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提到“人人自以為更生”,由此得來的“自力更生”強調不依賴外部的援助而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存和發(fā)展。荀子著名的《勸學篇》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話中,“善假于物”強調善于利用外物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通過借助外部條件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這兩個概念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行動和發(fā)展理念。
“自力更生”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封閉或排斥外部資源,而是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合理地借助外力?!吧萍儆谖铩蓖怀鲆粋€“善”字,即并不是完全依賴外部資源,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外部條件來增強自身的能力和實現個人的目標。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力更生”與“善假于物”都很重要。
《郁離子》中有“鸛鳥移巢”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子游在做武城縣官的時候,有個看守墓園的老漢看到城門旁邊小土堆上的鸛鳥突然把巢移到了高處的石碑上,因為鸛鳥能夠預知天將下雨,于是老漢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子游。子游讓全城百姓都修造船只,最終幸免于一場山洪。但大雨下個不停,淹沒了石碑,鸛鳥哀鳴著,沒能逃過這場災難。子游能夠帶領全城百姓幸免于難,一方面,是他懂得“善假于物”,否則,他將對老漢的消息無動于衷;另一方面,是百姓們擁有造船的知識與技術,否則,他們也會像鸛鳥一樣,難以自立。因此,“自力更生”是內因,是主導;“善假于物”是外因,是條件。我們需要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善假于物”,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
為此,我們首先要有“自力更生”的本領和信念,其次要有“善假于物”的眼光。我國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早年行醫(yī)時閱讀了不少古典醫(yī)籍,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但他根據自身的經驗發(fā)現了醫(yī)籍中存在謬誤,于是決心修正,寫出了巨著《本草綱目》。正是李時珍有“自立更生”的本領和信念以及“善假于物”的眼光,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另外,“自力更生”和“善假于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假借的外物可以成為我們立足發(fā)展的支撐和源泉。這需要我們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社會在不斷變化,一個人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來適應環(huán)境。例如,通過掌握并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我們可以彌補人類自身在數據處理、模式識別、決策支持等方面的局限,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這是“善假于物”的表現,但在不斷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這些知識與技術能夠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成為我們自力更生的籌碼。
“自力更生”與“善假于物”是兩個相互補充的概念,它們在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提醒我們,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員工個人,都要有自力更生的本領,使自己能夠站得住腳;還要有“假于物”的意識,以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更要有“善假于物”的能力,讓“物”為“己”所用,以更好地站穩(wěn)腳跟。
圖:王恒"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