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親友或非銀行機構(gòu)之間的借貸,為許多經(jīng)濟困難人士提供了便利。然而,有時借款人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按時償還借款。日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
趙某因資金周轉(zhuǎn)需要,向李某借款40萬元,并出具借條一張,約定分期償還,每月底償還33333元直至還清,但趙某僅如期償還了兩期。后李某將趙某訴至洪澤區(qū)人民法院,庭審中,趙某明確表示無力按照借條約定的數(shù)額償還。
法官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預期違約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的期間內(nèi),沒有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理由,而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債務人的預期違約行為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明示毀約”,二是“默示違約”。
本案中,趙某向李某借款,李某向趙某交付了款項,雙方之間形成民間借貸法律關(guān)系。案涉借款雖系分期償還,目前尚有部分借款未到期,但因趙某已明確表示無力按照借條約定履行還款義務,且至今趙某僅償還了兩期,故李某要求趙某償還全部剩余款項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
(摘自《淮海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