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3日凌晨,在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設于貧民區(qū)附近的一個農藥廠發(fā)生有毒物質泄漏事故,導致2萬人死亡,20萬人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队《人固箷r報》通過采訪相關人員,回顧了這起40年前發(fā)生的嚴重事故。
1984 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大地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人們沉浸在夢鄉(xiāng)里。突然,位于該市北郊的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下屬一家農藥廠傳出尖銳刺耳的汽笛聲,緊接著爆發(fā)一聲巨響。一股巨大的氣柱沖上天空,形成蘑菇狀氣團,并很快擴散開來。
農藥廠發(fā)生了嚴重的有毒氣體泄漏事故。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任何預警,煙霧借著風勢向博帕爾市區(qū)上空蔓延。很快,4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50萬人居住區(qū)被煙霧籠罩。人們紛紛從睡夢中驚醒,感到眼睛被灼傷,伴隨著劇烈的咳嗽,呼吸越來越困難。許多人在奔往醫(yī)院的途中倒地身亡。眾多受害者擠滿了醫(yī)院,而醫(yī)生對這種有毒物質的情況一無所知,束手無策。
一位接受采訪的幸存者表示:“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40年,但每當回想起來,我的腦海中就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大批中毒者身亡,尸體一具壓著一具,堆積在醫(yī)院的走廊上;有人把尸體陸續(xù)運到卡車上,送往火葬場或墓地;大批尸體在事故當天的落日余暉中被迅速火化;居民區(qū)的雞、犬、牛、羊也未能幸免;許多房門都沒有上鎖,房間里空無一人——中毒的人們匆匆奔往醫(yī)院,什么都顧不上了;沒中毒的人也都嚇壞了,整個城市彌漫著恐怖的氛圍——這就是我對那場災難的印象,至今難以磨滅。”
這個農藥廠是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爾市設立的,主要生產西維因、涕滅威等農藥。制造這些農藥的原料中有一種名為異氰酸甲酯(MIC)的劇毒氣體。極少量這種氣體短時間停留在空氣中,就會使接觸到的人感到眼睛灼痛;若其濃度稍大,就會令人窒息,嚴重的會迅速致人死亡。二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就曾使用這種毒氣殺害過大批關押在集中營里的猶太人。
在博帕爾農藥廠,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劇毒化合物被冷卻成液態(tài),儲藏在位于地下的不銹鋼罐中,日常儲藏量達到45噸。
事后的調查證實,1984年12月2日晚,博帕爾農藥廠的幾名工人發(fā)現(xiàn),用于監(jiān)測異氰酸甲酯儲藏罐的壓力計的數(shù)值有所增大,但他們沒有在意,也沒有把這一情況上報。12月3日零時56分,異氰酸甲酯以氣態(tài)形式沖破了出現(xiàn)裂縫的安全閥。雖然尖銳的報警汽笛聲響起,但為時已晚,罐體爆炸,毒氣迅速擴散。
值班工人手忙腳亂地戴上防毒面具,在毒氣泄漏近10分鐘后才設法將儲藏罐封死。但此時已有超過30噸毒氣飄上高空,化作濃密的煙霧,借著風勢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向市區(qū)方向擴散——一場災難就這樣暴發(fā)了。
時任博帕爾市警察局局長、今年87歲高齡的普瑞,接受了《印度斯坦時報》的采訪。他說:“當時空氣中彌漫著劇毒氣體。人們都朝著遠離農藥廠的方向奔逃。而我?guī)е鴰酌鞣蓝久婢叩木瘑T,跑向農藥廠。到那里后,我問工作人員泄漏的是什么氣體,用什么方法可以解毒,但他們竟然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們只得趕回警察局,安排市民盡快疏散。直到凌晨3時,農藥廠才派人到警察局,告訴我們泄漏的氣體是異氰酸甲酯。我從記錄簿上撕下一頁紙,把這個名稱寫在上面,以便告知衛(wèi)生部門。直到現(xiàn)在我還保存著那張紙?!?/p>
當毒氣泄漏的消息傳開后,博帕爾市的居民紛紛逃離家園。他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四散奔逃,只希望能快點跑到未受污染的地區(qū)。很多人被毒氣弄得眼睛劇痛,看不清東西,一路上只能摸索著前行。
到1984年底,博帕爾市及周邊地區(qū)共有超過2萬人死亡;20萬人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5萬人永久失明;另有近3000頭牲畜死亡;在僥幸逃生的人中,孕婦大多流產或產下死嬰。
經過印度中央調查局的調查,檢方對12名相關責任人提出指控,包括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時任首席執(zhí)行官沃倫·安德森、8名印度籍高管以及下屬兩家分公司的3名管理人員。
這起案件的取證和審理過程漫長得令人難以置信:先后共有12名法官參與審理,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地方法院聽取了178名證人的證言,審查了超過3000份文件。到法院作出判決時,距離事故已經過去了25年。
2010年6月7日,博帕爾市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宣判。在12名受到指控的人中,8名印度籍高管因玩忽職守被判有罪。由于其中一名高管已經過世,法院實際上判決7名印度籍高管有罪,包括公司的印方主席克沙布·馬欣德拉。負責本案的博帕爾市法院首席法官莫漢·蒂瓦里宣讀了判決書。當時這7名被告人均已年過七旬。根據(jù)他們所獲的罪名,最多將被判處2年監(jiān)禁。博帕爾市法院同時宣布,被告人有權向上一級法院提出上訴。
毒氣泄漏事故的幸存者、死難者家屬以及當?shù)氐沫h(huán)保主義者,于2010年6月8日聚集到博帕爾市法院周圍,舉著橫幅抗議對責任人的判決太遲、太輕?!安┡翣柖練庑孤┦芎φ呖範帯苯M織負責人卡爾尼克無奈地說:“即使他們被判定有罪,2年的監(jiān)禁又能代表什么?而且他們還可以提出上訴?!笔聦嵣希@7名高管最終都被印度中央邦法院判處緩刑,無人入獄服刑。
在經濟賠償方面,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在1989年底向印度政府支付了4.7億美元賠償金。一些因毒氣泄漏事故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患上慢性病的受害者,當年每人獲得了100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的賠償,但還有很多受害者一分錢都沒有拿到。
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在1999年被美國陶氏集團收購。陶氏集團在毒氣泄漏事故25周年時表示,公司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幫助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并稱事故的后續(xù)影響不應該只由美方公司來負責,印度政府也有責任向當?shù)鼐用裉峁└蓛舻娘嬘盟歪t(yī)療服務。2009年進行的一項環(huán)境檢測顯示,當年農藥廠所在的地區(qū)仍然有明顯的化學殘留物痕跡,有毒物質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導致當?shù)睾芏嗳松 ?/p>
作為本案的主要責任人,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時任首席執(zhí)行官安德森沒有出庭受審。災難發(fā)生后,安德森在印度遭警方拘捕,但很快就被保釋,離開印度回到美國,之后再也沒有在印度法院的審理程序中露過面。安德森于1991年從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退休,之后一直生活在紐約,直至去世。印度法院曾對安德森發(fā)出逮捕令,并要求印度政府向華盛頓施壓,引渡安德森。但印度政府一直沒有就此事與美國政府進行交涉。
《印度斯坦時報》認為,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及其設在印度的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作為這起慘烈事故的主要責任者,其所受到的懲罰與所犯下的錯誤完全不對等。
首先,農藥廠對有毒物質的風險預估不足。
隱患是事故發(fā)生的前一天下午埋下的。在例行日常保養(yǎng)過程中,由于維修工人的失誤,導致水滲入裝有異氰酸甲酯的儲藏罐。異氰酸甲酯是一種氰化物,一旦遇水就會發(fā)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令罐內逐漸產生巨大的壓力,把閥門沖開。這進一步加劇了化學反應,最終導致儲藏罐爆炸。
“它是一種化學過渡態(tài)物質,儲藏它意味著面臨很大的風險。所以沒有多少廠家敢管理大量的異氰酸甲酯,也沒有多少人敢長時間儲藏它?!苯衲?7歲的奎雷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事發(fā)當晚他作為農藥廠的值班工人,就在現(xiàn)場。“農藥廠的管理者太自負了,從來沒有真正擔心這種劇毒氣體會引發(fā)嚴重的問題?!笨资┱f。
據(jù)調查,當時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在農藥銷售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于是竭力削減農藥廠的開支,包括安全方面的開支。因此當險情出現(xiàn)時,安全防護系統(tǒng)沒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其次,在毒氣泄漏后,廠方未能指導居民如何逃生。
事發(fā)之后,農藥廠沒有盡到向居民提供逃生信息的責任。工廠的管理者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工人轉移到安全地帶。“從工廠逃出來的工人都活了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都被告知,用蘸水的濕布保持眼睛和口鼻濕潤。”奎雷施說。當災難迫近的時候,農藥廠沒有對當?shù)氐木胶途用裉岢鋈魏尉妗?/p>
“當毒氣從儲藏罐中泄漏出來后,他們沒有給予博帕爾市居民最基本的建議——不要驚慌,待在家里并保持眼睛和口鼻濕潤。”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決定把災難的嚴重性和影響故意說得很輕微,想以此挽回公司形象。災難過后的幾天,公司的健康、安全和環(huán)境事務負責人捷克森·布朗寧,把這種劇毒氣體描述為“只是一種較強的催淚瓦斯”。甚至在災難的即時后果——數(shù)千人死亡——這一信息被公布后,公司方還繼續(xù)堅持這種說法。
最后,美國公司方在事故發(fā)生后沒有及時提供必要的信息。
事故發(fā)生后,參加救治行動的唯一一所邦級醫(yī)院是海密達醫(yī)院。今年85歲的薩特帕西醫(yī)生當時是海密達醫(yī)院的主治醫(yī)生之一。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處理這種有毒氣體已經有數(shù)十年了,他們有責任向公眾和醫(yī)療機構提出建議,例如治療中毒的患者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但是我們沒有收到任何由該公司提供的關于治療措施的信息,他們也沒有提供任何有關這種毒氣的病理學信息。我們不知道如何正確治療中毒的患者,只能對遇難者的遺體進行解剖,試圖從中找到醫(yī)治患者的方法。但這在短時間內難以取得成功?!?/p>
根據(jù)印度中央調查局的調查結果,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有著密切的科研合作關系。該大學在1963年和1970年先后完成了兩個有關異氰酸甲酯的科研項目,內容涉及其毒性和防治。但這些信息都被該公司視為商業(yè)機密,不與任何機構分享,包括合作伙伴。
作為現(xiàn)代化工史上一起嚴重的事故,博帕爾化工事故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正是基于這起震驚全球的事故,聯(lián)合國分別于1990年和1993年通過了《作業(yè)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及《預防重大事故公約》。世界各國的化學工業(yè)公司普遍改變了拒絕向社區(qū)通報信息的做法,同時加強了安全防護措施。這起事故還使越來越多的環(huán)保人士及民眾投身于反對將化工廠設于居民區(qū)附近的活動。在全球各國工業(yè)城市調整布局的過程中,化工廠遠離市區(qū)成為一個趨勢。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