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社區(qū)考察時強調(diào):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六尺巷的故事流傳久遠,至今依然膾炙人口。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京城做官時,其桐城家人與鄰居因宅基地發(fā)生爭訟,家人寫信向張英求助。張英看信后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詩信后頓悟,主動讓出三尺界墻,鄰居深受觸動,亦退讓三尺界墻,六尺巷由此得名,并成為謙和禮讓、和諧相處美德的一個縮影。
讓,禮讓、謙讓、退讓等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讓的故事林林總總、蔚為大觀,生動反映出當事者的思想境界和智慧水平。
遠古時期,堯和舜都是德才兼?zhèn)洹⒌赂咄氐牟柯涫最I(lǐng)。堯年邁時,未按傳統(tǒng)方式將首領(lǐng)之位傳給兒子丹朱,卻讓更有德行的舜來繼位。這種超越血緣關(guān)系的權(quán)力交接,被稱為“禪讓”。堯舜禪讓不僅體現(xiàn)了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懷,而且彰顯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用人標準,即選人用人應(yīng)當基于德才而非血統(tǒng),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弟子箴言》曰:“自矜其智非智也,謙讓之智斯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謙讓之勇斯為大勇?!笨梢姡t讓既是一種大智,又是一種大勇?;蛟S正因如此,自古以來就傳誦著許多關(guān)于謙讓的故事。譬如,孔融讓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謙讓故事之一,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傳統(tǒng)美德。又如,相如讓尊。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老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揚言要羞辱他。相如屈尊容讓,終使廉頗既感動又慚愧,上演了“負荊請罪”的感人活劇。再如,馮異讓功。東漢開國名將馮異每逢打仗勝利、諸將論功行賞時,便獨自退避到樹下,不參與爭功,被軍中譽為“大樹將軍”。
我們黨素有居功不爭、有位不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解放戰(zhàn)爭期間,山東和華中兩大戰(zhàn)區(qū)合并為華東野戰(zhàn)軍之后,陳毅和粟裕成為好搭檔,取得了萊蕪戰(zhàn)役大捷。此后,陳毅接受中原局組建的新任務(wù),果斷將華野的實際指揮權(quán)交給粟裕。但粟裕再三推辭,極力請求自己仍做陳毅的副手??姑涝瘧?zhàn)爭初期,鄧華出任志愿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隨著戰(zhàn)事推進,中央派陳賡、宋時輪等將領(lǐng)赴朝參戰(zhàn)。鄧華主動向彭德懷建議,由陳賡出任第一副司令員,宋時輪出任第二副司令員,自己改任第三副司令員,由于彭德懷的堅持,鄧華才依然保持了原來的職位。1955年首次評定軍銜時,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后,立即給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寫信,誠懇、慎重地提出授予自己上將軍銜,將大將軍銜授予其他功勛卓著者。在評功、晉銜、升職時互相謙讓、爭相推讓的佳話,真是舉不勝舉。凡此種種之讓,彰顯了無私無我的高尚品格和非凡境界,值得大加贊賞、大力弘揚。
《左傳》云:“讓,德之主也?!敝祆湓唬骸白專Y之實也?!弊?,不僅是一種崇高境界,而且是一種深邃智慧,既可避免因爭名奪利而產(chǎn)生焦慮、嫉妒等負面情緒,又能因與世無爭而保持平和、從容等健康心態(tài)。讓還是不讓,凸顯的是品格、道德的高低,反映的是胸襟、肚量的大小,折射的是德性、操行的外化。在面對各種利益沖突時,每個人都應(yīng)當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更高的境界、視角和氣度去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進而作出正確而大度的抉擇,該讓時謙恭敬謹而毫不猶豫地讓,努力做一個睿智理智、豁悟豁達、忘我無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