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贛南閩西待的時間很短,但我走過紅土地,嘗過紅井水,參觀了紅軍的舊居和紅軍長征出發(fā)地,其間,我數(shù)次潸然淚下,尤其是在華屋村紅軍紀念亭旁的17棵松樹邊。
華屋村位于瑞金市葉坪鄉(xiāng)東南部,20世紀30年代初,這里雖然只有43戶人家,但是家家有人參加革命。1934年長征前夕,當?shù)?7名年輕人在“擴紅”中一起參軍。出發(fā)前夕,他們相約到后山蛤蟆嶺上,每人種下一棵松樹,約定革命成功后,如果能回來,一起報鄉(xiāng)恩,如果有人犧牲了,活著的人要代為盡孝,并照看好這些松樹。樹種下,人走了。這一走,就再沒一個人能回來。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風雨雷電青松立,再也未見植樹人。他們種下的17棵松樹,被后人稱為“信念樹”,每棵樹上都掛著寫有名字的小木牌。
多少次,我的腦海會不經(jīng)意間閃現(xiàn)出那個午后,頂著烈日,順著石階,攀沿而上瞻仰這17棵松樹的情形。午后的山間空曠寂靜,山間的石塊棱角分明,頭頂是蔚藍的天,云朵飄過,似乎在不停地切換昨天和今天的時空畫面。枝頭落下的松針,輕輕灑落在山間小徑,像在慢慢地訴說信念的堅韌。樹叢中偶爾傳來的一聲鳥鳴,回蕩在山谷間,由強到弱,漸漸歸于細微,把我的思緒帶向那遙遠的曾經(jīng)。當年,已過花甲之年的父親,親自勸說年幼的獨子,勇敢去參加紅軍。一幕幕場景讓我的眼淚不斷落下,滴在腳下的石頭上,恍如朵朵小花。十幾歲的孩子,或許還扛不起藥箱和糧食袋,但參加紅軍的渴望和堅定的信念,使這一切都如輕輕抹去的蛛絲。他們是在哪一場戰(zhàn)斗中犧牲的?他們最后一次仰望藍天是在哪里?他們長眠于哪一座青山、哪一抔紅土?對于未來,他們內(nèi)心有過怎樣的夢想?
我常常想,如果這些人沒有犧牲,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子。他們會成為開國將星,繼續(xù)在軍隊里叱咤風云?還是會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在各條戰(zhàn)線上忘我工作?抑或像許多隱姓埋名的功臣,默默無聞地回歸故里,推開木門,撫摸土坯泥墻,用心呵護山上的青松。閑時,在長滿青苔的天井里,倚著農(nóng)具,抽一袋煙,陷入長久的追憶和沉思。他們或許還會親眼目睹村子的巨變:天塹變通途,清新別致的客家小樓,粉墻黛瓦,處處彰顯著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累累碩果,現(xiàn)代涂鴉畫煥發(fā)著時尚的氣息,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古老與現(xiàn)代之間,對比著以往和今天的嬗變。
他們是那樣的年輕,那么值得敬佩;他們稚氣尚未褪盡,卻是錚錚鐵骨的真正英雄。沒有人知道他們何時何地犧牲,甚至連馬革裹尸的機會都沒有,但青山與翠松會銘記他們的事跡,人民會記得他們的名字。
歲月會流逝,英名永長存。他們播下的信念已如這點點下落的淚滴,又如潺潺奔流的山間小溪,涌入大地,流進心田,激勵后來人,堅守信念不低頭,閱盡滄桑迎新圖。
離開華屋村,我忍不住一次次回頭,仰望那座蒼松矗立的巍巍青山,傳承那始終如一的紅色基因。(作者單位:鄭州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