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文學(xué)家。江淹自幼聰穎過人,文才早顯,6歲就能作詩,18歲精通五經(jīng),他創(chuàng)作于青年時代的《恨賦》《別賦》,寫盡世間離愁別恨,被譽為千古奇文。中年的江淹攝職從政,從此再無佳篇,后人謂之文思枯竭。
關(guān)于“江郎才盡”的原因,后世有著各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醉心仕宦,俗務(wù)煩心。江淹出身寒門,幼年喪父,早年在仕途上也不甚得志,曾多次被貶,在窮愁困苦的狀態(tài)之下,寫下很多文采斐然的詩文。后來官運亨通,因久處富貴安逸之境,才思逐漸枯竭。其二,韜光養(yǎng)晦,避禍自保。梁武帝時,沈約等人倡導(dǎo)的“永明體”新詩風(fēng)靡一時,這種講究聲律、競寫艷情的詩歌,與江淹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和理念完全相悖,既然如此,不如封筆。其三,縱情山水,耽于享樂。
上述揣測雖不無道理,但恐非根本原因。事實上,江淹擱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生命轉(zhuǎn)向,醉心佛老。他在《報袁叔明書》中坦言:“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身草萊耳?!痹凇蹲孕颉分?,他回憶自己早年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山中無事,與道書為偶,乃悠然獨往,或日夕亡歸”,后來,更是“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凈之術(shù)”。
此外,江淹還撰寫過《無為論》,說自己“回向正覺,歸依福田”。由此可見,江淹早已沉浸于佛道之中,哪還有飲酒賦詩、作文抒懷的興致。通過上述考察,不難看出,“江郎”并非真的“才盡”了。
(摘自《光明日報》10.18 謝青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