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體時代,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和制作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影視音樂制作的思維和相關技術的大量應用,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聲音表現(xiàn)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用影視音樂可以創(chuàng)造出傳統(tǒng)聲學樂器無法實現(xiàn)的音響效果,它拓寬了聲音的可能性和寬度;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民間樂器與影視音樂的結合是聲音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筆者想從一個新的視角進行探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影視音樂對其內在聯(lián)系,發(fā)揮音樂文化對人的塑造、影響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將影視音樂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獨特的教育優(yōu)勢。
影視音樂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相關作品的表達;不僅可以與古典樂器和音樂類型緊密結合,還可以獨立使用;不僅可以以3D方式渲染場景的氣氛,還可以表達角色的情感,傳遞給觀眾。相關音樂作品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樂器結合的過程,運用了各種音樂技法,對傳統(tǒng)音樂元素進行了“改造”,采用了錄音技術,并擴展了民樂音響的更多可能性等。這種類型的音樂技術或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電子設備的電子化處理改變其原版音色;另一類是通過電子化處理改變其原本素材,進行聲音設計獲得曲作者想獲得的音效。
影視聲效的使用指在原聲的基礎上修飾變形的一種聲音處理方法,它增強了聲音的表達能力,提高了聲音的感染力和畫面可以更好結合。通過上述兩種形式的音樂表現(xiàn),我們可以理解影視聲效的作用。首先,新音色的應用,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出情感環(huán)境、風格特點。其次,對音效的處理,可以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音畫的感染力。
一般來說,樂器原聲在電子音樂中的使用,其聲學主要通過音頻處理和聲音設計技術來幫助音樂和藝術作品表達相應的氛圍和情感。
影視音樂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包括本科生、??粕脱芯可s有2000萬余名。增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戰(zhàn)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樂器琵琶與影視音樂結合的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現(xiàn)。琵琶與影視音樂結合的作品與傳統(tǒng)樂隊有著巨大差別——聲音形式,它的表現(xiàn)并不會比傳統(tǒng)樂隊的表現(xiàn)力弱,相反它不僅可以達到傳統(tǒng)樂隊所達到的效果,還擴展了音樂的維度,增加了音樂與畫面配合的可能性,使影視音樂有了更加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帶來了新的視聽感受,賦予了影視作品特殊的氣質。
音樂性主題對影視的賦能。主題性的音樂一般出現(xiàn)在片頭,主要表達影片的情緒,奠定影片的基調,有時也會暗示故事的內容和結局,主題性音樂還經常出現(xiàn)在影片有標志性的某些場景,以此表現(xiàn)場景的特殊意義。此處用琵琶與電子音樂結合的音樂作為特殊的音樂主題,奠定了整個影片的特殊配樂基調和音響氛圍。
影片《金陵十三釵》選用民間小曲《秦淮景》作為主要旋律,展開故事情節(jié),先使用了琵琶的音色配合人聲來進行音樂性呈示,伴奏依然采用了傳統(tǒng)交響樂的音響,并作為重復出現(xiàn)的音樂主題始終貫穿在影片尾部。這個主題性音樂在多個場景中出現(xiàn),如影片01:54:22,01:57:27,02:19:04處的場景中此主題性音樂均有變奏出現(xiàn),凄美的音響氛圍與畫面結合,使思想情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中國傳統(tǒng)器樂在影視音樂中的運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中國傳統(tǒng)器樂運用在影視音樂當中,可以更好地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yōu)勢,有利于新形勢下,大學生堅守政治站位。在智能媒體時代,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突。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堅定信仰、價值取向、誠信意識、社會責任感、心理素養(yǎng)等問題。
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重視課堂教育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良民族文化的深入學習和了解,不斷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大學生在影視音樂的教育和幫助下,使當代大學生主流思想政治狀況呈現(xiàn)積極、健康、向上的狀態(tài)。
中國傳統(tǒng)樂器琵琶與其他藝術結合的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現(xiàn):在游戲中的藝術表現(xiàn)。游戲《秦時明月:空山鳥語》選用琵琶音色作為交互性樂器的“主角”,展開游戲情節(jié),琵琶的單個樂音和手指觸摸鍵盤相配合,發(fā)出“宮、商、角、徵、羽”的民族音律進行游戲中音樂性的呈示。隨著手指與屏幕的交互,此時實時響起琵琶的“音符”,此處琵琶音色使用了些微Delay處理。
在電子音樂中的藝術表現(xiàn)。近年來,中國發(fā)布了大量基于傳統(tǒng)樂器的電子民樂裝置,將現(xiàn)場音樂表演與預制電子音樂相結合,如郁璐的《灼弦》等;也有純粹的電子音樂,處理樂器的聲音材料,如莊研的《流水》、鄧鳳的《魍》等;亦有交互的電子音樂作品,如Steve Reich的《電子對位》、李嘉的《粼動》等。
與傳統(tǒng)的音樂安排不同。傳統(tǒng)的安排是使用音樂符號來解釋作品,電子音樂的創(chuàng)作基于制作聲音和聲音分辨率的產生,處理聲音來實現(xiàn)最終效果。盡管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不同,但傳統(tǒng)作品的框架結構仍然可以用來創(chuàng)作很多電子音樂作品。
中國傳統(tǒng)器樂在其他藝術結合作品中的運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把中國傳統(tǒng)音樂融入其他藝術作品,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化解大學生現(xiàn)今的主要矛盾和壓力。在智能媒體時代下,信息更迭速度飛快,致使競爭與挑戰(zhàn)不斷加劇,如此快節(jié)奏的時代導致出現(xiàn)了大學生就業(yè)難、心理壓力較大等社會矛盾。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用大學生熱愛的網絡游戲,把中國傳統(tǒng)元素融入游戲當中,可以更好地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興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課程思政”,主要是采取說服式教育,以書本理論學習為主,但長時間的說服式教育,不能得到更好的育人實效,在新媒體時代下,對待大學生應該采用多樣化教育,如美學教育、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等,可以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yǎng)大學精神,引領社會風尚。
影視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正確認識影視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影視音樂具有美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使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感到身心愉悅,達到陶冶性情、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與趣味的效果,影視音樂在給大學生提供娛樂的同時,更多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感知、趣味、判斷,形成審美經驗,提升綜合性審美能力。經過長期感染,在大學生心理和思想深層產生美感,起到審美教育的作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主渠道。由于大學生思想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大一年級至大四年級,每個年級所面臨的問題都各不相同。在復雜的國際社會形勢下,單純地以說服性教育引導現(xiàn)今大學生,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然難以服眾,不能夠起到教育實效。但采用多樣化的藝術教育方式,使大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可以更好地提升育人實效,達到教育目的。把影視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們長期以來,把影視音樂停留在“淺層”的理解,認為其本質屬性就是單純的娛樂性、休閑性,關注過多反而會占用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恰恰相反,影視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具有積極作用。一般通過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情緒感染聽者而實現(xiàn)。這種功能的強弱因載體、樣式不同會產生一定差異。影視音樂教育因有文字和畫面的幫助可以更好地向觀眾傳遞想要表現(xiàn)的內容,例如,在電影中采用《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在畫面中表現(xiàn)革命斗爭,抵御外敵入侵,視畫結合,顯示出難以估量的教育激勵作用和功能。當然,僅影視音樂本身而言,它的教育功能一般是比較間接的。
要想把影視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提升現(xiàn)今大學生教育實效,那么建立一支高水平、專業(yè)化高校教師隊伍就尤為重要。進入智能媒體時代,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對高校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高校教師應按照“四有”老師的要求,落實政治理論學習、實踐鍛煉等,把師風師德作為自身綜合實力的第一標準。要求高校教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強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讓學生能夠在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當中利用影視音樂教育等各類創(chuàng)新手段,更好地傳播真善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
繁榮校園文化,加強高校影視音樂教育文化精品創(chuàng)作與推廣。想要培養(yǎng)優(yōu)良校風教風學風,持續(xù)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熏陶功能,建設一批文化傳承基地,發(fā)揮校園文化育人作用。首先,可以把影視音樂內容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以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其次,可以通過學習,感受在影視片段中的愛國情懷,讓同學們通過視聽結合、問答等相關形式,更加理解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奮斗精神,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舉辦校園電影節(jié)、迎新晚會、創(chuàng)新藝術大賽等,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創(chuàng)新工作路徑,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采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影視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學生們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其感悟其間蘊含的審美趣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影視音樂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特殊的文化傳播價值,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統(tǒng)一性。相較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影視音樂教育更加注重視聽結合,更容易被學生們理解,使學生們產生共鳴,從而可以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發(fā)揮影視音樂藝術在塑造人方面的功能,可以推動高校思政育人的高質量、高素質發(fā)展。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堅定政治方向為前提,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形成高校美育新格局,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簡介:
陶樂行,1994年出生,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作曲技術、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為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能媒體時代影視音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JSZ0061。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