觴,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坝x酒豆肉”泛指飲食。
說到豆,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吃過各種各樣的“豆”:黃豆、綠豆、蠶豆、豌豆、蕓豆等。因所含豐富的蛋白質,豆類被很多人所鐘愛。
但這些都是漢代以后的事情,在漢代之前卻并非如此,因為那時的“豆”是不能食用的。古代“豆”為何物?讓我們一探究竟。
第一站
“豆”在古代不可吃
古代的“豆”,指的并不是我們常見的糧食豆類,而是一件盛東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銅制品。
豆作為食器,大約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受稻作農(nóng)業(yè)衍生的生活方式影響,人們的飲食開始有了主副食的區(qū)分,因此餐具和廚具也有了嚴格區(qū)分。這時的人們,煮飯用陶鬲,吃飯則用陶缽和陶豆。陶缽是個人使用的餐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碗,而豆則是大家共用的餐具,相當于現(xiàn)在放菜肴或佐料的盤子。隨著飲食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豆逐漸小巧而精致,不同于盛飯的缽。早期的豆本來用作盛放黍、稷等谷物,大約從西周開始,豆?jié)u漸成為盛放佐料、醬菜之類的容器,或許就是現(xiàn)在盤子的前身。
東漢時期,豆出現(xiàn)了蓋子,蓋在腹上,以更好地保存豆中的食物,這樣一來,“豆”的字形與形狀更加貼合,使人一目了然。豆有了蓋子,表明古代人民對于飲食衛(wèi)生、食物保溫和燒煮烹調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是古人對飲食質量新追求的象征。
第二站
“豆”演變成為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照明用的油燈燈具開始出現(xiàn),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這是古代燈具的最初原型。
秦漢時期,豆形燈廣泛流行開來,為中國油燈、燭燈的基本造型奠定了基礎。魏晉時期以來,陶制豆形燈逐漸讓位給瓷質豆形燈,但形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一時期豆形燈逐漸成為主流燈具。
直到宋代,豆形燈的形制才再次發(fā)生變化,這是以“垂足而坐”代替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發(fā)展出來的新造型。一是燈盤加深,能貯存更多油脂;二是燈座變?yōu)槌斜P以便收集燈盤上滴漏的油脂;三是增加高度,出現(xiàn)高檠燈臺。隨后豆形燈的形制再次固定,在元明清時期二、三十厘米左右的小型豆形燈一直流行于民間,直到清代蠟燭、西洋油燈(馬燈)普遍傳入我國,豆形燈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三站
“豆”從器物走向植物
“豆”的本義為一種盛肉的容器,既然“豆”是一種容器,那豆類植物在古代是用什么字代替的呢?
“菽”字就是古代豆類植物的總稱。由于“豆”“菽”兩字在古代讀音相近,再加上大豆的外形太像盛東西的豆了,它們逐漸被人們通用。在秦漢時期,人們干脆把“菽”稱為“豆”,這樣就有了作為植物的“豆”字了。
“豆”,作為古代一種盛放食物的容器,隨著時間的推進,發(fā)生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形,還有其含義。
曹植在《七步詩》中曾經(jīng)寫道:“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成詩,這種聰明才智被當時的人稱之為“豆萁才”,有年輕有為之意。當初作為飲食器具的豆,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代表植物的“豆”,則成為今天人們最為常用的漢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