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起我與《雁翎隊的故事》,還得回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
我有個好朋友叫霞,母親生她時候已年近六十,所以說她是父母的老生女兒。她大姐遠嫁河北石家莊,她的外甥、外甥女都比她要大好幾歲。
記得那年春節(jié),她大姐從石家莊回來探親,給她帶了一本《雁翎隊的故事》。霞視若珍寶,僅僅讓我看了封皮,她一次又一次地向我炫耀這本書是多么地吸引人。任憑我費盡口舌之力,她都不舍得借給我。平時我和霞幾乎形影不離,無話不談,連好吃的都一起分享。因著她不借給我那本書,我內(nèi)心對她竟然有些埋怨,連著幾天都不跟她說話。慢慢的,我倆的關(guān)系也疏遠了許多。
我一直惦記著《雁翎隊的故事》那本書,想著封皮的模樣,一群人身著各色服裝,掩映在蘆葦叢里,荷槍實彈。當時這本書的價錢好像是2.8元。對于家庭貧困的我來說,不啻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想得到那本書的愿望是如此強烈!那種想法就像一根芒刺,一直插在我心上。
二
機會很快就來了。那年春節(jié),跟著母親去給姥爺拜年,最疼愛我的姥爺給了我一元壓歲錢,姑姥姥(媽媽的三姑)也給了我一元壓歲錢。母親問我要了幾次貼補家用,倔強的我始終不肯交出。母親拗不過我,也就不了了之。我暗暗喜歡:離我得到《雁翎隊的故事》這本書接近了許多!
過了春節(jié),正月十九春會,春會必唱大戲。母親破天荒地給了我一毛錢,離我的愿望實現(xiàn)又接近了一步。其實那時我太小,看戲什么都看不見。既然什么也看不見,隨便轉(zhuǎn)悠一下也不錯。書攤上小人書出租,一分錢一本的連環(huán)畫我也舍不得掏,擠在小伙伴身旁看得如癡如醉,心隨小三毛的喜怒哀樂而陰晴圓缺,隨著金環(huán)銀環(huán)的被捕而驚心動魄……
最讓我心動的是里面竟然有《雁翎隊的故事》的連環(huán)畫。唱了三天大戲,我就蹲守在小人書攤前三天,不管誰租那套連環(huán)畫,都蹲在別人身邊看。無奈,字太少,只能一遍遍地回味雁翎隊的水上故事,有時連夢中都是和書中的人物打交道。內(nèi)心一個強烈的愿望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買到那本書!
戲場上焦黃的包子、冒著熱氣飄著白綠相間蔥花的胡辣湯勾人饞蟲,可是一個8歲的少年,一次又一次地徘徊,那么不情愿地走來走去。那時候包子才一毛錢一盤,牛肉胡辣湯也就一毛錢一碗,我用力吞咽了一口口唾液。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啥時候攢夠2.8元錢了,那套《雁羚隊的故事》就是我的了。
只有2.1元錢,還差7毛錢,到哪兒弄去呢?當時的我雖然年齡小,還是有點小心思的。有時候,母親讓我去買鹽,我少買2分錢的;有時候,母親讓我去賣雞蛋,回家交賬的時候,我少交3分錢,與買家討價還價,少給了3分;還有時候,母親給我買墨水的錢,我不舍得買,今天吸這個同學一皮囊,明天吸那個同學一皮囊。以致于同學們都嘲笑我“老摳兒”,還有的嘲笑我家窮得連墨水都買不起……他們哪里知道一個少年心中的計劃呢?就這樣我又攢下了3毛錢。
大概是過了“五一”,最疼愛我的二舅從許昌來了。不但給我?guī)砦易羁释淖魑倪x,還給了我五毛錢。我一下子跳起來,二舅把我緊緊地抱在懷里。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連聲答應著。
終于攢夠了2.9元錢,我心里有了底氣。星期天,我一定把《雁翎隊的故事》買到手!
三
星期天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從家到新華書店大概七公里,對于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很遠很遠,不亞于一次長征。我到新華書店時候,看到墻上的鬧鐘是11:30,還好沒有到下班時間。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新華書店,仿佛劉姥姥第一次走進大觀園。覺得哪兒都新鮮,這兒瞅瞅,那兒看看,隔著高高的柜臺,只看見許多許多的書,聞著好聞的墨香味兒,覺得這就是天堂的模樣。心里還想著:我長大了,也能在這里上班就好了。能在這里上班,我就是一個小天使了,讀書就不用攢錢買了,更不會那么辛苦了。
我正想著時候,營業(yè)員叔叔說:“小姑娘,你買書不買?要是不買,我們馬上要下班了,可要關(guān)門了?!薄百I,買,我買《雁翎隊的故事》……”我有點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
我掏出口袋里的錢,一分、二分、五分……營業(yè)員滿臉都是鄙夷,還說著:“怎么都是零錢?”
我羞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盡管那個叔叔滿臉嫌棄,但還是幫我數(shù)了半天。當我拿到《雁翎隊的故事》的時候,我輕輕地摩挲著封皮,把它貼在臉上,聞著墨香?,F(xiàn)在覺著上好的碧螺春、甚至鐵觀音茶香也比不過那一縷墨香。我想從心底大聲呼喊:我也有了《雁翎隊的故事》了!這是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本書。
看著營業(yè)員關(guān)上厚厚的大門,摸著兜里僅有的一毛錢,我有點悵然若失,甚至在腦海里勾勒著下次攢錢買作文書的情景。
中午的太陽底下只有我孤零零的身影,太陽似乎把我的影子都烤化了,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書店位置在裴城火車站,那時候是最繁華的地方。車站食堂里的肉面條每碗三毛錢,飄著肉味兒,聞著是那么香!肚子里的饞蟲似乎在涌動,我更加餓了。我只有一毛錢,無奈走開了。其實這僅有的一毛錢,我也舍不得花……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遠。我又熱又餓又渴,看到路邊一部抽水機“嗒嗒嗒”忙碌不停地正在澆地。我沖上去,哪管水干凈不干凈,狂飲了一陣子。等我喝飽,這才看清眼前是一塊黃瓜地。一個老漢坐在樹下,悠閑地抽著旱煙搖著蒲扇,臉上露出怡然的微笑。
我問他的黃瓜賣不賣,他好像說五分錢一斤。我極不情愿地拿出五分錢,買了兩根黃瓜。似乎連洗都沒洗,我就啃了起來,以致于連什么味道都沒有嘗出來。吃完后,我問老漢這里離我家還有多遠,他說還有八里地。我只好邁著沉重的步子往家趕。
眼看著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沒到家,大人們說“日頭落,狼下坡”,意思是狼在太陽下山后,要出來找吃的,包括小孩也吃。我實在走不動了,帶著恐懼,就坐在路邊哭泣來。來來往往的行人們忙于生計,誰都沒有注意到我。我茫然地注視著道路伸向遠方,似乎沒有盡頭,第一次體會到道路是那么的漫長??墒牵吩匍L還要回家?。?/p>
“叮鈴鈴……”身后的自行車鈴聲提示我,擋了別人的道。我不由得扭轉(zhuǎn)身子看。咦,這不是爸爸的同學梁叔嗎?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梁叔把我?guī)У郊視r候,夜幕早已降臨,母親正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那時母親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作為泥瓦匠的父親為了掙工分,沒明沒夜地為生產(chǎn)隊做泥瓦、打生坯子。
四
回家打開書,我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徐光耀。這本書是小說集,主要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的隊伍。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時而深入敵人的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包運船。這支令敵人聞風喪膽,令百姓歡欣鼓舞的隊伍,就是活躍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裝——人稱“水上飛將軍”的雁翎隊。
別看過去了幾十年,書中的主人公張淀生、英蓮等,一直存在我的腦海里,我以為書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后來讀高中學習了孫犁先生的《荷花淀》,水生、水生嫂都有他們的影子。后來知道電影、電視劇《小兵張嘎》的人物原型,就有雁翎隊隊員趙波等人的影子。
我是那么地喜歡《雁翎隊的故事》,書中的每一個情節(jié)我?guī)缀醵寄芏炷茉敗S浀梦迥昙墪r候,學校舉行過一次講故事比賽。我講《雁翎隊的故事》除奸那段,還得了第一名;寫作文時候,那里面的好詞好句我靈活運用,多次被老師表揚;也是從那時候起,我發(fā)誓長大也要當一名寫書人,把自己寫的文章也印到書上;每天放學,我家院子里門庭若市,小伙伴們都到我家聽我講《雁翎隊的故事》,我也因此成為孩子王,在小伙伴中間成為呼風喚雨的人物。
我體會出當初買這本書的千辛萬苦,因此不管再好的朋友來借,我都不借。慢慢的,我也體會出了霞的心境,對她不再心存怨恨。我把那本書用牛皮紙包得好好的,藏在我家的棚子上??上疑铣跻荒悄?,家里一場大火熊熊燃燒,一切都付之一炬了。
大火過后,母親痛哭不已,心疼家里來之不易的財產(chǎn)。我也失聲大哭,是惋惜自己的書。記得母親哭著把我抱在懷里,說:“傻閨女,將來日子好了,給你買許多許多的書……”
從我內(nèi)心來講,哪怕是買千萬本,都不是當時的心境了。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有種習慣,我的書從來不外借。如果是特別要好的朋友來借,我會買一本同樣的書奉上。
五
霞其實是一個苦命的孩子,自小就體弱多病。跟我同班那年,是她休學四年后再次復學。聽母親說,她一生下來,就得了腎炎,不能吃鹽,吃鹽會加重她的病情。
有次我去她家,她吃的面條里真的沒有加鹽。當時我拿的烙饃卷芝麻鹽,她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小聲說:“玲,你能讓我嘗一點點芝麻鹽嗎?”她僅僅咬了一小口??拗f:“醫(yī)生說我吃鹽會死的,我的壽命并不長,你會記住我嗎……”那時的我真的太小,完全體會不出來生與死是什么概念,更不知道生與死的距離有多遙遠。
我上五年級時候,霞的病越來越重,臉已經(jīng)腫得像我家盛菜的小盆。無奈,她又休學了。
上初一那年春天,我記得麥稍已經(jīng)發(fā)黃。傍晚回家,母親流著眼淚交給我一本書,我很驚詫。這不是當初我心心念念記掛著,霞的那本《雁翎隊的故事》嗎?上面有她雋秀的簽名。她僅僅讀了五年書,但那時她的楷體字就像龐中華字帖上的字,至今我也無法逾越。
母親說:“今天下午霞去世了。臨終前她母親來叫我,說霞想跟我說兩句話。我去到她家時,她只剩下最后一口氣了。她用力拿出這本書,說‘奶,我對不起俺玲姑(村中輩分)。俺大姐給我買這本書,我沒有借給玲看,那年俺大姐得了肝癌,這是她最后留給我的東西,我想留作紀念……現(xiàn)在,我把這本書送給俺玲姑。以前俺倆相約長大成為作家,以后就靠她了……’”
我接過那本書,嚎啕大哭。自責迫使著我不再害怕。我想去最后看看她,母親說:“未成年的孩子上午去世,不過午埋葬;下午去世,不過夜埋葬……”
我靠在門框上,久久不能言語,任憑淚水橫流成河。幾十年過去,我時不時地想起這件事,沒有見霞最后一面,成了我內(nèi)心永遠的傷痛。
霞送的《雁翎隊的故事》,我連一頁都沒有翻看。我想留住她撫摸過的印記,她留給我的溫暖,還有內(nèi)心深深地懊悔、遺憾。
前幾年,作為公益人士的我,把我小時候曾經(jīng)讀過的書,加上霞那本《雁翎隊的故事》,還有孩子們穿過的衣物,一并打包捐給了山區(qū)的孩子們。
我想:九泉之下的霞,會毫不猶豫地支持我……
作者簡介:
李玲,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郾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秘書長。作品見于《漯河日報》《閱讀時代》《士兵遠程教育》《奔流》《河南文學》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