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導覽
了解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參考答案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周恩來" " 主權和領土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求同存異
重難突破
1. “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方針是周恩來總理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提出來的。
(1)“同”
①遭遇相同:曾遭受帝國主義侵略。
②面臨問題相同:發(fā)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
(2)“異”指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3)“存異”是指“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
(4)“求同存異”方針不但為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了友好相處的橋梁,也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最終使萬隆會議圓滿成功。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2.萬隆精神
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wèi)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隨堂練習
1. “如果不是堅決貫徹獨立自主的立場,就會成為衛(wèi)星國,仰帝國主義的鼻息,就會成為從屬國家。因此,在堅持獨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建國初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 共贏共享的理念
C.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對外開放政策
2. 下表是1949—1953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變化情況。導致1951—1953年建交國家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美國等國對新中國實行外交孤立政策
C. 中印緬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3. 萬隆會議中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改變了會議航向。這里的“同”指的是( )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經歷 ②維護民族獨立、發(fā)展民族經濟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 ④加強合作,保衛(wèi)和平的共同愿望
A. ①②③④" " "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 " " " D. ②③④
4. 萬隆會議之前,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很少,而萬隆會議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間,就有尼泊爾、埃及等10個亞非國家與中國建交;1960—1964年,又有加納、老撾等14個亞非國家與中國建交。材料反映了萬隆會議( )
A. 促進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B. 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C. 形成了推動國際合作的萬隆精神
D. 推動了第三世界崛起
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其他國家的干涉?!绻@些原則能為所有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干涉內政的威脅與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周恩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在國際上產生了什么深遠影響?
材料二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并不要求個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我們還應在共同的基礎上來相互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鶅|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成功。”
——周恩來
(2)材料二中的“會議”是什么會議?周恩來促成“會議”成功的“金鑰匙”是什么?
材料三 1955年4月18日,有29個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60多年過去了,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萬隆精神”不但沒有失去其意義,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主題的時代,卻更昭顯其超越時代的光輝。
(3)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主題的時代,你怎樣理解萬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