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中凝結的智慧結晶。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區(qū)域的局限,推動了非遺文化傳播渠道的重構與轉型,這也直接為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過往數年,非遺正逐步被遺忘甚至消失殆盡。這其中有文化平臺體驗不足、技術融合遲緩、資源庫不完善等外部原因,也不乏傳播方式單一、文化載體匱乏等內部因素?;诖耍脭底纸洕膫鞑チεc非遺文化相結合,充分發(fā)掘非遺的歷史、藝術、經濟價值,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精神內核與破局關鍵。
數字經濟與科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非遺與數字經濟融合對我國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提升文化產業(y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措施。為促進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推動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國、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等方面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范式。
推動非遺經濟效益提升。以數字文化新業(yè)態(tài)來看,在2022年度我國文化產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165502億元,其中包括如數字出版的文化藝術產業(yè);多媒體、游戲動漫、數字出版軟件開發(fā)文化數字內容服務在內的16個數字文化新業(yè)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為數字文化產業(y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借助數字文化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有利于推動非遺產業(yè)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社會、市場、人力資源投入非遺保護的行列。
凸顯非遺文化價值核心。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國民經濟活動趨向國際化,文化載體呈現多樣化,“地球村”特征日益加強。在數字經濟大背景下,更加凸顯出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這些任務目標的提出充分展現了國家對數字化科技與各產業(yè)融合的重視,不僅為數字文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大略方針,同時也為非遺的保護、開發(fā)、利用、傳承提供了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路徑。
數字經濟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唐·泰斯普考特首次提出“數字經濟”概念,他認為數字經濟是數字方式呈現的信息流,隨后該概念逐步在世界范圍傳播,被各國政府和經濟機構用來形容由信息技術引起的一系列變革。2006年,我國學者彭冬梅等人提出數字化保護可作為非遺保護的新手段,并探討了中華民族進行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意義及緊迫性。
數據庫技術。非遺數據庫建設是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的基礎工作,也是數字經濟下非遺保護的基石。2008年,我國相關部門利用數據庫技術對藏族史詩非遺項目《格薩爾王》開展了全面性的分類整理與保護,為大量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錄制視音頻資料,建立《格薩爾王》影音數據庫,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格薩爾王》的永久保護、資源共享和開發(fā)利用。各政府、機構組織對非遺也進行了數字采集與整理,并建立了門戶網站,更好地促進了非遺資源共享。數據庫技術為非遺在數字經濟下的發(fā)展提供了全面完整的素材,使非遺得以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保存,為進一步的傳承和開發(fā)提供了完整信息。
數字影像技術用于圖像采集和后期處理,是由模擬圖像數字化、以像素為基本元素的、可以用數字計算機或數字電路存儲和處理的圖像。數字影像技術在非遺保護的實踐案例中,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保護最為知名。敦煌莫高窟集壁畫、建筑和彩塑于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目前在數字敦煌網站上不僅可以欣賞到精美絕倫的敦煌壁畫,還可以進行相關資源的下載,最大程度實現了非遺資源保存與共享。數字影像技術使非遺的展示內容更加全面完整,為非遺相關產業(yè)后期的開發(fā)提供基礎。
動作捕捉技術運用在非遺保護,可以煥新非遺文化市場活力、整合并重塑相關產品、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作熱情。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可以改變非遺產業(yè)狀態(tài),從原本單方的模式變?yōu)榛訁⑴c模式,同時拓展了非遺的創(chuàng)新手段與傳播手段,使受眾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更具交互性和體驗感,使非遺發(fā)展更加多元化。
以舞蹈類非遺為例,傳統視音頻來保護非遺項目的手段對舞蹈類非遺的展示有限,固定了觀眾的觀看角度,使觀眾無法欣賞舞蹈動作全貌。華中師范大學三維動漫實驗室將傳統儀式“撒葉兒嗬”通過三維動作捕捉技術記錄后轉化成動漫,并通過計算機技術將傳承人的“失誤動作”進行修正,最終向大眾呈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撒葉兒嗬”,有效改善了傳統方式無法精確再現非遺原貌的問題。VR/AR以其獨特的視聽體驗也成了感受中國非遺魅力的絕佳方式之一。目前這種技術已經在國內的博物館展覽、VR/AR短片、景區(qū)體驗等方面進行成功嘗試。觀眾可以通過全息影像,跟隨與真人演員等比例的虛擬演員學習筷子舞、頂碗舞等蒙古族傳統舞蹈。與此同時,中國VR動畫平塔工作室制作的VR動畫短片《烈山氏·幻覺》,根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短片屢次入圍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不僅為我國民間文學類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模板,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強了民族文化自信。
數字經濟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轉向
進行非遺普及,擴大受眾基數。數字經濟大背景下,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文化需求大幅提高。而非遺保護中心與高校、文化社群等社會力量合作有限,中小學使用多媒體開展非遺講堂的資源配置又略顯不足。大眾對非遺缺乏認知,很少主動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部分儀式、節(jié)慶活動的非遺參與局限于固定時間與空間,這直接反映出非遺的普及程度不足,這種狀況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很難進行盈利。
非遺保護工作要從基層入手。第一是積極舉辦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借助數字化手段進行非遺教育。同時在幼兒園開展非遺啟蒙手工課,中小學設置非遺體驗課,各大高校開展非遺精細化學習,增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yè),鼓勵研究機構進行非遺相關研究。第二是有序推動網絡教育,利用短視頻平臺等各種互聯網媒體對非遺進行宣傳教育,擴大非遺社會影響力。例如,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國內掀起了全民保護非遺熱潮,非遺相關詞條長期處于各大網絡媒體的熱搜榜,這能有效推動大眾對非遺的關注度,有利于后續(xù)對非遺進行商業(yè)化開發(fā)。第三是在傳承人方面,對其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進行互聯網操作培訓,鼓勵傳承人相關活動,并給予一定經濟支持。各地政府也應實施非遺傳承人培養(yǎng)計劃,選拔培養(yǎng)潛在非遺傳承人。
開發(fā)非遺數字化周邊,提升非遺文化體驗。非遺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時非遺的經濟價值在我國文化產業(yè)中占比較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目前來看,市場上無論是何種形式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多較為直接、創(chuàng)意不足,真正“出圈”的寥寥無幾,我國非遺及其衍生品仍然存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
我們一方面要根據非遺數據庫對非遺文化產品進行精細分類,結合自身優(yōu)勢與特色進行產品設計,避免產品單一化與同質化。相關從業(yè)人員在設計非遺創(chuàng)意產品時,要探索非遺文創(chuàng)多種形式,使其不只局限于實物產品,同時要借助數字化平臺,使消費者在非遺文化資源中體驗產品文化與內涵,最后利用AR等相關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利用虛擬動畫場景在線非遺項目,使消費者切身感受非遺文化傳承路徑、技藝過程。隨著文化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VR、3D、元宇宙等沉浸式消費體驗結合非遺文化內容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提高消費者文化參與感的同時,使非遺文化深入人心。隨著各種沉浸式技術的發(fā)展和更便攜的移動終端設備,非遺保護部門可以聘請相關專業(yè)技術人才進行跨界合作,結合非遺文化內容設計VR景區(qū)、非遺項目虛擬體驗區(qū)、3D甚至5D非遺表演觀看區(qū)等展示形式,打造涵蓋聽覺、視覺、觸覺、動作等感覺的虛擬場景,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在場”式虛擬體驗。
推進數字化傳播,彰顯文化內涵。目前我國各類非遺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側重于非遺的固態(tài)保存,偏向于采用數據采集的靜態(tài)數據儲存與傳播,這些傳播方式無法完整展現非遺的表現形式、文化空間和精神內涵。數字技術雖然降低了傳播門檻,但也存在傳播內容只停留在表象的問題,容易為受眾帶來理解偏差。大多數非遺產品和周邊文創(chuàng)幾乎只出現在旅游景點和銷售點,一些非遺由于宣傳預算不足,僅靠非遺傳承人無法承擔起昂貴的設備租借,因而只能采用傳統保護手段,對非遺的傳播力度有限。
非遺保護工作首先要將傳播方和受眾方定義于非遺數字化傳播的主導者。非遺傳播方需進行傳播渠道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增強非遺文化的吸引力;豐富非遺傳播主題的多樣性,除了非遺傳承人與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還要培養(yǎng)大眾上傳分享與非遺有關趣事的習慣,積極促使非遺受眾轉向非遺傳播者,提升非遺文化的傳播度。其次我國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57項,非遺文化種類繁多,在傳播過程中要注重非遺獨有的文化特色,讓不同技術和展現方式更好地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非遺的數字傳播過程中,不同類型的非遺應選擇不同的傳播手段。要立足于非遺的內容與類別,選擇恰到好處的傳播渠道。最后尤其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盡量選擇受眾易接觸、易獲取的渠道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傳播的靈活性與便捷性。同時要注重非遺的文化內涵展示,建立監(jiān)管機制,嚴格把關防止非遺的過度娛樂化與扭曲化。
搭建非遺數字產業(yè),提高非遺市場占有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fā)表的《中國數字經濟發(fā)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guī)模達50.2萬億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應扶持數字文創(chuàng)產業(yè),提高行業(yè)競爭力,使其形成大規(guī)模企業(yè),發(fā)揮出產業(yè)群聚效應。我們一是要在產品端落實“文化+科技”,清晰自身定位,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和歷史因素,體現出獨有的情感與價值,引起消費者情感共鳴。二是在傳播方面拓寬非遺產品的數字化傳播渠道,合理選擇數字化載體,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技藝的傳承情景,依賴數字影像和網絡媒體進行展示,使非遺文化深入人心。三是在產品銷售方面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旅游景點合作推動線下宣傳,積極舉辦非遺社區(qū)活動,推動非遺產品走進生活。四是線上拓展營銷渠道,利用現有信息手段,將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智能分類,根據用戶畫像精準推送,在天貓、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上線非遺文化產品,通過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直播平臺對非遺文化產品及其衍生品進行售賣,實現非遺產品在新媒體平臺全方位發(fā)展。五是以顧客為主建立精準服務體系,培養(yǎng)售后服務團隊,利用大數據對產品指數進行分析,為非遺經濟發(fā)展提供數據參考。
在數字經濟大背景下,非遺工作要不遺余力毫不懈怠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架構科學技術與文化保護的融合體系。未來,通過擴大非遺受眾基礎,搭建數字平臺交互展示與數字化傳播格局,建立非遺數字化綜合管理體系,優(yōu)化非遺數字產業(yè)結構等多個層面,最終形成全民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良性發(fā)展格局,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實現新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