通過電腦數(shù)據(jù)對之進行全面分析,為醫(yī)生診斷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但該檢查對于心率過快、心律不齊的患者不適用,所以是否可以進行該項目檢查需要結合患者病情需求和實際情況,以確保檢查安全性。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準確度較高,結合定量參數(shù)可以準確反映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為確診冠心病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陳嬌,明賢芳,吳永波.CT血管造影聯(lián)合血清尿素、胱抑素C、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積指數(shù)對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和斑塊性質的關系[J].中國CT和MRI雜志,2024,22(1):74-77.
[2] 張俊彪,郭軍霞,劉輝.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CTA斑塊定量分析評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塊進展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4,22(4):69-71.
[3] 丁華永.CTA在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及斑塊狀態(tài)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22,20(4):76-78.
[4] 龐智英,楊飛,蘇亞英,等.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聯(lián)合基于CT的血流儲備分數(shù)預測阻塞性冠心病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21,37(20):2675-2680.
[5] 張曉英,程曉莉,王竹青.多排螺旋CT冠脈成像、心電圖及冠狀動脈造影對冠心病臨床診斷價值的比較[J].貴州醫(yī)藥,2021,45(10):1636-1637.
[6] 王杰,單裕清,胡偉,等.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定量參數(shù)與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22(2):115-118.
[7] 司東雷,李靜,李文洪,等.CT冠脈成像斑塊定量分析結合機器學習算法預測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21,20(19):2116-2120.
[8] 李楊,馮磊,齊德林,等.冠狀動脈CT血流儲備分數(shù)在冠狀動脈狹窄功能學評價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23,15(6):716-720.
[9] 盛玉杰,王詢,王澤靜.CT冠狀動脈定量在評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4,22(5):103-105.
[10] 馬方偉,張蕾,陳首名,等.64層CCTA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J].西部醫(yī)學,2023,35(7):1079-1082,1088.
[11] 袁偉,馮軍鵬.CCTA斑塊定量分析在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斑塊特征的臨床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4,22(8):51-53.
(編輯: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