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彝族步跨千年》,構圖上采用三聯(lián)畫的形式,在傳統(tǒng)壁畫的基礎上,運用對稱構圖的形式。注重畫面的平面構成,在畫面的構成上借鑒梵蒂岡壁畫中建筑與壁畫相結合的模式,采用建筑上封閉的構圖風格,模擬建筑物的拱門形狀作為壁畫的畫框,位于三幅畫面的正中,使垂直線清晰可見,極具視覺沖擊效果。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獨具魅力的一個民族。從古至今,彝族同胞便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無論是語言文字、繪畫、音樂,還是民間傳說,都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明史中不可或缺且獨具民族韻味的寶貴財富。
談到彝族題材,不得不聚焦地處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大涼山。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集地,坐落在崇山峻嶺、氣候寒冷的群山懷抱之中,往昔曾是貧困的重災區(qū),一座座“懸崖村”隱匿云端、與世隔絕。然而,正是在這片惡劣而又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彝族人民孕育出了勇敢堅韌、勤勞樂觀、熱愛生活的民族精神。彝族人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彝族圖騰、紋樣、服飾等無不彰顯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彝族服飾色彩豐富,以黑、黃、紅、白、青為主,幾種顏色在服裝上交錯跳躍,色彩明艷。別具一格的當屬“擦爾瓦”——一種由羊毛織成的披氈,它既是御寒的披風,也是溫暖的被毯,彝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有“擦爾瓦”傍身。在繪畫中,“擦爾瓦”的出現(xiàn)為畫面增添獨特的形式美感。彝族的紋樣設計靈感來源于山川日月、蟲魚鳥獸、神話傳說以及當?shù)氐娘L土人情,以幾何、動物、植物為主,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圖案背后,蘊含著彝族人民對自然、萬物和圖騰的崇拜,可以說,彝族的紋樣是彝族文化信仰的符號化表達。彝族節(jié)日豐富多彩,如火把節(jié)、彝族年、跳公節(jié)、花臉節(jié)、密士節(jié)等,其中最為盛大的當屬火把節(jié)?;鸢压?jié)不僅集中展現(xiàn)了彝族的風俗文化,還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服飾特色以及他們載歌載舞、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彝族題材的人物畫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在云南昭通發(fā)現(xiàn)的霍承嗣墓壁畫《夷漢部曲圖》便是例證。畫中有彝族27人,以線造型,人物披氈跣足,頭發(fā)綰成高髻,類似涼山彝族的“英雄結”和“擦爾瓦”。唐代《南詔圖傳》,畫面描繪了神佛顯靈幫助祖先渡過難關、建立南詔國的故事,而南詔正是由彝族部落在云南地區(qū)建立的政權。至清代,云南巍寶山的文龍亭橋墩上繪有壁畫《松下踏歌圖》,描繪了橋建成時人們穿著彝族服裝起舞慶祝的場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小人書”(連環(huán)畫)風靡的年代,彝族人物形象頻繁亮相于這些圖文并茂的故事書中。20世紀80年代后,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文化,彝族因其獨特的民俗風情、節(jié)日慶典、服飾文化以及自然風光,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彝族題材逐漸進入藝術家的視野。隨著交通的便捷,藝術家們紛紛走進這片神秘的土地,投入彝族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來描繪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朱理存的工筆畫《姑娘們的節(jié)日》,畫面采用寫實的手法,用傳統(tǒng)工筆畫三礬九染的技法,用以線造型的方式描繪了一群彝族姑娘圍在一起為火把節(jié)盛裝打扮的場景。再如潘纓《火把節(jié)》描繪了三個彝族姑娘手持火把的場景,人物造型上采用意象造型的表現(xiàn)方式,畫面以黑、紅、金色調為主,不僅用了沒骨技法以墨色來繪制人物,還用了貼金箔的方式制造肌理效果,使畫面在傳統(tǒng)工筆人物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平面性以及裝飾性。此外馮遠的《涼山繡女圖》、高小華的《布拖人》、阿鴿《琴聲》等都是表現(xiàn)彝族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脫貧攻堅在大涼山深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涼山彝族同胞們的生活發(fā)生了“一步跨千年”的時代巨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涼山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迸c物質生活的變化同步,擅長歌舞的彝族同胞們精神風貌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石濤言“筆墨當隨時代”,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畫家的民族意識與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融合,也使彝族題材繪畫有了新時代的彝族新氣象,反映出彝族人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如龐茂琨的《彝家新村歡迎您》表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初去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調研時的情景。“新村”是為了呈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村落通過脫貧攻堅建設至今的全新景象,通過對眾多彝族同胞的描繪,表達了少數(shù)民族人民進入小康社會的喜悅和歡樂之情。在近期的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上,也有不少彝族題材的作品,如任乘鋈《涼山喜事》、鄧楓《火紅的節(jié)日——大涼山彝族火把節(jié)》等,這些作品都與時代緊密相關,都表現(xiàn)出彝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生活現(xiàn)狀和精神面貌。
去年暑期,我到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采風,這次經歷讓我對彝族題材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當時正值火把節(jié),彝族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為火把節(jié)精心打扮,盛裝出席。少女們?yōu)榱诉x美比賽,拿出了壓箱底的著裝,撐著黃油布傘,自發(fā)地形成隊列在街上游行,自信地展示民族服飾之美,宏大的場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此啟發(fā),我以壁畫形式描繪了布拖人民慶?;鸢压?jié)的歡樂場景,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新生活,展現(xiàn)了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節(jié)日的祥和氛圍。
作品《彝族步跨千年》,構圖上采用三聯(lián)畫的形式,在傳統(tǒng)壁畫的基礎上,運用對稱構圖的形式。注重畫面的平面構成,在畫面的構成上借鑒梵蒂岡壁畫中建筑與壁畫相結合的模式,采用建筑上封閉的構圖風格,模擬建筑物的拱門形狀作為壁畫的畫框,位于三幅畫面的正中,使垂直線清晰可見,極具視覺沖擊效果。在人物組合上強調在平面中具有層次感,左右兩側的人物向中心方向相對而行,使得畫面在具有整體感的同時不乏動感。畫面分為上下兩層,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四個不同的場景并置,使其具備空間性和連續(xù)性。作品在材質上沒有選擇傳統(tǒng)工筆畫的宣紙或者絹本,創(chuàng)新性地選用亞麻布、敦煌土與大白粉構建底層,巧妙模擬了壁畫的地仗層質感。整幅畫面都是運用礦物色來繪制,礦物色的顆粒感不僅能使畫面更加厚重,色彩也更加鮮亮。繪制的過程中,我在運用傳統(tǒng)壁畫雙勾填彩、瀝粉貼金的技法之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材料,在深色衣裙上用塑形膏打底,使顏色有厚度的同時加強斑駁的效果。將白沙石膠泥運用在白色的“擦爾瓦”以及黑色的羊毛上,模擬毛氈、羊毛凹凸不平的效果。整幅畫面在色彩上選取了彝族經典的黑、紅、黃、白、青幾種顏色,左右兩聯(lián)以綠色為底,意在表現(xiàn)大涼山青山綠水的自然風光。整個畫面以三位身著彝族服飾的索瑪姑娘為中心,左右兩側分別描繪彝族男女老少為火把節(jié)精心打扮、盛裝出席的場景,意在傳遞出彝族人民對火把節(jié)的重視以及內心的歡喜。中間一聯(lián)上方加入月亮的圖案,彝族人民也被稱為“月亮的兒女”,月亮對于他們而言有著象征意義,月亮也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審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達了彝族祖先們的智慧與奉獻精神。
綜上所述,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創(chuàng)作擁有廣闊的空間,彝族人民的生活、歷史、傳說以及民風民俗等都蘊含著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書寫魅力。這次彝族題材的創(chuàng)作,僅僅是一次嘗試,未來我將在這一題材上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并以當代的藝術視角來展現(xiàn)彝族生活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