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歷來被視為“生人生氣之源”,“食肴之將”,“有味之祖”,“國之大寶”。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醫(yī)學家陶弘景指出:“五味之中,惟此(鹽)味不可缺?!丙}是一種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須食品,每天都不可缺少。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塔塔里諾夫曾經風趣地說:“人類沒有火箭是可以思議的,如果沒有鹽是不可思議的?!?/p>
我國鹽的品種很多,就來源區(qū)分為海鹽、池鹽、礦鹽、井鹽、土鹽、青鹽,各盡特色。我國產鹽之地分布極廣,北起遼寧、內蒙;南迄海南、廣東;西至川、藏、新、陜、甘、寧;東到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上海、臺灣;中部的山西以及前幾十年發(fā)現(xiàn)巨大鹽礦的河南,均為廣袤的產鹽區(qū),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的產鹽大國。我國食鹽的開發(fā)歷史悠久,早在風格獨特的奇書《山海經》里就有記載:“(運城鹽池)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蹦敲?,北魏王朝有鹽嗎?北魏的統(tǒng)治者們?yōu)榱他}又做了哪些事呢?關于鹽與北魏王朝的關系過去鮮有學者論及,本人在此略談一二:
一、“軍國所資,得以周贍矣”
北魏王朝至正光末(公元520—525年),人口達3200萬,軍隊多有百萬余(僅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時帶走“步騎一百萬”)。還要應付打仗,大興土木,官員俸祿,日?;ㄤN,其經費來自何處?財政靠什么支持?原來這一切均來自鹽。
《魏書·食貨志》云:“河東郡有鹽池,舊立官司以收稅利……延興未,復立監(jiān)司,量其貴賤,節(jié)其賦入,於是公私兼利。世宗即位,政存寬簡,復罷其禁,與百姓共之。其國用所須,別為條制,取足而已?!薄办稖妗㈠?、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鹽。……計終歲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二斛四升。軍國所資,得以周贍矣?!眱妊裕汉訓|鹽池即運城鹽池。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在全國設立36郡,河東郡即為其中之一,大致上轄管現(xiàn)今的運城市和臨汾市兩個地區(qū)。北魏在太武帝始光四年(公元427年)占據鹽池。另,包括現(xiàn)大同在內的幽州等四州“傍海煮鹽”;而河東則是“墾畦澆曬”。兩種不同的制鹽工藝,面積廣闊的鹽產地和驚人的產鹽數量,牢牢地支撐著帝國財政。使得北魏王朝“風雨不動安如山”,想修云岡修云岡,想建寺廟建寺廟,想疏浚河流,“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二、為了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世有“不得河東不雄”之說。漢文帝劉恒和魏武帝曹操都曾稱“河東吾股肱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叛,薛風賢和薛修義應聲附和,河東鹽池被叛軍占領。當是時,行臺長孫稚不討關中之賊,而先解河東之危。他的理由是:“不先討關賊而解河東者,非是閑長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們哪管你天王老子的,鹽池丟失,事關“三軍口命”,兵之不存,將何以附,先奪回鹽池再說。此其一。還有第二,這位長孫稚還曾違抗孝明帝廢鹽池稅的詔令,繼續(xù)征稅,維持軍用。《魏書·長孫道生傳》公孫稚表奏云:“略論鹽稅,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也,便是移翼、定二州置于畿甸。今若廢之,事同再失。”這一事實充分表現(xiàn)出長孫稚占據河東,控制鹽池,把握鹽利,征討叛逆,以鞏固政權的戰(zhàn)略眼光。
三、太武帝陣前送南朝將士“鹽各九種”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真君末,車駕南伐,將出彭城”。即“飲馬長江”時,宋文帝劉義隆的弟弟劉義恭和兒子武陵王劉駿等迎戰(zhàn)。那一日拓跋燾心情大好,“世祖,又遣賜義恭、駿等氈各領,鹽九種,并胡豉。”“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非食鹽。……劉義恭獻蠟燭十梃,駿獻錦一匹?!?/p>
太武帝送食鹽,尤其藥鹽,很真誠也很隆重,把北魏看家的東西拿了出來。南朝宋則不然,回禮僅僅是十梃蠟燭和一匹綢緞。小孩玩過家家,情理懸殊,格局太小。格局和胸懷決定一個人的功成垂敗。那個劉駿為宋文帝第三子,劉劭被誅后他即皇帝位,年號孝建,是為宋孝武帝。他在位僅只十年。在位期間先后誅殺眾多王室成員,包括南郡王劉義宣及十六子,武昌王劉渾,竟陵王劉涎,海陵王劉休茂,南平王劉鑠等。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下令屠殺廣陵(今江蘇揚州)男子,致使無辜死者三千余人。劉駿為人,又好侮狎群臣,且奢靡浪費,尤重財利,曾譏劉裕為“田舍公”,較之其父祖,實不可同日而語。
再回到問題本身。當時北魏王朝已有白、黑、胡、戎、赤、駁、苦、臭和馬齒諸鹽九種,甚至制造出能治腹脹氣滿、眼目痛疼和渾身起瘡的藥鹽,可見當年北魏鹽業(yè)之發(fā)達。
四、《齊民要術》提到了常滿鹽、花鹽和印鹽
《齊名要術》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農學名著,作者賈思勰是北魏人。他少小在山東益都生活(今山東壽光南),任職高陽太守前后曾宦游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對中原鹽務甚熟。在他的著述第六十九卷里記錄了常滿鹽、花鹽和印鹽的制造方法。
造常滿鹽:“以不津甕受十石者一口,……以白鹽滿之,以甘水沃之,令上恒有游水。須用時,挹取煎,即成鹽?!薄叭粲命S鹽咸水者,鹽汁則苦,即為苦鹽?!?/p>
造花鹽、印鹽法:“以鹽一斗投水中,令消盡;盡以鹽投之,水咸極,則鹽不復消融。易器陶治,治沙汰之,澄去垢土……鹽渣甚白,不廢常用?!?/p>
“好日無風塵時,日中曝令成鹽,浮即接取,便是花鹽,厚薄光澤似鐘乳。久不接取,即成印鹽,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成印動輒沉,取之?;?、印二鹽,白如珂雪,其味又美。”
以上畢竟是高陽太守文章,鹽本是苦咸之物,但讀來滿嘴生津,真乃妙絕。
五、《水經注》卷三記載的涼城鹽池
“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入東北流,注鹽池?!兜乩碇尽罚蝴}澤在東北者。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澂淳,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涼城郡治?!睕龀躯}池產量頗豐。產鹽很有特色,顆粒大,色呈青白,一名青鹽,又名戎鹽(又稱柔鹽)。這些鹽江南皆不生產,故南朝使者來時它還是饋贈禮品。
北魏王朝善于理財,抓住了鹽滿盤皆活,滿盤皆贏。他們還以北國特產饋贈南朝,此著更妙。南國珍饈中加上鮮卑拓跋氏送去的鹽,以宋齊梁陳諸位帝王,滿口生津又難以下咽。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北魏人真是精明到家了。
選自《大同餐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