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或有百解,人生時存殊途?!薄笆馔尽保傅木褪翘厥獾?、異質(zhì)化的、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道路,引申為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多元的價值選擇。
“萬紫千紅”固然美麗,“一枝獨秀”也未必不動人;“眾志成城”看似堅固,“獨當一面”也未必不顯神勇。喜歡獨處、特立獨行的人容易走上殊途。那為什么我們不攜手走向已知的、標準的、安全的、唯一的大道呢?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貪婪的多巴胺》一書說過,多巴胺讓我們永遠不滿足于現(xiàn)狀,想要去冒險,去張揚個性、突破自我,發(fā)揮最大潛力去探索新路、殊途、幽徑,雙腳渴望踏上從未駐足的土地,雙眼渴望面對從未見過的風景。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講,面對種種不確定性,人的精力和時間又是有限的,如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所說“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只好根據(jù)自我觀念、經(jīng)驗、思維定式,走一條獨特的小徑。
從時代的特質(zhì)來講,當今社會物質(zhì)過剩、信息過剩、欲望過剩,走上殊途,才更能反抗庸常無聊的生活秩序,重構(gòu)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
可見,走向殊途是必然的,當我們很擅長做自己、喜歡另辟蹊徑之際,會變得豐沛而迷人。北大畢業(yè)生放棄國企工作而選擇賣豬肉創(chuàng)業(yè),何嘗不體現(xiàn)了個性的蓬勃發(fā)展?史鐵生言:“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弊呱蠈懽鞯氖馔?,對史鐵生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非凡的勇氣?反之,如果隨波逐流,盲目從眾、從俗、從權(quán),也許只會成為烏合之眾。
殊途可以有個性,同時,更要符合保家衛(wèi)國的大前提嗎?答案是肯定的。
且回首禮崩樂壞的先秦時期,墨、法、道、儒等諸子百家開出了不同的“藥方”,走上了思想的殊途。各家學派在觀點的交鋒碰撞中互相質(zhì)疑、互相補充,奇妙地造就了百花齊放、開放自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繁榮局面。究其實質(zhì),在于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相同的,都在自覺參與著國家事務(wù)和公共事務(wù),“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所以,差異會促進人類的進步,提升社會的活力。我們要敢于提出意見,多元交流。由此,我進一步想到在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中,社會猶如一架僵化的機器,人與人也猶如流水線上的罐頭般被壓縮個性,何談人的個性、社會的活力?
與諸子百家的選擇相似,蘇武身陷匈奴遠離漢廷時,犧牲小我的安逸,走上了守節(jié)的殊途,作出了正確的價值選擇,在北海冰原上誓死不降。而李陵棄節(jié)投降,實為恥辱?!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不能含糊其詞,認為“殊途同歸”。懦弱投降與傲骨錚錚,當然不能相提并論?!皻馐歉易鞲覟椋?jié)是有所不為”,有氣節(jié)的人,寧愿為國捐軀,舍生取義,也絕不會茍且偷生。
大膽走向殊途吧,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愿遠行人都看見最美的風景,愿歸來者終等到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