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園城市的建設一方面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深厚基礎,以及以此為基礎開掘出的社會美育價值;另一方面,常以當?shù)孛宋幕癁檩d體,標示具有鮮明名人特色的公共服務空間,展示名人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價值?;诎褪裎幕?、李劼人名人文化、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三方面的聯(lián)結,深入地探討成都公園城市發(fā)展的路徑。
關鍵詞:名人IP;公園城市;巴蜀文化;劼人公園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都市高質量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巴蜀文化融入公園城市美學的活態(tài)化路徑研究——以劼人公園為例”(yb2023103)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況與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美學研究日漸興起。從美學的視角建立城市發(fā)展的衡量指標,是對當代中國城市建設中重視效益、速度現(xiàn)象的有效調和,有助于確立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發(fā)展方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著眼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圍繞這一時代使命,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踐行新發(fā)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qū),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把成都建設成為創(chuàng)新、開放、綠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的城市。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梳理及研究動態(tài)
1.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美學研究
公園城市建設體現(xiàn)了我國城市建設的戰(zhàn)略升級。有關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觀設計、生態(tài)美學、美育價值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金元浦以成都城市建設為典范,對成都人文型、綠色型、關懷型和創(chuàng)新型的公園城市建設路徑予以肯定?;铝柙频热艘猿啥纪瓨墙謪^(qū)為例,研究公園場景的美學營造方法,涉及景觀設計、美育價值和文化傳承等方面。
2.巴蜀文化與城市建設研究
在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質,是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課題之一。成都的城市建設大量運用巴蜀文化元素,以體現(xiàn)巴蜀地域審美精神。金濡欣分析了成都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對巴蜀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探討了如何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各種手法融合地域元素來體現(xiàn)城市和地域的文化氣質。
3.名人IP價值與城市建設研究
成都在建造公園城市的過程中借助城市名人效應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使之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體現(xiàn)。如市內以杜甫為IP建設的浣花溪公園和以薛濤為IP建設的望江樓公園,都為名人IP衍生出來的文化場域提供了優(yōu)秀范本。
(二)研究價值
1.學術價值
在巴蜀文化的研究基礎上,研究與發(fā)掘公園城市美學建設中的名人文化價值,探究名人文化、地域文化、城市美學之間的緊密關系,能夠探究巴蜀文化融入公園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應用價值
第一,從李劼人這一名人IP文化價值的開發(fā)著手,根植于巴蜀文化來建設公園城市,能夠突出名人對于名城建設的重要性。第二,成都公園城市美學設計旨在開發(fā)城市建設中公園的地域文化內涵、美學精神,依托這一公共服務空間,盡可能地發(fā)揮公園城市的美育價值,能夠推動城市生活的美學建設。
二、巴蜀文化元素與公園城市建設的融通
(一)巴蜀文化在公園城市建設中所體現(xiàn)的審美價值
第一,巴蜀文化的審美精神研究。著眼于李劼人IP衍生出的巴蜀文化場域,分析李劼人筆下具有代表性的老成都市井文化富含的巴蜀文化精神,能夠挖掘其中表現(xiàn)的巴蜀地區(qū)特有的休閑文化、娛樂方式、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趣味,并厘清老成都市井文化與巴蜀精神之間的具體關聯(lián),從而上升為對巴蜀文化審美精神的整體分析。
第二,巴蜀文化在劼人公園(即李劼人故居公園)的體現(xiàn)。首先,對劼人公園人文景觀的意象建構中富含的巴蜀特色進行分析,如公園的方言角、原話展等表現(xiàn)老成都市井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對這些景觀搭建所蘊含的巴蜀元素進行分類和歸納。其次,將其與以薛濤為IP打造的望江樓公園進行橫向對比。望江樓公園中巴蜀審美元素的融合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以文化名人薛濤和巴蜀竹文化為依據(jù)設計的意象群落,受到了學界一定程度的關注。與望江樓公園的橫向對比,能夠擴大對巴蜀文化融入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研究視野。
(二)巴蜀文化在公園城市建設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
公園城市建設事關群眾生活的幸福和福祉,是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界對于公園城市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環(huán)境綠化、生活便利等方面,較少關注地域文化之于城市美學的重要價值。
巴蜀文化所獨有的文化元素和特質,造就了巴蜀人民樂觀進取、安適閑逸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這些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建設、地標規(guī)劃中需經過系統(tǒng)性、綜合化的有機融合,方能實現(xiàn)人文精神與城市建設的內在和諧。以劼人公園為樣本,探索巴蜀文化融入公園城市美學的活態(tài)化路徑,采取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的調研路徑,借助數(shù)據(jù)搜集和分析,對劼人公園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樣本調研,進一步探索其公園設計中的人文精神。
三、劼人公園美學規(guī)劃中的巴蜀文化元素
(一)劼人公園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及發(fā)展定位
劼人公園位于劼人路與菱窠路交匯處,總占地面積約38 715平方米,新建兩層地下停車場22 043平方米。未來,地下部分還將與地鐵7號線獅子山站連通并引入豐富的地下商業(yè)業(yè)態(tài),力爭成為集商業(yè)、休閑、漫步于一體的地下交通樞紐集散地,為市民呈現(xiàn)可游、可玩、可賞、可看的城市公園。
2.綠化環(huán)境及人造設施
劼人公園實行綠色發(fā)展模式,園區(qū)內復原了原李劼人故居中的菱角堰塘,營造了綠化景觀、親水步道等。劼人公園中構建了運動、休閑兩相宜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綠道系統(tǒng)與人行步道相結合,豐富了生態(tài)服務功能,居民和游客在這里遛彎、閱讀、曬太陽、野餐、品花香,漫步在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步行區(qū),小憩在舒適整潔的休息區(qū),可以真正地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劼人公園功能分區(qū)清晰,分為活動區(qū)、健身區(qū)和休閑區(qū)。東側的活動區(qū)為舉辦活動提供了場地。西側的運動區(qū)致力于滿足全年齡段群眾的運動需求,打造了五人足球場、兒童沙坑、全民健身區(qū)、滑板區(qū)等,共計2 000余平方米,為街道居民提供了家門口的運動空間,并且免費向市民開放。休閑區(qū)設有休憩長廊、便捷座椅等人性化設施,還有便民設施,以滿足市民的多樣化休閑需求。
(二)劼人公園中的人文景觀
1.人文展板與方言角
劼人公園以劼人文化為切入點,不少地方通過雕塑小品、景觀節(jié)點等手法展現(xiàn)了老成都的記憶,具有濃烈的地方風韻。方言角的景觀靈感來源于李劼人小說中出現(xiàn)的四川方言,如“打堆”等,別具地域色彩,表現(xiàn)了老成都市井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方言角物料使用以棕紅色為主,每個立牌都有空缺的人形設計。姿態(tài)的設計經過精心考量,使得物料使用與人文內涵融合統(tǒng)一,是巴蜀審美文化融入公園城市設計的良好體現(xiàn)。
2.巴蜀文化元素的大量使用
公園入口處以時間軸的方式羅列了李劼人作為文學家與政治家的貢獻。浮雕文化墻上,挑著扁擔的沽酒郎銅像、拉貨的老黃牛等幾幅浮雕作品,呈現(xiàn)了幾十年前的老成都生活場景,還用關鍵詞的方式提取了李劼人著作中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句子?!洞蟛ā返牟枋隆ⅰ端浪憽返膰\咕車也隱藏在公園內,讓人們在行走中感受劼人文化。
(三)李劼人故居的人文景觀
1.李劼人故居的歷史
1938年7月,為避日機轟炸,李劼人在成都東門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疏散房子。因為房屋面臨菱角堰,李劼人便在門楣上自題“菱窠”,意思就是菱角堰邊的茅屋。此后,李劼人一直在這里居住、生活、寫作,直到他去世。目前,李劼人故居占地3 000多平方米,內有復原的客廳、書房兼臥室、餐廳、藏書室,還有生平事跡展、臨時展廳、影視廳。
2.對聯(lián)、詩歌、書畫展覽等人文景觀
對聯(lián)在李劼人故居隨處可見,如大門兩側對聯(lián)“極盡四時之所樂;自成一家以立言”,由書法家方濱生撰文、書寫,表達了后人對李劼人的仰慕。李劼人在菱窠得享四季田園之樂,其文學創(chuàng)作也自成一家,達到古人所說的“立言”的境界。雅游亭兩側對聯(lián)“新得園林栽樹法;喜聞子弟讀書聲”由書法家岑學恭書寫。主樓正前方楹柱上的對聯(lián)分內側短聯(lián)和外側長聯(lián),均為李劼人在春節(jié)時所寫:內側短聯(lián)“歷劫易翻滄海水;濃春難謝碧桃花”撰寫于1947年春節(jié),主樓外側長聯(lián)“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花愿長好,月愿長圓,人愿長壽”撰寫于1962年春節(jié)。
(四)東門市井的人文景觀
1.東門市井的全貌
東門市井位于錦江區(qū)獅子山街道菱窠西路,是老成都市井文化體驗街區(qū),與李劼人故居、劼人公園比鄰而建,形成李劼人IP為核心連接的一體化的建筑群落。東門市井以李劼人筆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場景為建設范本,通過公館建筑群、下沉集市廣場、鋪板小館、老式茶鋪、涼亭水榭等建筑,生動地再現(xiàn)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場景,不僅是休閑玩樂的好去處,更是浸潤歷史文化的寶地。
東門市井商鋪類型眾多,集娛樂、休閑、飲食于一體,如“小雅菜館”“大妙火鍋”等。其中,“小雅菜館”復原了李劼人曾親自主廚的餐廳,它在李劼人的作品中也曾出現(xiàn)?!傲怦讲枭帷薄肮桎仭薄翱湛詹枋隆钡扔涗浟死铣啥悸?jié)奏的悠閑時光。在這里,還能看見傳統(tǒng)糖畫技藝,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
2.東門市井中商業(yè)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東門市井曾多次舉辦美食文化節(jié),如2020年7月的“錦江區(qū)東門市井美食節(jié)”、2022年12月的“第十九屆成都國際美食節(jié)——錦上添花·錦江區(qū)川味暖冬市井文化節(jié)”。東門市井作為老成都市井文化體驗街區(qū),是按照旅游、民俗、美食文化融合發(fā)展模式打造的沉浸式“夜游”美食餐飲體驗型消費地標場所,囊括了各種美食品類。
東門市井整個街區(qū)主要規(guī)劃為四川美食、市井趕場、傳統(tǒng)休閑老茶館三大業(yè)態(tài)。老成都壩壩茶不僅是成都市井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是成都市民休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東門市井中上、下兩層有茶舍營業(yè),所有桌椅都是老式竹木所制,與東門市井個體格調相適應。茶舍售賣的茶飲均用蓋碗茶的方式上桌,采取一杯一座的收費方式,也可另點果脯小吃配茶,體現(xiàn)了市井文化的傳統(tǒng)趣味。
四、結語
從已有的成果來看,公園城市建設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并有部分研究者關注到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中巴蜀文化與公園景觀設計的融合,以浣花溪公園、望江樓公園等為具體案例對公園城市建設的諸多內容進行了探討,但在研究方法與內容等方面仍有可推進之處。首先,關于巴蜀文化的研究背景往往根植于某些巴蜀文化元素,如川西建筑文化、竹文化、詩詞文化等,缺乏對相關巴蜀文化元素凝聚為巴蜀文化整體性的審美精神的探討;其次,關于巴蜀文化影響下的公園景觀更加偏向于實體設計的應用性研究,缺乏理論性的學術研究。因此,本文以對劼人公園的實地調研為基礎,在巴蜀文的大前提下融入老成都市井文化、巴蜀休閑美學等研究成果,剖析李劼人IP衍生的文化場域,討論老成都市井文化中凸顯的巴蜀生活審美趣味在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中的現(xiàn)代意義及活態(tài)化路徑。
參考文獻:
[1]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李劼人研究學會.李劼人研究[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2]龔靜染.李劼人往事:1925-1952[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3]李劼人.李劼人全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4]李劼人.李劼人說成都[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5]李士文.李劼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6]王嘉陵,郭志強.李劼人圖傳[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7]曾智中.李劼人研究:2011[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8]張義奇.大河無聲:李劼人評傳[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3.
[9]陳煜蕊,丁玎,秦媛媛,等.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巴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課程作業(yè)望叢祠更新設計為例[J].現(xiàn)代園藝,2023(8):130-132,135.
[10]鄧經武.論李劼人創(chuàng)作的巴蜀文化因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128-133.
[11]宦凌云,陳明坤,張清彥,等.場景營城理念下城市街區(qū)公園場景的美學營造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望江樓街區(qū)為例[J].中國園林,2022(增刊2):47-52.
[12]金濡欣.城市公園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發(fā)展探析:以成都市為例[J].四川建筑,2012(6):16-18.
[13]金元浦.公園城市:我國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的新高度[J].江西社會科學,2020(12):230-237.
作者簡介:
黎臻,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美學。
馮琪琪,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