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前
人物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分支,歷經數(shù)千年的積淀與創(chuàng)新,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體系。在當代,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人物畫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畫家們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技法,更在題材選擇、表現(xiàn)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嘗試,使得當代中國畫人物畫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人物畫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如何在前輩藝術家的基礎上演進?七零后人物畫家敏銳感知時代氣息,深刻體悟當代精神,對當代人物畫的探索與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繼2024年10期、11期連續(xù)推出“時代風貌" 七零高地——《現(xiàn)代藝術》中國畫學術提名展·山水畫”專題和“花鳥畫”專題之后。本期推出六位優(yōu)秀的七零后代表性人物畫畫家——申卉芪、范治斌、黨震、袁玲玲、孫震生、王海濱。他們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藝術風格、精湛的畫技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共同推動了當代中國畫人物畫的發(fā)展。他們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這個偉大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光輝。(學術主持:王躍奎)
在我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就時常聽老師提起曾有一位書法與寫意作品俱佳的師姐,久聞其名未見其人,機緣巧合使我在碩士畢業(yè)后竟然和這位師姐成了同事,我們共同就職于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出同門、亦師亦友的緣分使我們較一般同事關系更無隔閡。直呼其名太見外直白,故稱“申姐”。
其實在2005年導師李魁正先生的碩博研究生教學成果展上,我就初次見到了申姐的數(shù)幅大作,八尺整張的草皮紙上濃墨重彩地恣意流淌著苗人圖騰般的人物與動物和諧共生、花草與云山自然生長的美好圖像。元氣淋漓、色墨交響,看似不經意涂抹,卻構圖、章法皆備?!耙饬现庥衷谇槔碇小?,是她的作品給我最直觀的感受。
凡畫者,日日苦練積累經驗者較多,純靠感覺巧思怪才者也算一類。申姐其人其畫才情兼?zhèn)?,巧拙俱有??此乃賹懣偸呛窈竦臐M本,以摞為計;她畫完大作品的邊角剩料都要裁成等寬的長條寫滿小楷,在其工作室書案一角堆積如山。高強度造就了硬功夫,多難畫的動態(tài)難不倒她,多刁鉆的透視信手拈來,控制丈二整紙的巨幅尺寸如烹小鮮,輕松駕馭,自由擺布,總能去繁從簡,異趣橫生。
在寫意領域,特別是人物畫角度,造型功夫幾乎是一項基本的能力,可以控制拿捏的畫家不在少數(shù),但畫得多了難免因太過嫻熟而流于造型概念、圖式俗套的窠臼。申姐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并不循規(guī)蹈矩、一味彰顯自己的本事與功夫,有時我甚至感覺她似乎故意在以減法藏起一些鋒芒和棱角,讓作品以更加簡潔樸素的狀態(tài)去直面觀者。我特別喜歡她筆下的少年(其實更多的是兒童),她總說做了母親的緣故,對孩子有一種本能的愛意和表達欲望。其實,她何嘗不是一位在心理上趨向童真的畫家?否則我們不可能看到她作品中那一雙雙清澈不染的眸子,一道道俏皮活潑的眼神。畫兒童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慣常見到以大人的視角去表現(xiàn)孩子,將兒童畫得老成呆板、事故圓滑,反正“不可愛”。而申姐筆下的兒童,五官情緒、手腳肢體都感覺能動起來,生動活潑,明媚動人。觀其畫,我總想和童年的自己遙相叩問,一種盛年不再的悵然若失同時伴隨著看到美好希望的莫名欣喜的復雜情緒涌動心間。
在我們服裝學院的中國畫教學體系中有一門課程名為“筆墨靜物”,申姐在這門課上將她的技法心得于花卉蔬果題材發(fā)揮到另一種極致。在油畫中,靜物畫一直是和人物畫、風景畫并行的一大主題,但在中國畫傳統(tǒng)科目中少有涉獵,常規(guī)意義上的花鳥畫也不常表現(xiàn)案頭擺設的內容,更多以生長在自然中的花樹或翱翔于天際、鳧游于水畔的禽鳥為表現(xiàn)對象。靜物花果未有太多先例,因此給申姐留有大量可以發(fā)揮和表現(xiàn)的余地。她的此類作品既不同于傳統(tǒng)清供題材的國畫作品,也不同于西洋標本似的油畫作品,構圖、造型、設色、技法,都有其非常獨到的運用,自成一體,獨具特色。
藝術貴在于常態(tài)下現(xiàn)奇絕,于平凡處見精神。申姐有一個能力是我非常佩服的,就是用普通的材料畫普通的題材卻成就了不普通的作品。她的繪畫工具的確算不上精良,破筆敗色經由巧手點化自能成春;她的表現(xiàn)對象也不出眾,花草并非奇葩異卉,人物亦非皇族貴胄,閑花野草、鄰家少年在她的筆下總能奪人眼目、觀之忘俗。由此可見“畫畫的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靠得住的實力。作畫亦是在修為,畫中道無不是人之道的直接體現(xiàn),申姐快人快語,做事爽利,不做作也不矯情,畫如其人此言不虛。
蒙申姐信任,囑我作文,言多必失,內心惶恐。最后我想用一句蔡皋老師的話語做結語:“星光追逐著波光,花與花的孩子們在此中飛舞?!庇^申姐的作品很有這樣的意向,故以此為題作短文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