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語文學科素養(yǎng)備受關注的時代背景下,言意共生的語文教學理念日益受到重視。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需要將語文學科的語言魅力與精神內(nèi)涵深度融合。溫儒敏先生曾指出,需要在語文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實質(zhì)上是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與實踐應用的過程,它順應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理論邏輯與學習方法,也深刻體現(xiàn)了言意共生的教學理念。要在語文課堂有效實施言意共生的教學策略,教師可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一、創(chuàng)設情境,置身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認知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索世界。教師應讓學生融入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的身心在文字與情境中自由穿梭,語境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學習的沃土。在言意共生這一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構建言語的真實情境,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通往語文世界的橋梁。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會語文的無窮魅力,還能在自我沉浸的言語生活里,深刻感受到言與意之間的共生共榮。這種體驗能促使學生在言與意之間自如轉(zhuǎn)換,讓兩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靈活變換,相互映照。當學生置身于這種充滿真情實感的學習情境時,他們不僅能夠深刻地理解語文的內(nèi)涵,還能在這種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滿滿的快樂與成就感。
在教授《我變成了一棵樹》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體會想象力在語言運用中的獨特魅力。這篇文章通過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為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閱讀之旅,讓他們在大膽的想象中領略到語言的奇妙與生動。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文章中的想象語言,通過細致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或?qū)嵨镎故镜仁侄?,為學生重現(xiàn)文章中那些充滿想象力的場景,讓他們仿佛置身充滿童真與奇幻的世界,感受純真與美好。在學生沉浸于文章的同時,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同學們,想象類的語言仿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天真世界的大門。那么,你們是否也愿意嘗試運用這樣的想象語言,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呢?”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開始分析并嘗試運用想象類的語言模仿與創(chuàng)新,逐步掌握言意共生的表達技巧。
二、文本探究,研讀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具體而言,教師要更新對各類文體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分析具體語言形式,采用適合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構建不同文體的表達圖示和閱讀圖示,這有助于學生在理解和應用的過程中建立有效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言與意的有效融合。學生對文本的探究不僅僅限于對語言形式的分析,還應在運用這些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內(nèi)化這些方法,并用以表達個人情感,從而使言意共生教學法真正落地。
在教授《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言與意結合,體驗閱讀的樂趣。該文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條理清晰的敘述,描繪了火燒云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奇觀的贊美。為了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份美麗,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首先,教師應講解如何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和條理清晰的敘述來展現(xiàn)自然景象的壯麗。這不僅包括對火燒云色彩、形態(tài)變化的精細刻畫,還涉及如何按照時間或空間順序組織文本內(nèi)容,使景物描寫更加有序且引人入勝。接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真摯情感。隨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寫作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從《火燒云》中學到的寫作手法和技巧,描寫一種自己熟悉的事物。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寫作技能,實現(xiàn)讀與寫的有效融合。
三、梳理探究,共生其意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梳理與探究能力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高效整理已積累的知識,還能在探究過程中催生出諸多關鍵的語文學習能力,如思維的發(fā)散、信息的整合與篩選等。在構建言意共生的課堂氛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化對某一類知識的綜合理解,從而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
例如,在《我不能失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進行梳理與探究,從而深化學生對誠信的理解與實踐。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在《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傳達了誠信的重要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踐行誠信呢?除了誠信,還有哪些同樣值得我們珍視的品質(zhì)呢?請大家分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不僅鼓勵學生梳理文本內(nèi)容,還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將文本中的“意”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實現(xiàn)情感的內(nèi)化與外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fā),共同探究誠信及其他美德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加深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此外,學生在分享個人見解時,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學會如何將情感融入語言之中,使言與意相得益彰。
四、解構沉淀,批判閱讀
在言意共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關注“意”的再生性。當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便可以鼓勵他們針對所閱讀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深思,以批判性的視角進行閱讀,并用個性化的思想去詮釋文本,從而達成言意無限的境界。言意共生不僅體現(xiàn)在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發(fā)生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構建一種更具批判性的閱讀框架,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潛能,使其言辭無垠,意境深遠。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為例,教師不僅應強調(diào)朗讀的重要性,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言語特點,教授他們?nèi)绾握_句讀。在第一遍朗讀時,教師可以嘗試去掉標點符號,讓學生根據(jù)文言文的語法結構和語境自行斷句,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接著,在第二遍朗讀時,教師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停頓,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和探討。如,針對“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引導他們進行邏輯推理和證據(jù)支持。對于獨特的見解,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言意共生的過程中不斷衍生出更多豐富的內(nèi)容。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在閱讀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言意共生教學理念的核心價值。語文教學絕非單純的語言技巧傳授,而是通過言語的理解與運用,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全面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全面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謝蓉蓉(江蘇省如皋市李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