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對云山礦田內云山復式巖體與錫礦化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但尋找大型錫多金屬礦床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該礦田內錫礦化主要產于云山復式巖體接觸帶的巖突、巖舌、巖體凹谷及北北東向斷裂等部位,形成的礦床類型主要有接觸交代型、巖漿熱液型和變質熱液型。其中,接觸交代型與巖漿熱液型具有礦體厚度較大、蝕變強、品位較高等特點。目前,云山礦田已發(fā)現多處小型錫礦床,其礦體均賦存在巖體接觸帶和北北東向斷裂。該礦田內許多區(qū)域具有相似的成礦條件,如果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有望實現找礦突破。
關鍵詞:礦床類型;礦床特征;找礦前景;云山礦田;錫多金屬礦床;錫礦化
中圖分類號:TD15 P612 文章編號:1001-1277(2024)07-0088-06
文獻標志碼:Adoi:10.11792/hj20240715
引 言
云山礦田位于彭山—云山錫多金屬成礦帶南端,具有優(yōu)越的錫銅多金屬成礦地質構造條件。該區(qū)找礦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但取得階段性找礦進展卻是2002年之后,相繼發(fā)現了鄧家山、桐木坑、周田、紅花腦等一批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錫多金屬礦床(點)[1-3]。目前,云山礦田仍在進行找礦勘查工作,因此,本文在敘述云山礦田成礦地質特征及礦床特征基礎上,通過對錫多金屬礦床的分類特征,結合礦化的富集規(guī)律,對找礦前景進行預測,以指導今后找礦工作。
1 成礦地質特征
云山礦田位于揚子板塊東南緣,江南造山帶九嶺隆起帶東北端,隸屬欽杭成礦帶東段(見圖1)。
1.1 成礦建造
地層主要圍繞云山復式巖體分布,大范圍出露新元古界淺變質巖系,以修水組和安樂林組為主,兩翼分布有震旦系—南華系、寒武系—震旦系地層(見圖2)。
云山礦田內出露的新元古界地層為一套淺海相泥砂質碎屑巖,具復理石建造淺變質特征,主要巖性為變余復成分礫巖、變余砂質細礫巖、雜砂巖等[4]。云山礦田區(qū)域淺變質巖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見表1。由表1可知:巖石普遍具有Au、Pb、Zn、Sn、W高背景區(qū)等特征。其中,Sn元素含量均高于地殼克拉克值,在變余沉凝灰?guī)r和板巖中含量最高,Sn質量分數均為4.5×10-6,明顯高于其他巖性;而W元素則僅在變余粉砂巖中低于地殼克拉克值,其他巖性均高近2倍,在變余復成分礫巖中高近4倍。因此,新元古界地層是成礦物質來源的基礎,巖漿上侵過程中,萃取了該地層中的W、Sn、Pb、Zn等成礦元素,導致巖漿中成礦元素富集。
1.2 成礦構造
云山礦田構造復雜,各時代各方向不同性質構造交錯疊加,深斷裂對成礦有重要控制作用。這些深斷裂是一些深部構造在地表的反映,使得動力變質作用普遍而強烈,形成了以錫為主的構造控礦特征,是區(qū)域性聚礦構造[5-6]。其與地表構造往往不完全一致,但與老基底構造線展布方向一致?;遵薨櫤瞬啃略沤绲貙觿t與云山復式巖體展布方向基本相同。
1.2.1 褶皺控礦作用
褶皺與一定構造變形密切相關,這種構造變形為修水組地層中富含W、Sn、Pb、Zn等成礦物質的運移提供了動力,主要表現在近東西向不完整背斜構造,褶皺的滑脫帶和層間構造帶可能為成礦物質聚集提供了空間場所;褶皺的背斜核部和局部倒轉背斜的下翼為含礦熱液的富集提供了條件。此外,云山復式巖體在侵入過程中,巖漿在不穩(wěn)定的構造運動中上侵,使得巖漿流動不規(guī)則,進而有可能侵入新元古界淺變質巖系構成的背斜核部,產生了外接觸帶熱變和混合巖化,使得新元古界地層中的礦源層在外接觸帶熱變和混合巖化階段形成的含礦熱液,順層被吸入褶皺頂部的高壓區(qū),層間剪切作用很強,可能形成層控型錫多金屬礦床。由于含礦物質的遷移-富集受層間剪切作用控制而順層進行,故所形成的礦床可能賦存于原始沉積礦源層。
1.2.2 斷裂控礦作用
斷裂包括各種斷層和裂隙,且多為成巖期后或成礦期斷裂,為成礦提供了空間,是導礦、控礦的主要構造,對云山礦田內大多數礦床的形成和分布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特別是巖漿熱液型和變質熱液型礦床(如周田、小楊坳、鄧家山、桐木坑、紅花腦等錫多金屬礦床)??氐V斷裂主要為北北東向—北東向滑沖斷裂,位于云山復式巖體之上,傾向大多南東,傾角不一,呈側列等間距分布,間距為3~5 km,分布有黃氏坳斷裂、桐木坑斷裂、南坑斷裂、小楊坳斷裂、野雞壟斷裂、白石港斷裂等,斷裂走向長8~18 km,寬窄不一。該組斷裂以正斷裂為主,切割青白口系地層,在巖體中難見其構造形跡,僅巖體邊緣形態(tài)被斷裂控制(如黃氏坳、桐木坑、鄧家山、小楊坳等巖體邊緣均存在舌突狀形態(tài))。此外,在斷裂密集發(fā)育的區(qū)域,常發(fā)現富礦體,很多富礦體都賦存于一定規(guī)模的斷裂中,這是因為斷裂形成后,在斷裂處產生了局部的應力釋放,形成了低壓帶,使得礦物從高應力區(qū)向低應力區(qū)遷移,沉積形成礦體[7]。該組斷裂及旁側往往發(fā)育同期次級裂隙,也是部分巖漿熱液型與變質熱液型礦床成礦流體的通道,往往充填雙橋山群角礫,以及石英脈、花崗巖脈等,并伴隨強硅化、褐鐵礦化、錫礦化等。
1.3 成礦地質體
成礦地質體主要為云山復式巖體,成巖溫度在715 ℃~781 ℃,屬于高分異S型花崗巖(K-Ar法同位素年齡86~115 Ma)[8-9]。該巖體呈北西西向—南東東向延伸,斜貫全區(qū),呈穹窿狀、紡綞形,侵入新元古界淺變質巖系的背斜核部,穹窿接觸面均傾向圍巖,且具有北陡南緩特征,接觸面總體呈波狀及鋸齒狀。該巖體東西長軸長20 km,南北短軸寬3~7 km,出露面積111 km2。其侵入時代為白堊世,侵入巖均為燕山晚期侵入巖,具有多階段多期次的侵入特征,巖石類型為酸性及超酸性。據統(tǒng)計,云山復式巖體由63個大小不等的侵入巖組成。根據巖石類型、結構構造、侵位時代、大地構造屬性和同源演化關系等特征[10],將侵入巖劃分為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一次侵入巖朱家?guī)X單元(K1-2Z),巖性為細粒含斑二云二長花崗巖;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二次侵入巖五龍?zhí)秵卧↘1-2W),巖性為中粒含斑二云二長花崗巖;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三次侵入巖黃土嶺單元(K1-2H),巖性為粗中粒斑狀二云二長花崗巖;燕山晚期第二階段第一次侵入巖真如寺單元(K2Zr),巖性為細粒二云二長花崗巖[11]。
云山礦田各單元成礦元素含量特征見表2。由表2可知:云山礦田各期次巖體與維氏花崗巖相比,含量較為一致的為Au、Ag、Cu及Zn;含量高于維氏花崗巖的為Sn、W及Bi,其中Sn及Bi質量分數為維式花崗巖的12倍之多,W質量分數最高為維氏花崗巖的17倍,說明云山復式巖體可為成礦提供豐富的礦物質來源。
1.4 蝕變與分帶特征
云山復式巖體及周邊圍巖蝕變較為普遍,且種類繁多,強弱不一。比較普遍的蝕變?yōu)榫G泥石化、硅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鈉長石化、鉀長石化、云英巖化、高嶺土化、黝簾石化、蠕英石化、黃玉化、黃鐵(褐鐵)礦化等。其中,綠泥石化、硅化、綠簾石化與錫礦化關系最為密切,常呈北北東向帶狀分布,并伴隨黃鐵礦化,主要沿北北東向次級裂隙呈細脈狀或條帶狀分布,是尋找構造蝕變帶型、蝕變石英脈型礦床的有利部位。
2 錫多金屬礦床特征
2.1 礦床分類
近年來,在云山復式巖體外接觸帶的巖突、巖舌、巖體凹谷及北北東向斷裂等部位已發(fā)現多個錫多金屬礦床(點),礦床成因及形成均與云山復式巖體有緊密聯(lián)系。根據錫多金屬礦床(點)特征,主要礦床類型有:接觸交代型(蝕變花崗巖型、云英巖型)、巖漿熱液型(構造蝕變帶型、蝕變石英脈型、石英細(網)脈帶型、石英大脈型)、變質熱液型(構造蝕變巖型)。按礦床的成因類型、成礦階段,可將錫多金屬礦床類型分為氣化高溫熱液型與高中溫熱液充填交代型[12-13]。
2.1.1 接觸交代型
云山礦田內接觸交代型錫多金屬礦床主要有鄧家山、紅花腦、周田、小楊坳等錫多金屬礦床。其中,以鄧家山錫多金屬礦床最為典型[3]。該礦床目前已初步圈出錫礦(化)體17條,大致平行產出,部分沿接觸帶產出,且最為典型的接觸交代型礦體為Sn1、Sn4、Sn12礦體,該類礦體產于巖舌東緣真如寺單元中,受花崗巖與圍巖(修水組角巖)接觸帶控制,呈長條狀、透鏡狀,礦化連續(xù)性較好。Sn1礦體含錫0.139 %~0.35 %,平均值0.215 %;Sn4礦體含錫0.10 %~1.214 %,平均值0.361 %;Sn12礦體含錫0.100 %~0.532 %,平均值0.177 %。
該類錫多金屬礦床礦體主要集中在巖體內接觸帶(見圖3、圖4、表3),特別是巖體頂峰部位。受巖漿熱液影響,巖體形成氣化高溫熱液型、礦床高中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賦礦巖石多具有硅化、鉀化、云英巖化、綠泥石化,局部高嶺土化等蝕變。
2.1.2 巖漿熱液型
巖漿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床在云山礦田內主要有4個礦床類型:構造蝕變帶型、蝕變石英脈型、石英細(網)脈帶型、石英大脈型。此類錫礦體在云山復式巖體周邊礦床(點)均有發(fā)現,其中余白田錫多金屬礦床是典型巖漿熱液型礦床,目前已圈定錫礦體3條(Sn1、Sn2、Sn3),均為此類礦體,產于巖體凹谷殘留部位內側朱家?guī)X單元中,賦存于巖體向北東突出轉折部位內接觸帶的北北東向斷裂內[14-15]。Sn1礦體錫平均品位0.48 %,其中,地表錫品位0.10 %~2.12 %,平均值0.506 %;鉆孔錫品位0.15 %~1.79 %,平均值0.39 %。Sn2、Sn3礦體錫平均品位分別為0.16 %和0.27 %。
此類錫多金屬礦床主要產于巖體內部及接觸帶圍巖的構造蝕變帶中(見圖5、表4),礦化受北北東向斷裂及構造蝕變帶控制,局部發(fā)育于巖體內部裂隙(北北東向裂隙)充填的石英脈中,常伴隨細脈狀或小團包狀硫化物礦化。
2.1.3 變質熱液型
變質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床主要為與北北東向斷裂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型礦床,分布于北北東向區(qū)域性斷裂旁側,礦(化)體嚴格受斷裂和構造蝕變帶控制,板家坳錫多金屬礦床是典型變質熱液型礦床(見圖6),該礦床已圈出錫礦(化)體7條,主要賦存于巖體向北東突出轉折部位內接觸帶的北北東向斷裂內,兩側伴有蝕變花崗巖型錫礦化。最為典型的接觸交代型礦體為Sn3礦體,該礦體呈帶狀、脈狀,走向為北北東向25°~30°,傾向115°~120°,傾角70°。礦石自然類型為變質熱液構造蝕變巖型,工業(yè)類型劃分為錫石-少硫化物型浸染狀礦石。
此類礦體圍巖及夾石主要為細?!写至6贫L花崗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最為主要的地表找礦標志是構造蝕變巖,構造、裂隙呈北北東向展布,且?guī)r石表現為黃褐色、灰綠色的構造蝕變花崗巖,其錫礦化一般較好。
2.2 礦化富集規(guī)律
1)巖性對礦化富集的影響。礦化僅發(fā)育于構造蝕變巖中,礦化段巖性主要為含硫化物豆狀銹斑花崗巖,尤其是具綠泥石化蝕變花崗巖對礦化最為有利,是特高品位礦石的主要賦礦巖性[16]。
2)斷裂對礦化富集的影響。斷裂多為成巖期后或成礦期斷裂,是主要導礦、控礦構造,在斷裂密集發(fā)育部位往往有富礦體出現。許多富礦體中出現了一定規(guī)模的斷裂,這主要是由于形成斷裂時,局部應力釋放,形成低壓區(qū),使成礦物質從應力高的地方向應力低的地方遷移并沉淀成礦。礦化主要發(fā)育在北東向、北北東向多組構造(裂隙)充填交代蝕變帶中,其是形成礦體(床)的有利場所。
3 找礦前景分析
1)云山復式巖體與彭山巖體特征相似,巖石中富含Sn、W、Bi、Pb、Zn、Nb、Ta、F、Cl等元素,Sn、W豐度高達36.3×10-6和21.1×10-6。巖體邊部熱液蝕變強烈,鈉化、鉀化、云英巖化、電氣石化、黃玉化、黃石化、錫石金屬硫化物等蝕變礦化十分發(fā)育,并在巖體內外接觸帶形成了一個環(huán)狀分布的錫鎢多金屬礦化蝕變圈及一系列強度高、規(guī)模大,以Sn、W、Cu為主的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和錫鎢礦(化)點。因此,云山礦田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找礦潛力較大。
2)云山復式巖體的成巖時期及類型均符合含錫花崗巖的特征,在巖石化學特征與礦物組成特征方面具有明顯的相似性,且S型花崗巖含錫,I型花崗巖不含錫。彭山與九嶺地區(qū)的含錫鎢花崗巖都具有S型花崗巖特征。九嶺地區(qū),含錫礦化強度以燕山期花崗巖最大,且贛北地區(qū)已探明錫礦體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巖體中,均與燕山期花崗巖有一定的關系。而云山復式巖體屬典型的S型花崗巖,且與彭山、九嶺地區(qū)的含錫花崗巖共同形成于燕山晚期(白堊世)。因此,該巖體中細粒(斑狀)二云二長花崗巖具有很好的找錫條件。
3)云山礦田新元古界地層Sn、W豐度較高,是形成云山礦田的初始巖源層,為云山復式巖體的重熔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而北北東向斷裂為礦液的運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場所。綜上,“淺變質巖系礦源層+燕山期S型花崗巖系+北北東向導礦、控礦斷裂”構成錫多金屬礦床十分優(yōu)越的“三位一體”成礦地質條件。
4)在云山復式巖體周邊,存在諸多成礦條件十分優(yōu)越的空白地段未進行探索與勘查,如何家?guī)X、玩家?guī)X等地段處于巖體的凹凸部位且緊鄰北北東向導礦、控礦斷裂,且化探異常相對于周邊已知礦床(點)的異常面積更大、濃集中心明顯。
綜上所述,云山礦田地層及巖體具備較高的成礦元素背景值,構造活動頻繁,巖漿熱液蝕變與變質作用強,有利于成礦元素富集成礦。通過開拓新思路,選擇好適合本區(qū)特點的找礦有利部位,擺脫原有地質認識束縛,找礦勘查工作一定會取得實質性突破。
4 結 論
云山礦田在多種地質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圍繞云山復式巖體及北北東向斷裂等部位形成了多種類型的錫多金屬礦床。通過綜合研究,分析了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得出以下結論:
1)云山復式巖體屬燕山晚期高分異S型花崗巖,成巖年齡在86~115 Ma,是成礦的必要條件之一,為礦床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和熱液,該巖體既提供大量熱動力又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而北北東向斷裂是成巖期后或成礦期的導礦、控礦斷裂,為礦體提供了有利的賦礦空間。
2)從實際出發(fā),歸納總結了云山礦田已知礦床(點)類型的成礦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結合賦礦部位、成礦巖漿巖專屬性及控巖控礦構造等因素,認為云山礦田找礦前景較好。
[參 考 文 獻]
[1]黃晉顯.江西紅花腦礦區(qū)錫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29(增刊1):85-89.
[2]董宜勇,胡志戍.江西桐木坑錫銅礦區(qū)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淺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2(24):84-86.
[3]江西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江西省永修縣鄧家山礦區(qū)錫礦普查地質報告[R].九江:江西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2009.
[4]何偉,盧觀送,余牛奔.云山地區(qū)錫礦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預測[C]∥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南京: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yè)委員會,2019:87-88.
[5]徐巧,賈若,唐果,等.大興安嶺南段錫的成礦作用:以黃崗-甘珠爾廟地區(qū)為例[J].地質與勘探,2023,59(2):271-284.
[6]韋新亞.江西修水蓮花芯銅鉬多金屬礦床成礦特征及成因分析[D].撫州:東華理工大學,2012.
[7]向南能.九曲灣砂巖銅礦生產勘探方法探討[J].湖南有色金屬,1994,10(5):266-269.
[8]覃小鋒,張誠,王宗起,等.桂北寶壇錫多金屬成礦區(qū)平英巖體晚期侵入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1,51(2):380-399.
[9]朱汗青.江西云山地區(qū)鄧家山錫礦床地質特征[J].福建地質,2006,25(1):25-31.
[10]廖六根.西藏日土地區(qū)巖漿巖特征及構造環(huán)境與成因探討[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5.
[11]梅惠呈,趙希良,黃韶春.云山復式巖體侵入期次劃分及與錫成礦關系研究報告[R].南昌: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九一五地質大隊,2013:8-19.
[12]魏紹六,曾欽旺,許以明,等.湖南騎田嶺地區(qū)錫礦床特征及找礦前景[J].中國地質,2002,29(1):67-75.
[13]郭景會,張澤夏,王滑冰,等.幾內亞錫吉里盆地Bereko金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及找礦前景分析[J].黃金,2023,44(9):103-110.
[14]周賢旭,胡志戍,李曄.江南東段成礦帶香爐山礦田鎢成礦地質特征與綜合找礦模型[J].黃金,2023,44(5):65-72.
[15]肖俊杰,蔡明海,胡鵬飛,等.廣西五圩礦田研究進展[J].黃金,2022,43(3):21-26.
[16]王競成.麻陽銅礦礦化富集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研究[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1994(1):25-28.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Yunshan Mining Field,Jiangxi
Zeng Haibo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nshan complex rock mass and tin mineralization in Yunshan Mining Field,but major breakthroughs in finding large-scale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 have yet to be achieved.Tin mineralization in the mining field primarily occurs in the contact zones of Yunshan complex rock mass,such as rock intrusions,rock tongues,concave valleys of rock mass,and NNE" faults.The main types of deposits formed are contact metasomatic type,magmatic hydrothermal type,and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type.Among these,the contact metasomatic type and magmatic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siderable orebody thickness,intense alteration,and high grades.Currently,several small tin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Yunshan Mining Field,with orebodies found in the contact zones of the rock mass and NNE faults.Many areas within the mining field exhibit similar mineralization conditions,suggesting that increas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fforts could lead to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prospecting.
Keywords:deposit types;deposit 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 potential;Yunshan Mining Field;tin polymetallic depo-sits;tin mineralizetion
收稿日期:2024-02-21; 修回日期:2024-04-28
基金項目:江西省地質局科研項目(2021AA16);江西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20180002)
作者簡介:曾海波(1986—),男,工程師,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及研究工作;E-mail:4547716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