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看似簡單,實則深意無盡,余韻無窮。其本義指“一小口一小口地啜吃,慢慢地辨別滋味,享受食物”;引申義指事物的品類或等級,也指人的品質、品行,還可指對人、物、事的品評或辨別。
品味、品鑒、品讀的過程,不是對事物的浮光掠影、淺嘗輒止,也不是囫圇吞棗、急功近利,而是要慢下節(jié)奏來,深入其中,用心去感受,沉浸式領悟。
品,體現(xiàn)出人們對周圍生活的積極關注,也包含著人們對自己內心的潛在訴求。人類學家項飆也說過“重構附近”,要對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很具體清晰的認識,與具體的人互動,打開封閉的自我,落地生根,品出人生的滋味。
然而,現(xiàn)代人為什么很難做到細品、慢品?追根溯源,科學技術的進步讓現(xiàn)代人能精確掌控時間,可我們若不及時調整狀態(tài),就會在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的時間中變得更加忙碌、焦慮,更想分秒必爭,使得“特種兵式旅游”大行其道,淪為時間的仆人,在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時代中疲憊不堪。
若功利心太重,反其道而行之,如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在過饑過渴的狀態(tài)中一下子吃得太快、太飽,破壞了品的節(jié)奏,我們便嘗不到飲食的真味道,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更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內涵。
由此可見,詩意地棲居大地,耐心且靜心品味、品鑒、品讀,是有必要的。
首先,品,是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生活如同一桌豐盛的宴席,有甜蜜的歡樂時光,也有辛酸的挫折經歷;有火辣的激情時刻,亦有苦澀的失落瞬間。我們需要用一顆敏銳的心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種滋味,方能理解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品味到成功的甜蜜時,不應驕傲自滿,而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當我們遭遇挫折的苦澀時,不應一蹶不振,而應從中汲取教訓,磨煉自己的意志。
其次,品,是品鑒藝術的魅力與內涵。一幅精美的畫作、一首動人的詩歌、一部深刻的小說,都讓我們能在美學中散步。我們以此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對生活、對人性、對世界的獨特見解。細品艾米莉·狄金森的詩句“我寧愿孤獨,也不愿與你們相伴”,我們便能感知到她的孤傲與專注—從二十五歲開始閉門不出,埋頭寫詩三十年,終成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
另外,品,是品讀歷史的興衰榮辱。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過去的輝煌與滄桑。我們品讀歷史,了解王朝的更替、社會的變遷,從古人的智慧和教訓中汲取養(yǎng)分。通過品讀歷史,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當下,展望未來。
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塊標語牌:“慢慢走,欣賞?。 比松芬嗳绱?,不要因為無暇欣賞而留下遺憾,讓我們學會駐足停留,細品、慢品,用心品味生活的滋味,用智慧品鑒藝術的美好,用真情品讀歷史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