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宗旨是黨的七大確立的。這一宗旨在七大確立時,已經形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思想內涵或者說是基本要求,并且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黨的根本宗旨,集中體現的是為什么人的根本立場。近代中國,各種政黨或政黨性組織蜂起,但都是代表著某個政治集團或階級、階層利益的。唯有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鮮明地表達了代表人民特別是“無產群眾”利益的價值取向。建黨初期到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雖然力量還很弱小,還不能獨立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但在同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斗爭中,已充分體現了維護工農大眾利益的立場。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方農村建立區(qū)域蘇維埃政權,雖然政治空間和實際活動范圍很小,但已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開始了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實踐。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高舉起全民族抗戰(zhàn)的旗幟,倡導和推動國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從而在全國獲得合法地位,歷史把中國共產黨推到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毛澤東意識到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抗日民族斗爭中應該擔負的責任和使命。1936年12月,在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他說:“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的偉大的歷史成就,使得今天處在民族敵人侵入的緊急關頭的中國有了救亡圖存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有了一個為大多數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長時間內考驗過因此選中了的政治領導者?!?/p>
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系。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特別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領導者”站出來,鮮明地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號召、動員和組織全民族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救亡斗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內部,也特別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領導者”,鮮明地堅定地堅持維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以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毛澤東同時意識到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日民族斗爭“政治領導者”,到了應該更加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根本立場的時候。1937年他在同美國記者的談話中,談到共產黨為什么“忠誠地為建立統一戰(zhàn)線而合作,并更為它的擴大與加強而努力”時說:“這種態(tài)度與政策,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為這是代表了中國工農大眾的最大利益,也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他這里所說的“最大利益”,也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根本利益”。1941年6月,中共中央明確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最忠實地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這年11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的演說中進一步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942年3月,毛澤東在中央起草的一個決議案中說:“共產黨的唯一任務,就在團結全體人民,奮不顧身地向前戰(zhàn)斗,推翻民族敵人”。
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忠實地實踐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和全民族的信賴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的目標。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民族和人民謀利益,成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最重要的基本思想內涵。
毛澤東在1942年3月《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币馑际?,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要遵循人民的選擇,這首先是要體現在自己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上??谷諔?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繼續(xù)實行排共、溶共政策,更加起勁地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的主張。蔣介石還親自發(fā)表文章,鼓吹已被他們歪曲了的“三民主義”立國和所謂“以黨建國”、“以黨治國”,實際上是要中國共產黨歸入他們的思想體系和黨政體系。這就迫使中國共產黨必須把自己的政治主張鮮明地亮出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明確提出并系統地闡述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的理論。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黨的七大形成新民主主義建國的綱領。這就是: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毛澤東用一句話概括這一綱領,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黨的七大前后,毛澤東對這一綱領多次作了闡發(fā)。這一綱領,也就是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路線。
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路線,集中回答了黨在政治上如何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如何從政治上為人民謀利益的問題。第一,它堅持徹底地反帝反封建,彰顯了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實現人民民主的政治訴求。毛澤東后來更加明確地說,中國革命就是要“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yōu)檎嬲莫毩?,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第二,它堅持人民是革命依靠力量的觀點,宣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凸顯了人民在革命中的主體地位。第三,它明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是社會主義,順應了人民對社會主義的向往。第四,它第一次樹立起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奮斗目標,集中表達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愿望。
新中國成立后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毛澤東又提出了“人民方向”的問題。他把社會主義稱為“人民的方向”,指出“我們的方向就是人民的方向”。人民路線、人民方向,無疑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大翻身”,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日益貧窮落后。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許多先進的中國人為改變國家的境遇和命運,作過各種嘗試和奮斗,但都失敗了。究其原因,一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在政治上找到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途徑;二是他們不可能通過洋務運動之類的辦法解決中國貧窮落后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在領導人民用社會革命的辦法解決中國的政治問題的同時,還要利用社會革命創(chuàng)造的條件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1944年5月22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工廠廠長及職工代表招待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是我們全民族的任務。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與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建立新式工業(yè),如果我們不能發(fā)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他還表明,“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yè)化的”。1945年4月,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更明確地提出,要用生產力標準衡量一切政黨的歷史作用。他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p>
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最終決定性因素。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最終表現在促進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這就要求它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把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yè)化,發(fā)展中國人民的生產力,這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為人民和民族謀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民族和人民謀利益,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還體現在文化上。毛澤東提出了建立民族和人民的新文化的任務,并提出了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問題。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yōu)橐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彼€指出:這種新文化,“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后來,他更加明確地說,要讓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礎上實現文化上的翻身。1942年5月,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著重談了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問題,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p>
無產階級政黨是以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使命的。人的全面解放,除了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還包括精神文化上的解放。精神文化上的解放與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是相輔相成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包括人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發(fā)展。毛澤東提出要建立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新文化,實現人民大眾文化上的翻身,是無產階級政黨社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仙和皇帝,靠腳踏實地的工作、奮斗和犧牲為民族和人民謀利益。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一個普通的八路軍戰(zhàn)士張思德烈士追悼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彼鞔_地將黨和黨領導的軍隊的工作稱之為“為人民服務”。這篇講話后來以《為人民服務》為題公開發(fā)表。“為人民服務”命題的提出,使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呼之欲出了。不過,毛澤東這時和這前后講“為人民服務”,更多地是強調黨和人民的關系,強調黨一貫堅持的關心群眾利益、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在作《為人民服務》講話后不久,1944年12月15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第二屆二次會議上的演講中說:“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所以,狹義的為人民服務,是指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成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基本內涵之一。
隨著黨和黨的事業(yè)的發(fā)展,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斷發(fā)展。在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七大上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又提出并闡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并將其確立為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和中國共產黨人根本的“出發(fā)點”。黨的七大將其作為對全黨的要求寫進黨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此成為黨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概括;但同時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又特指中國共產黨人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應有的思想和工作作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也就是黨的初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一宗旨在確立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刻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基本內涵和要求也不會改變,而只會隨著歷史環(huán)境和黨的歷史地位及任務的變化,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并形成一些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表達和實踐要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提出,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堅持正確政治路線的衡量標準。江澤民提出,中國共產黨“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提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新的表達和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史觀,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些思想、觀點,是對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基本內涵的豐富和發(fā)展,是對這一宗旨的最新表達和實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