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韻味是不加任何修飾的,是自然天成的。從古到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與辛苦。在這些古村落中,蘊藏著一些古老的故事,等待著人們?nèi)ネ诰?。而在那些古民居上,更是留有歷史和歲月的印記?,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嶺鄉(xiāng)段河村,一同領略古村落的魅力。
段河村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嶺鎮(zhèn)的西北部,地處太行山谷地,距鄉(xiāng)政府駐地4km??偯娣e2.19km2,有耕地0.16km2,全村66戶165人,村小人少。其產(chǎn)業(yè)是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主要種植柿子、甜杏等經(jīng)濟作物。段河村依山傍水,底蘊豐厚,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村中遺存下來的古建筑有西閣、龍王廟等30余處,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2014年11月17日,段河村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現(xiàn)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現(xiàn)為自然資源部)、農(nóng)業(yè)部(現(xiàn)為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國家旅游局(現(xiàn)為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2017年1月,段河村入選第五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2019年1月21日,段河村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整個村莊環(huán)山而建,運用山勢的天然屏障,不著人工痕跡。高嶺、駱駝嶺、熬鳳嶺綿延起伏,相互映襯。段河村的地勢非常巧妙,小小的村落被三大嶺環(huán)繞,竟然形成一處寶地。高嶺有騰龍之勢,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高嶺與駱駝嶺為段河村阻擋寒氣,溫澤古村;段河村南面的熬鳳嶺又有“朝山”砂勢。季節(jié)性河流穿過村落蜿蜒而行,像絲綢般順滑,將整個段河村包裹其中,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在群山綠野之中熠熠生輝,由此造就了段河村獨特的美景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每當夜幕降臨,整個村落古樸、幽靜,凝聚了大美太行之氣。
“東有神驢冢,西有銀砂洞,南為二龍戲珠珠,北是二柏盤龍樹?!边@便是段河村的景致。何為神驢冢、銀砂洞,又何為二龍戲珠珠、二柏盤龍樹,村中景致與傳說故事相配,越發(fā)有趣,一個個傳說故事讓小小的村莊神秘起來。
關于“神驢?!?,就不得不提及段河鹽商發(fā)家的傳說故事。傳說中的某天,天色漸晚,段姓鹽商趁著月色,匆匆趕路,路遇一小山溝,里面出來一頭小黑驢,一直跟著商人回家,回家后才發(fā)現(xiàn),小黑驢背上馱著的竟然都是金元寶。自此,小黑驢早出晚歸,次次都為鹽商駝回金元寶,不久便累死了。鹽商十分傷心,便在自家對面的山上,埋葬了小黑驢并為其修了一座墳冢,墳墓前栽了一棵大柏樹,樹木茂盛,長勢高大。這便是傳說故事“神驢?!?。
在段河村村西的山上,過去有個藏兵洞,從洞外向里看時,洞內(nèi)銀光閃閃,因此得了一個美名,便是“銀砂洞”。
至于“珠珠山”,原是村南的熬鳳嶺,整個山體前低后高,形似一只大蜘蛛,人們喚“蛛蛛山”“喜蛛蛛”,有吉祥之意,取諧音“珠珠”。而高嶺與駱駝嶺如同兩條巨龍一般,相盤與“蛛蛛山”,因此便有了“二龍戲珠”之稱。
傳說,每到寒冬,景色蕭條,無任何遮擋的兩大山脈越發(fā)形似巨龍,而山后的兩棵大柏樹,正好位于龍尾之上,由此而成“二柏盤龍樹”。
段河村何人所建,村名緣由,又有何故事。據(jù)了解,明朝中期,段氏族人在此建莊,段氏三兄弟從堅水村搬遷至段河村,挖土窯、修田地,繁衍生息,就此安定下來。而后建立規(guī)章制度,教化族人,漸成村落,如今,段河村仍以段姓為大姓。由于整個村莊位于季節(jié)性河流干河灘之上,故名曰“段河”。也正因此,水源對于段河村而言,卻是十分短缺的資源。清朝時期,為了解決吃水問題,段河村內(nèi)還打了近百眼的井窖。
段河村是明清時期最為著名的鹽商之地。明末清初,段河人段成烈娶妻,妻子劉氏娘家的家底頗豐,兩姓聯(lián)姻后,女方帶來了一筆巨額財富。而段成烈自己也在經(jīng)營著送炭生意,經(jīng)過努力,事業(yè)小有成就,成為一方富戶。此后,段家在妻子娘家的幫助下,成功取得了澤州府鹽商資質(zhì)。自此,段成烈開始了以鹽謀生之路,漸漸生意越加興旺,壟斷了澤州五縣的鹽務。
段家在打理澤州鹽務幾十年后,積累了不少財富,便開始蓋屋建院。鹽商大院直至其曾孫段永太時,才修建得足夠完善。其位置在段河村的東隅,棋盤院落,上棟下宇,宏偉瑰麗,寬敞無比。最令人感嘆的是,段家人在修建鹽商大院上,考慮十分周全。他們還在古宅大門之內(nèi)、于二門之外、下水道之上,修建了賞河樓,供其族人欣賞河流奔騰之美。
走進段河村,人們都會被村中古建所吸引,雖有些斑駁,但并不影響它曾經(jīng)的富麗堂皇。房檐上的構(gòu)件裝飾精致華麗;古樸的院門上,銅鋪首精美且厚重,盡顯往日的富貴;匾額、碑文、題記默默述說著段河村的歷史文化。
如今,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古建筑也略顯滄桑斑駁,雖鮮少有人居住,但還是遮擋不住那藏在時光碎片里的韻味。段河村的民居古建筑大多是明清遺存下來的,部分也有民國時期的建筑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建筑。其分布緊湊,饒有韻味。段河村順山勢而建,呈以東西方向貫通,依據(jù)自然地勢,村落中有三處居住建筑組團,頗有規(guī)模。其中的古民居多坐北朝南,院落以四合院為主,或兩進,或三進,以平行、丁字結(jié)構(gòu)連接,極具山西傳統(tǒng)民居特色。
據(jù)了解,段河村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有30多處,建筑類型多樣,用途廣泛,民居、廟宇以及文化場所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段河村的鹽商大院。
鹽商大院是建于明代時期的民居,為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整個院落呈棋盤狀,又稱鹽商大院為棋盤院。院落中所鋪的均為青磚,屋檐上皆為青瓦。院中的石雕、磚雕、木雕比比皆是,可謂鬼斧神工,目之所及,令人驚嘆,有著“一寸十八鉆,一尺石頭一尺緞”的美譽。昔日的門窗雕花雖落了些許的顏色,但還是驚艷于人。門楣上的匾額,落有“瑞裡恪業(yè)”,寓意“財源廣進、恪守家業(yè)”。據(jù)說,鹽商大院建設之時正是鹽商發(fā)展最為興盛的時候。
段家發(fā)跡后,不忘前人相助之恩,便制定了一項不成文的規(guī)矩,便是凡向段家借款之人,債款達20年以上,無力償還者,即可免除。在《晉義賈傳》中有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有一范姓的商人,在洛陽經(jīng)商時,向段河老鄉(xiāng)借了一大筆錢,但后期所經(jīng)營的生意卻處于虧本狀態(tài),因此一直無力還上段家的錢款。幸得后生崛起,商人拿著錢去段家還債時,段家卻說并沒有向他借出過錢財,故沒有還債一說。
然而,段家的義舉并非這一項,自己發(fā)家后,并不忘福澤百姓,由此可見段家能夠成功是有原因的。據(jù)說,段家以細條青石為主,修建了丁字街。此外,在大門外街道上還修建了三處護院門樓,在丁字街西、院門路北以及河道北岸等處。從段河到裴窊有一段陡峭狹窄的上坡路,村民每次通過時都心驚膽戰(zhàn),于是,段家便雇人修路,用平整青石修建了長1500m寬闊、平坦的盤山便道,方便村民行走。由于段家在不斷地架橋修路,為民造福,這也使得段家名聲大噪。
當年那位被段家拒還錢財?shù)姆缎丈倘?,為報段家的恩情,便使人將河南登封少林寺到南崿嶺口的一段艱難險峻之路,雇工人歷時三個多月,修成1500m左右平坦、寬敞的大道,并立碑篆字,將其善事歸功于段家之上,為不讓段家發(fā)覺,特寫道:“段子名潤色,山西澤州人也。賈于洛,客歲貿(mào)遷,路經(jīng)其地,輒發(fā)善念,輒任厥修……山徑之蹊澗,今成履道之坦坦,闊則十有余尺,長則五百余丈?!边@一段義恩之事,發(fā)生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段家重信義,古語道,“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信譽之重,方可興百年”,段家就是這樣成就了家族幾百年的榮譽。據(jù)考證,段河鹽商曾是古澤州地區(qū)唯一經(jīng)營食鹽的商賈。盡管段家一直秉持著誠信大義之道,將鹽商生意經(jīng)營得如火如荼。但還是沒有逃脫衰落之象。清朝末期,朝廷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命令收回各地縣鹽引。自此,鹽商便不再是一件美差。那段時間,各地的鹽商苦不堪言,富極一時的鹽商紛紛沒落。
段氏族人不僅是鹽商恩義家族,舉發(fā)家富村之道,以文化人,傳承誠信道義,后輩代代相傳,形成家風,繼而影響一村鄉(xiāng)風。
此外,段河村還有一道美味,便是我們常見的月餅,但此月餅又與尋常月餅不同?!安窕鹪嘛灐庇啥问霞易寮兪止ぶ谱鞫傻?。據(jù)段家村民說,“柴火月餅”起源于明清時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shù)剡€有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十一備柴火,十二去發(fā)面,十三十四打月餅,十五獻月明”,在澤州縣南嶺鄉(xiāng)段河村已經(jīng)流傳了數(shù)百年?!安窕鹪嘛灐睔v史悠久,制作很是講究,是段河村的一道特色風味,段河村人也叫它為“長壽餅”。
段河村是沁河沿岸的古村落之一,它的歷史文化底蘊之厚,猶如一本書。如今書頁已略顯泛黃,但其記載的段河村以及整個澤州縣的民俗文化卻是永久地保留了下來。小小的古村,承載著悠長的歷史,隨心步入其中,長街短巷,青石板路,滿眼的滄桑感,滿心的厚重感。若用心細品其中味道,仍然能從其中感受到段河村當時富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