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xiāng)“西海固”,有一種野生的菌類名叫地軟。亦稱地衣、地耳、地皮菜,黑色,狀如銅錢,一串串、一片片,生來無根,棲身于荒山、草灘、田埂的地皮上。冬雪融化之際,農(nóng)人在忙完一年的農(nóng)事之后,暫得偷來片刻的閑適,此時,地軟子經(jīng)雪水的浸潤舒展開了身子,只見年輕的媳婦子、娃娃伙們會趁著冬閑,挎著竹籃,端著臉盆,去荒坡野地上拾地軟。據(jù)說它是一種天然的保健食品,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yǎng)價值極高。用地軟子制餡蒸成包子、做成餃子,吃起來滑而不膩,鮮香可口,別有一番風(fēng)味。因此民謠說得好:“地軟地軟,美味佳餐;天天吃地軟,勝過活神仙。”
吃地軟子,是從很小就開始的。在老家農(nóng)村,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饑餓的年月,能吃上一頓地軟包子或地軟餃子,不亞于過年。在那個物質(zhì)極其匱乏的特殊年代,在青黃不接最難熬的時候,地軟等野菜,卻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好的饋贈。
地軟子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拾到的。一般要選在臥雷的季節(jié),這期間大地還未蘇醒,小動物、昆蟲還在冬眠,地軟少了它們的禍害,遇寒露而生長,逢雪水而茁壯,盡占天時與地利,吸收萬物之精華,這時是撿地軟的絕好時機。若是陰雨天氣,過得幾天,野外草叢中就有大把大把的地軟;若是晴天,就很難找到它的藏身之處。太陽爆嗮,地軟就會枯干呈土黑色,兩指稍一用力,就會化為粉末。所以撿拾的最佳時機是遇地氣潮濕,雪水浸潤,它很快就會從蜷縮狀態(tài)舒展開來成為薄薄的一片,捏在手指之間,光滑柔軟。這時,年輕媳婦子、娃娃伙們仿佛一時受到了某種召喚,放下手頭的活計,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提著竹籃端著盆子,嘻嘻哈哈,熱熱鬧鬧地向山洼走去,從這個山洼繞到那個山梁,從這個崖畔下到那個溝底,在枯草與泥土間尋尋覓覓。這兒一團團,哪兒一簇簇;或成對成瓣,或成簇成伙;或黃里透綠猶如黑木耳,或遍野點綴形似黑蝴蝶。年輕媳婦邊撿邊唱著“花兒”:“上了高山著看平川/平川里有一對牡丹/白牡丹白得照人哩/紅牡丹紅得笑哩……”;娃娃們邊拾邊唱著歌謠:“天變變,地變變,羊糞蛋蛋變成地軟軟?!庇龅降剀浐竦牡胤?,不大一會工夫,小籃子、臉盆子都拾得滿滿的,誰家的媳婦子手快,手靈巧,從拾地軟子上就能一眼看得出來。
等到春雷一響,萬物復(fù)蘇,地軟子就不能再吃了,里面就有蟲子蠕動。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睂嶋H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jié)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回家后,母親就把撿回來的地軟里的草屑弄干凈,篩去沙粒泥土,清水淘洗,直到看起來黑綠光潔,無半點雜質(zhì),然后放到盆子里再用清水浸泡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地軟子被水泡得柔軟而富有彈性。巧手的母親像鄰居的嬸嬸大娘們一樣,將地軟洗凈切碎,加上肉丁,加上佐料,做成發(fā)面包子,放入蒸籠,大火燒十多分鐘出鍋,吃起來唇齒留香,味美無限。若要吃素餡的,地軟、豆腐丁、蔥花,拌上清油、調(diào)料,做成包子,放進蒸鍋,不多會兒,滿屋子已經(jīng)飄溢出地軟特有的香氣,等熱氣散落,母親才揭開鍋蓋,我們顧不上燙手,就迫不及待地拿一個,吃起來嫩滑爽口,回味無窮。一股泥土和野草的醇味,清人心,素人氣,那是其它山珍海味無法比的。
地軟除了做包子,還可以包餃子、炒菜,和雞蛋一起炒,也是一道很好的下飯菜。和黃花菜、肉丁一起燴成湯菜,和著攪團一起吃,那可是老漢嗑麻子——絕(嚼)了。在我的記憶當(dāng)中,每當(dāng)家里來了尊貴的客人,母親做的地軟包子、餃子等美食,都是他們贊不絕口的山珍野味。
小時吃地軟,只因饑餓貪戀它的美味;長大后才知道,地軟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齊梁時期,就被名醫(yī)陶弘景載入《名醫(yī)別錄》:性寒,味甘,有滋陰潤肺,解熱清膈,排毒涼血,利腸胃,益肝目的功效。在《藥性考》《太平圣惠方》《粵志》等古代典籍中都記載地軟是一種綠色保健品,說它“久食色美,益情悅神”、“潤肌童顏”、“明目益氣……”。晚清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寫道:“以水發(fā)開,瀝去水,以高湯煨之,甚清腴。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間白,既可口,亦美觀也?!钡剀浫胗?,菜譜正名曰“鴨丁燴地耳”。在民間,地軟既是平民救荒的裹腹佳品,又是豐年調(diào)節(jié)伙食的美味。
我想,這地軟子爬在山坡、崖畔草叢之中,沒人種也沒人管,從泥土中生長出來,又從泥土里消失而去,吸收著日月的精華,滋潤著山野的靈氣。它不圖虛名,不求炫耀,默默奉獻;沒有其它菌類植物外在的美麗,它自然可親,樸實無華。難怪家鄉(xiāng)人都非常喜歡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野菜的日子已一去不復(fù)返了,但吃地軟子的胃口卻是有增無減。每當(dāng)讀起《詩經(jīng).邶風(fēng)》里“北風(fēng)其涼,雨雪其雱?;荻梦?,攜手同行”的句子時,我就能想起家鄉(xiāng)人拾地軟子的情景。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