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于1902年3月從上海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普通科學習。東京弘文學院是一所私立學校,所授課程為日語和西方科學知識。該校對中國儒家文化極為尊重,還特別規(guī)定每年的9月28日為“孔子誕辰”,讓中國學生去孔子廟行禮。
在日本,魯迅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如聽講座和參加同鄉(xiāng)會、愛國集會,與此同時,還跟隨弘文學院校長嘉納治五郎學習柔道。
魯迅曾借一篇復仇題材的小說《鑄劍》說明自己學習柔道的目的不僅在于健身,更是為了以后從事革命活動,“復仇觀念之強烈,在日本的課余習些武藝,目的就在復仇”。按照規(guī)定,每個學員在學習柔道前,都必須簽署一份誓約,魯迅也不例外地簽署了一份誓約,內(nèi)容總共有五條:
第一,今入道場接受柔道教導,絕不任意中輟。第二,絕不做一切玷污貴道場聲譽之事。第三,未經(jīng)許可,絕不泄露機密或向外人顯示。第四,未經(jīng)許可,絕不擅自傳授柔道。第五,進修期間,自當堅守各項規(guī)則,并在取得許可證書之后,從事傳授時,絕不違反各項規(guī)約。
當時在此五條誓約下面簽名的留學生共有33名,第一個簽名者是魯迅的浙江同鄉(xiāng)海寧人張邦華,魯迅名列第二。此外,魯迅的終生好友許壽裳也在33人名單之中。
魯迅雖然身材矮小,但學柔道很能吃苦,據(jù)說結(jié)業(yè)時,他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站立摔、誘摔、擒拿技等多種技法,是當時33人中的佼佼者。
就在魯迅開始學習柔道不久,他還做了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剪掉辮子。這件事發(fā)生在1903年3月20日,為此魯迅還特意拍照以示留念。當時清政府要日本政府將剪掉辮子的中國學生驅(qū)逐出境,而魯迅卻在班上第一個剪掉辮子,確實勇氣可嘉。后來,魯迅還將自己這張照片寄給好友許壽裳,又附上小詩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也是在這個時候,魯迅與許壽裳的友誼日益加深,經(jīng)常探討如何啟蒙救國的大問題,其中經(jīng)常討論的有三個相關的問題:
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青年魯迅所思考的問題之深刻和眼光之開闊,已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未來和中華民族命運的思考,對很多留學生和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評判,足以說明魯迅的留學絕非為個人,而是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尋找救贖之道,以至于后來棄醫(yī)從文,拿起手中的筆,向腐朽黑暗的舊世界展開“無情的復仇”。正如毛澤東對他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摘自《文史博覽》 張達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