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其實是外殼已退化或消失的腹足綱海洋貝類,因其外形酷似陸地上的蛞蝓(無殼蝸牛)而得名。海蛞蝓家族極其龐大,目前已知的成員就有3000多種。
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德默內(nèi)·拉馬克將一些“休息時觸角會向上伸展,像兩只兔耳朵”的海蛞蝓命名為“海兔”,從此這些萌物就有了自己專屬的名字。不過當更多海蛞蝓被發(fā)現(xiàn)后,“海兔”家族的外形差異也越發(fā)巨大,為此又誕生了“海鹿”“海?!钡榷喾N稱呼。
1817年,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又將其中一大類劃分出來,單獨命名為“裸鰓類”。裸鰓類是地球上色彩最豐富的生物,其色彩瑰麗至極有如各種寶石。這次分類中,許多“海牛”被歸入裸鰓類,比如蓑海牛、多彩海牛等。
如今的海兔科隸屬于無楯目,其麾下包括海兔屬、海鹿屬、背肛海兔屬等眾多成員。雖然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但人們還是喜歡統(tǒng)稱它們?yōu)椤昂M谩薄?/p>
海兔不僅擁有一對長耳朵,還有一對短耳朵。但即便如此,它們的聽覺依舊糟糕,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兩對耳朵都不是海兔真正的耳朵,而是它的觸角。前面的短觸角是觸覺器官,用來感知位置;后面稍長的觸角是嗅覺器官,用來檢測信息素。海兔在海底爬行時,后面稍長的觸角會分開成“八”字形向前斜伸著,嗅四周的氣味,休息時這對觸角立刻并攏,筆直向上,恰似兔子的兩只長耳朵。作為聽覺和視覺都很糟糕的“差生”,海兔不僅感知食物的位置靠耳朵,就連找對象也得靠耳朵。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沉積在蛋白質(zhì)基質(zhì)中的霰石。霰石是碳酸鈣的一種形式,在酸性環(huán)境下更容易溶解。在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洋酸化中,絕大多數(shù)貝類都是全球變暖的受害者。海兔也像其他貝類那樣,需要通過海洋鈣化作用來構(gòu)建和維護它的殼。然而它們卻成為全球變暖的受益者,其生存版圖正在不斷擴大。以常見的黑指紋海兔為例,2002 年前它們還從未出現(xiàn)在地中海,而2002 年后它們已迅速占據(jù)地中海東部。
這是為什么呢?
1. 全球變暖使水溫較冷的海域,比如地中海,正變得越來越宜居,海蛞蝓的族群能夠向北擴散。
2. 海兔的殼被外套膜包裹,從外面幾乎看不到。與直接暴露在海水中的外殼相比,這種有保護的內(nèi)殼就安全多了。
3. 海兔所生活的海域一般是淺水區(qū)和海岸潮間帶。潮間帶的pH酸堿度變化劇烈,海兔會通過增加代謝率來對抗酸性海洋環(huán)境,以更好地維持內(nèi)殼的霰石結(jié)構(gòu)。
外表Q彈的果凍,不,海兔,似乎誰都能欺負,但實際上它們的天敵很少。這是因為海兔是天生的化學家,能嫻熟地調(diào)配“化學藥劑”來保護自己,堪稱潮間帶的兔兔特工隊。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fā)現(xiàn),遇到危險時海兔會釋放紫色液體。起初人們以為這紫色液體就像烏賊的墨汁,起到掩護逃跑的作用,可隨著研究深入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這么簡單。
海兔體內(nèi)有兩個腺體,即紫色腺和蛋白腺。
◆紫色腺會分泌一種將海水染色的紫色液體。
◆蛋白腺會分泌一種略帶酸性且氣味難聞的乳狀液體。
這兩種液體在海兔的外套腔中混合,“調(diào)配”出一種紫色黏稠物質(zhì),這就是海兔最終釋放的物質(zhì)。
當這種紫色黏稠物質(zhì)通過外套膜肌肉的收縮噴出體外后,紫色液體會在海水中擴散,起到“煙幕彈”的作用;而乳狀液體中的有毒化學物質(zhì)則會干擾捕食者的感覺,讓其產(chǎn)生“兔兔不好吃”的錯覺,從而降低敵人的捕食欲望。最終海兔在“煙幕彈+ 化學彈”的雙重保護模式下,安全逃離。
事實上,海兔不僅是天生的化學家,還是人類神經(jīng)科學發(fā)展的助手。它的神經(jīng)元雖然數(shù)量少但是個頭兒大,還能呈現(xiàn)黃色、紅色、綠色等多種顏色。海兔神經(jīng)元的特性更易于在實驗中進行分辨和定位,因而成為人類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的絕佳材料。美國神經(jīng)學家埃里克· 坎德爾就是因揭示了加州黑海兔的學習和記憶的神經(jīng)機制,而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醫(yī)學獎。
海兔
中文學名:海兔
別名:海鹿、雨虎
所屬科屬:無楯目/ 海兔科
在中國海域中分布著許多海兔科物種,其中背肛海兔屬的藍斑背肛海兔是中國特有物種。
分布:全球溫暖海域的潮間帶或亞潮帶
外貌:身體柔軟,呈圓形或紡錘形
頭頸部發(fā)達,頭部有前觸角和后嗅角各一對,末端卷曲呈耳形
眼小,位于嗅角基部前方
口為腹面裂縫
體形:視品種而定
壽命:1 年左右
性情:溫和
特殊技能:調(diào)配、釋放“煙幕彈”和“化學彈”
食物:以藻類為主
天敵:極少
食量:名副其實的大胃王,每日所需食物為自身體重的三分之一
生活方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群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