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全文背誦。”老師如是說。
年少時的自己嘆了一口氣,哭喪著臉,開始背這佶屈聱牙的詩句。
考完試就拋下了,這些詩句與“全等三角形”“現(xiàn)在完成時”“受力分析”等詞語一起,被埋在心里某個地方了。
所以,讀詩、背詩有什么用呢?
孩子總得接觸最初的語言。當孩子們學會說“爸爸”“媽媽”“吃”“喝”之后,你希望他們最初接觸的是什么句子?
或者說,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自己年少時讀到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小時候,記憶里的聲音對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詩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韻,讓孩子聽著、學著、背著,都比讀或背一些粗鄙的詞句要好些。
何況,好詩歌都是音韻和諧、字句鏗鏘的,是千年以來語言的精粹,詩歌好就好在純凈。
《詩經》中那些真情流露的句子,細看都如聊天一般,但文約意廣。漢朝時,比如《古詩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話——“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泵靼兹缭?,不多修飾。
古詩的另一個特點是有畫面感。讀中國詩歌本身就是接受美學教育,其意蘊往往來自畫面和喚起的感受,所以大家很喜歡討論以情入景之類的,這是體驗、是感受,與辭藻沒有必然關系。
溫庭筠最著名的那首《菩薩蠻》,有綿密的意象陳列,有顏色和圖案的交疊。運用形容詞時著重色彩、質感,這就是一幅畫:“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p>
有人說,詩歌的意蘊太深,怕少年聽不懂,寧可求其次,聽些簡單的。其實如上所述,上古好詩都清澈通透。何況,按信息量來說,詩歌本來就是最言簡義豐的。比如,描寫大雪時,白居易的詩就簡約多了:“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簡約,需要極高的概括能力和感受能力。
將一首詩解讀出幾萬字,是學者的事;讀著賞玩,是普通人的權利。《詩經》中有很多詩歌都是在民間唱著玩兒的。宋朝時,晏殊寫詞是拿來牙板拍唱,喝酒時聽的,多愜意。哪怕不理解,就當歌詞唱,圖個好聽。
有一次,我與幾個久別重逢的朋友在店里吃涮羊肉。因為到得晚,店里只有羊肉、蘿卜和豆腐了,我們只好讓店家不斷上羊肉。吃到后來,夾起一片羊肉,入鍋一涮一頓,蘸佐料后,立刻入口。這時來口白酒,甜辣彌喉,呼一口氣都是冬天的味道。幾個人都喝得開始傻笑,但總覺得還缺點兒什么。
這時,我們中間最年長的拿起筷子,開始敲空盤:“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于是大家一起跟著拍大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完事之后,大笑,笑到有個人從椅子上滑下去,坐在地上了,還在笑。后來大家都說,從來沒有這么痛快過。年少時背一首千年前的詩,且能在背完十幾年之后讓我們重新尋回快感,多美妙。
我后來回想起來,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語文課本里,有一些詩至今熠熠生輝,其中有許多篇是老師要求我們背誦的。當時覺得佶屈聱牙,多年后會覺得,幸虧少年時背了。
所謂斯文、風度、詩情畫意,少年時哪里能完全懂得?
“這首詩全文背誦?!崩蠋熑缡钦f,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暗號。
那些詩會埋在心里某個地方,只有到適當?shù)臅r候,火光一亮,才能明白其中的美妙——年紀越長,懂得越多。那些詩,那些畫面和意境,你揣在心里,不一定知道有什么用,但比沒有要強出許多。
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接觸各色日常語言,熟悉網絡用語,卻只有那么一小段時光可以專注地朗誦母語中最簡約、最美麗的句子,然后將這些畫面記下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p>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p>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p>
《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曾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xiàn)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
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里生了根,日后觸景生情時,你總會懂的。
(摘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