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以其高度簡化性、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化等特點,在現代社會中迅速傳播,成為信息高效傳遞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并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其通過獨特的幽默感和娛樂性,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交流和傳播,拓展了漢語言文學的廣度與深度,推動了漢語言文學的精煉化;另一方面,其不規(guī)范使用影響了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削弱了語言的美學價值,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承提出了挑戰(zhàn)。針對網絡語言消極影響提出優(yōu)化漢語言文學發(fā)展路徑:(一)加強漢語言文學規(guī)范化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和有效性;(二)規(guī)范網絡語言在日常交流中的運用;(三)守護文化根脈傳承,促進網絡用語與漢語言文學的良性互動,維護語言的純潔性和文化的正向發(fā)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H136;H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4-0086-04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etwork Langua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 Honglei
(Shangqiu Polytechnic, Shangqiu 476100)
Abstract: Network language, characterized by its high degree of simplification, innov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has rapidly spread in modern society,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effici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exert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n one hand,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umor and entertainment, network language facilitates the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xpands its breadth and depth, and promotes its refine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roper use of network language affects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iminish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language, and poses challenges to its continuation. To 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athway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e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2) Regulate the use of network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3) Safeguar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roots and promot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work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 as to preserve the purity of the language and foster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Keywords: network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語言已深深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其演變過程本質上體現為特定詞匯從常規(guī)語境向網絡環(huán)境的語義遷移。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大量新興詞匯與獨特含義,這些新詞新義因其詼諧風趣、言簡意賅及創(chuàng)新性而備受青睞,迅速在網絡空間中傳播開來,最終演變?yōu)閺V為人知的網絡流行語。誠然,網絡語言以其便捷性為人們的交流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對漢語言文學的純正性構成了挑戰(zhàn),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不同反響。一方觀點認為,網絡語言是傳統(tǒng)語言活力的展現,是推動語言創(chuàng)新與廣泛傳播的時代趨勢;而另一方則擔憂,網絡語言的泛濫反映了現代人思維深度的缺失及文化價值的稀釋。辯證來看,網絡語言雖在文化底蘊上或許不及傳統(tǒng)詞匯深厚,甚至某些網絡詞匯扭曲了文字的原有意涵,但其積極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深入剖析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正反兩方面影響,以期在保護語言純潔性的同時,也能順應時代潮流,合理引導網絡語言健康發(fā)展。
一、網絡語言概述
(一)常見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產生并被廣泛使用的語言形式,囊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些組合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著特殊的意義。常見的網絡用語如表1所示。
表1常見的網絡用語示例及解釋說明
分類示例解釋說明漢字
諧音類大蝦→大俠原指大蝦(蝦的體型大),后用來指網絡高手或資深網民斑竹→版主版主即論壇版塊的管理人員伊妹兒→E-mail電子郵件的另一種稱呼縮略類GG→哥哥常用于網絡聊天中PF→佩服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敬佩YYDS→永遠的神表達對某人、某事物或某現象的極度崇拜和贊美,認為其達到了不可超越的境地。數字
諧音類065→原諒我常用于網絡道歉1314→一生一世常用于表達愛情誓言886→拜拜了常用于網絡告別(二)網絡語言的特點
在當今網絡交流盛行的時代,網絡語言以其高度簡化性、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化,以及鮮明的時代與地域性特征,成為信息高效傳遞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巧妙地利用詞匯縮略、語法簡化等手段,如“GG”替代“good game”,“我吃飯先”簡化表達,滿足了現代人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直接溝通需求,同時增添了交流的趣味與互動性;互聯網的開放性為網絡語言注入了無限創(chuàng)意,催生了表情符號、網絡熱梗等新穎表達方式,精準捕捉時代情緒與個體情感,尤其年輕群體以其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個性化追求,不斷推動網絡語言演變,如“斗圖”一詞便生動展現了網絡交流的獨特魅力;網絡語言還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如“東北話”“上海話”等地域詞匯的融入,既豐富了網絡語言的多樣性,也促進了跨文化的理解與融合,盡管地域性可能帶來理解上的障礙,但網絡語言的地域特征無疑推動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發(fā)展,成為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橋梁[1]。
二、漢語言文學概述
漢語言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不僅涵蓋了我國深邃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文字變遷、宗教禮俗、人類情感的細膩描繪以及思維活動的廣闊探索,更是承載著民族精神的深厚內涵,為人類社會指引了一條理性與科學并存的生存之道[2]。作為一門文學學科,漢語言文學同時也是一門內容豐饒的人文學科,其根源深植于個體間話語交流與思維碰撞的沃土之中。作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媒介,其研究領域之廣,得益于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滋養(yǎng)與積淀,不斷與時俱進,煥發(fā)新生。
三、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增進了漢語言文學的交流和傳播
網絡語言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和娛樂性,深刻契合了現代人的心理與情感需求,成為提升生活趣味性的有效工具。這類語言形態(tài)常巧妙融入日常拼音、詞匯及短句之中,通過精煉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深刻傳遞個體的情緒與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信息傳播的內容層次與情感色彩,促進了更為細膩與深刻的情感交流。以“emo”一詞為例,它不僅是網絡亞文化中的一個鮮明符號,承載著“憂郁”的情緒共鳴,還蘊含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與群體歸屬感,彰顯了網絡語言在塑造個性風采與構建網絡社群中的獨特魅力[3]。而“絕絕子”一詞,則以其夸張而可愛的風格,成為表達極度喜愛或贊賞的新寵,這種表達方式既貼合了年輕人的審美偏好,又豐富了漢語的情感表達語庫。將這些網絡語言融入漢語言文學之中,不僅為傳統(tǒng)語言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之更加貼近時代脈搏,生動鮮活,還極大地激發(fā)了公眾對漢語學習的熱情與探索欲望。
2.拓展?jié)h語言文學的廣度與深度
中國漢語言文學,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瑰寶,其內容之豐富、底蘊之深厚,舉世矚目。步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fā)展催生了新媒體的蓬勃興起,使得網絡語言這一新興表達形式迅速滲透至大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表達觀點、傳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網絡語言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廣泛的應用性,不僅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表達需求,更為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使其內容體系得以進一步充實與拓展。具體而言,網絡語言往往植根于社會熱點話題與焦點人物之中,成為時代變遷的鏡像,映射出社會發(fā)展的脈動與趨勢。其靈活多變的形式與貼近生活的語言風格,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手段與表現層次,使其更加貼近現代人的思維與情感世界。同時,網絡語言的流行往往伴隨著其背后故事的廣泛傳播,這些故事增添了漢語言文學的趣味性,也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網絡語言日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表達的束縛,激發(fā)了公眾在網絡空間中的表達欲望與創(chuàng)造力。眾多網民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平臺,自由而熱烈地交流著各自的思想與見解,這種無拘無束的表達方式不僅推動了網絡語言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為漢語言文學的繁榮與進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3.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精煉化
網絡語言作為互聯網溝通的橋梁,深刻改變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范式。它不拘泥于傳統(tǒng)漢字詞語的固定組合,而是通過創(chuàng)新性的重組與提煉,以更為精簡凝練的形式傳遞信息,從而推動了漢語言文學向更加高效、生動的方向發(fā)展。以“生活如此艱難,就別拆穿一些事情”這一復雜情感表達為例,在網絡上被創(chuàng)造性地簡化為“人艱不拆”,僅四字便精準捕捉并傳達了原文的微妙情感,展現了網絡語言在打破傳統(tǒng)語言結構限制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4]。網絡語言以其豐富的表達手法,不僅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詞匯庫,還賦予了語言更多的生命力與趣味性。人們能夠借助這些簡潔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網絡詞匯,快速而準確地傳達個人情感與見解,極大地提升了溝通效率。例如,“囧”字,原意雖與光線相關,但在網絡語境下,因其形態(tài)酷似憂郁皺眉的表情,而被賦予了表達悲痛、憂愁情緒的新含義,這種直觀且富有共鳴的表達方式,有助于接收者更深刻地理解傳遞者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了情感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二)消極影響
1.影響漢語言文學的學習
網絡語言,作為網絡空間內日常交流的新興產物,其創(chuàng)作與運用往往缺乏明確的規(guī)范框架,呈現出高度的自由性和隨意性。例如,“藍瘦香菇”這一網絡熱詞,原本是“難受,想哭”的諧音表達,其非規(guī)范的拼寫和獨特的表達方式雖能迅速在網絡中傳播,但也反映出網絡語言在規(guī)范性上的缺失[5]。更具體地說,網絡語言中同音字的泛濫和拼寫上的隨意,如同“杯具”(悲?。┻@類詞匯的廣泛使用,不僅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解和混淆,還對學生的漢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青少年正處于知識吸收和文化認知的關鍵階段,面對網絡文化的猛烈沖擊,他們往往更容易被新穎、有趣的網絡語言所吸引。長此以往,中小學生會對網絡語言產生更高的接納度,而對傳統(tǒng)漢語言文學的興趣逐漸淡化。這種趨勢若得不到有效引導,無疑將威脅到漢語言文學的深厚底蘊與傳承發(fā)展。
2.削弱語言的美學價值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與情感的載體,不僅承載著信息傳遞的功能,更蘊含著獨特的審美韻味。在漢語的發(fā)展歷程中,涌現了眾多富含美學意蘊的詞匯與句式,它們共同構筑了漢語言藝術的豐碑,賦予了文學作品以深厚的藝術價值。然而,網絡語言的興起,以其簡潔性與流行性為特點,往往犧牲了語言的美學追求,呈現出一種相對平淡與直接的表述風格。這種趨勢不僅削弱了語言本身的美感,也深刻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網絡作家在追求個性表達與讀者共鳴的過程中,有時會過度依賴網絡語言,導致作品在語言表達上顯得庸俗化、淺顯化,難以承載更為豐富與深刻的情感與思想。其結果便是,網絡文學作品的藝術層次有所降低,信息量雖可能龐大卻缺乏深度,難以全面展現漢語言所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
3.對漢語言文學傳承的挑戰(zhàn)
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其表現形式深具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然而,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語言的迅速崛起與廣泛流行,對傳統(tǒng)漢語言文學的傳承路徑構成了顯著挑戰(zhàn)與沖擊。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語言中不乏對傳統(tǒng)概念進行顛覆性詮釋的實例。以“奇葩”一詞為例,在古典漢語言文學的語境中,它原本指代的是珍稀而美麗的花卉,寓意著非凡與卓越。但在當代網絡文化中,“奇葩”卻逐漸演變?yōu)榱艘粋€帶有強烈諷刺意味的詞匯,用于形容那些異于常規(guī)、令人費解的行為或人物,其含義與原始語境大相徑庭。此類現象表明,網絡語言在傳播與演變過程中,有可能對漢語言文學的原始語義造成誤解與扭曲,進而對漢語言文學的準確傳承產生不利影響。
四、針對消極影響優(yōu)化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路徑
(一)加強漢語言文學規(guī)范化教學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滲透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軌跡產生了復雜的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鑒于此,政府應高度重視教育領域,特別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完善與革新,以確保其能夠適應并引領網絡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充分發(fā)揮其在文化傳承與教育啟迪方面的核心作用。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深入理解網絡語言作為新興交際工具的獨特意義與功能,通過將適宜的網絡用語巧妙融入課堂,能夠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增進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文學與時俱進的活力與包容。語文教師在實施語言實踐教學時,應堅持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網絡語言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本質差異。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講解與實例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語言認知框架,使他們在不同的語言運用場合中能夠準確判斷、恰當選擇,實現語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規(guī)范網絡語言在日常交流中的運用
隨著網絡語言的廣泛普及與發(fā)展,其在促進情感表達、增強語言生動性及提升溝通趣味性方面展現出了獨特優(yōu)勢。然而,這一現象的雙重性也不容忽視:一方面,部分網絡語言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創(chuàng)新性,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形式,為傳統(tǒng)語言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泛濫,嚴重威脅著語言的純潔性和美學價值,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承與發(fā)展構成了挑戰(zhàn)。因此,在推動漢語言文學現代化的進程中,應對網絡語言持科學認識態(tài)度,進行細致的甄別與提煉。在日常交流中,既要善于運用那些富有創(chuàng)意、積極向上的網絡用語,以增強語言表達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同時也要堅決抵制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維護語言的純潔性和美學價值。主動閱讀現代語言文學作品,深入理解漢語言文學的精髓與獨特之處,以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通過經典文學的閱讀與鑒賞,把握漢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運用網絡語言時,能夠自覺避免對其精華的稀釋與侵蝕。
(三)守護文化根脈傳承
新時代的語境下,網絡用語作為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其引入與融合成為漢語言文學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議題。為此,廣大學者應攜手并進,深入探究網絡用語的文化內涵,審慎選擇性地將其精華融入漢語言文學之中,以促進其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針對網絡空間中潛藏的不良信息及與漢語言文學核心價值相悖的內容,必須堅決予以抵制,維護語言的純潔性與文化的正向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的虛擬性雖為語言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舞臺,但也要求我們在實際運用中保持清醒頭腦,避免語言應用的偏差。作為負責任的網民,應當樹立自律意識,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不沉迷于盲目消遣之中。特別是在語言使用上,應警惕過度依賴網絡用語可能導致的語言習慣偏移,尤其是防止青年一代因此形成不合時宜或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傳承的語言模式。
五、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為網絡語言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與優(yōu)越條件,預示著未來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滲透與影響將持續(xù)深化。面對此趨勢,文學教育工作者需秉持科學、合理且專業(yè)的態(tài)度,審慎應對。在課程設計與培訓實踐中,應深刻認識并凸顯當前網絡語言在推動漢語言文學發(fā)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與獨特價值,積極挖掘并發(fā)揮其正面效應,強化網絡語言在漢語言文學整體演進過程中的地位與貢獻力,促進其健康融合與共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葛望言.探究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3(19):43-45.
[2]齊曉宇.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意義、影響及應對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148-150.
[3]毛軍.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教學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2):235.
[4]張玉萍.復雜網絡生態(tài)下漢語言文學發(fā)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18):196-198.
[5]劉紅星.網絡媒體傳播形式下的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研究:評《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J].語文建設,2020(10):83.
作者簡介:張紅磊(1981—),男,漢族,河南西峽人,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