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有臺風。這臺風,風力巨大,但幾乎無雨,時而白云藍天,也有黑云壓城列陣聚攏,瞬間又如喪家之犬疾疾逃逸,白云翻滾復來。
母親住的養(yǎng)老醫(yī)院房間窗子朝南,她看得見窗外的云色變化。窗前一棵樟樹、兩棵梧桐上部的細枝樹葉,隨風癲癇般亂舞。百歲母親淡定,判定:“是臺風作怪。”
臺風有聲,時而尖銳如響笛,時而長嘯如狼嚎。風擊窗框窗玻璃,砰然作響。母親聽不到,耳重。
那天,我們帶給母親家里燒的三樣小鍋菜,一只切得小碎的刀豆,一只清炒白米莧,一只切成小塊的酥爛紅燒肉。母親沒幾顆牙。要她裝假牙,與勸她耳重配助聽器一樣無效——這把年齡了,聽不見許多不想聽的東西,不是好事?
母親在床尾拉上來的小條桌上吃飯。飯前她有自己的動作儀式:一把小木梳先梳幾下頭,濕巾紙擦拭完手指,再擦手心;擺一張白紙,鋪在餐桌下方的床被上,是避免餐時的米粒菜湯一不小心落到床單被單上;取來一袋餐巾紙,置于桌子左角候用,盛菜的小白盒一只只排列整齊;一副筷,一調羹,方寸地,有疏密。
那日我還帶去兩只揚州菜包,是網(wǎng)上購得,味道好,面皮酥軟,菜餡滋味清鮮細膩香醇。母親一吃這菜包,說好吃的,不過呢,一是油稍微多了點,二有點甜。然后說,有過一次,你們也買給我吃菜包,里面的青菜碧碧綠,交關好吃。
“曉得是哪一家的菜包嗎?”母親考我。
我竭力想而不及。
“上海綠楊邨啊!”母親有點得意。然后寬慰我:“儂事體多,容易忘?!?/p>
然后憶起,吃驚,佩服母親,這個吃綠楊邨菜包的事發(fā)生在一年半前。記憶打開:那次因母親說好吃,我們又復購,可惜復購品未得到她續(xù)贊,只評價“馬馬虎虎”——促使我們檢討:菜包買回來,放了幾天冰箱,味道便差一點點。
飯畢,母親要用熱毛巾擦臉,擦嘴——吃飯的尾聲儀式。我遞上紅色熱毛巾,是毛巾淡色的反面,母親說,不對,應該是正面,正面棉毛厚,軟,大紅色,貼臉熱乎乎。
結合生活及飲食變化,母親會跟我們講她的體會。比如她講這三個字:惜緣分。
人和人有緣分,人和食物也有緣分。有緣分深之時,也有緣分盡之日。比如主食外的零食,她一度非常喜歡吃一種叫米老頭的小蛋卷,外包裝內有小包裝,每次吃兩小卷,食指大小,薄、脆、香。還有一小片不甜的黑巧克力,含在嘴里慢慢化開,濃香溢滿嘴。但這些天,兩樣食品吃起來“寡淡”了。母親說,這說明她和這兩樣食物緣分盡了。
我有點緊張:“是味覺出問題?”
母親一笑:“沒有,喝你們帶來的雞湯還是鮮的,吃鱔絲也味美——所以現(xiàn)在我要好好享受它們?!?/p>
想一想,這些年和母親失緣分的水果不少。就說橘和橙。早先在家里,中、晚飯前,母親必先吃兩只橘子,有氣通體順之益。母親慢慢剝皮,橘瓤外皮的一根根細絲也很耐心地剔去,花費不少時間,以致我們快吃完飯了,她還在耐心地消滅最后的橘肉。到養(yǎng)老醫(yī)院,她仍吃橘不斷。橘子的品牌一度專注“丑八怪”——越丑越甜。哪一天不吃了,移情到“愛媛28”的果凍橙,甜而嫩又不膩。也吃了好幾年,突然正式宣布:任何柑橙橘,從此“恩斷義絕”。
我和母親討論過,此生幾十年最愛的柑橘橙類水果,怎么會當斷即斷,無一絲留戀?母親講了“愛之深恨之切”的話。還說了一個意思:到你老了,自然會明白,越簡單越好。
呵呵,終有弱水替滄海,再無相思寄巫山。
前些日,母親感冒,有熱度。我急奔養(yǎng)老醫(yī)院。母親在藥物干預控制下剛退燒,見到我,示意我戴口罩,和她保持距離,家里燒的小鍋菜也不許拿出來,還趕我立馬走——怕傳染我。照顧護理母親的阿姨第二天給我發(fā)微信:“阿婆正常吃菜啦。前兩天,她還吐過——昨天不讓我告訴你們?!?/p>
這以后,一天天見到母親自己發(fā)來讓人安心的短信。這天上午這樣寫:“早飯吃過了,白粥,一個扁平的實心白饅頭,粥薄,有粥湯,很好。實心饅頭是白面粉做的,所以吃起來軟而糯,蠻好?!?/p>
蠻好,蠻好,白粥白饅頭。母親說過,要求不要多,得到會不少。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