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兩宋時期,開創(chuàng)性畫家云蔚霞起,面對他們的畫作,幾代學者傾注心血,不斷開拓研究領域,逐漸構建起了相對完備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體系。與此同時,在中西不斷對話下,藝術史研究發(fā)生轉向,逐漸顯露出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其中,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李冬君于2023年1月1日出版的《走進宋畫:10—13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以下簡稱為《走進宋畫》),就在文化史與思想史的背景下,給予藝術作品更為豐厚的解讀。該書穿越宋畫相關研究的密林,展開的藝術長卷跨越幾百年,從五代到南宋時期,作者在一片濃墨重彩的暈染中揀出幾縷歷史的脈絡,帶領讀者體驗了一場獨特的藝術之旅。
被譽為“文化江山一女史”的李冬君教授是歷史文化、思想研究的實力派研究學者,著有《孔子圣化與儒者革命》《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鄉(xiāng)愁的天際線》《中國死穴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合著作品有《文化的江山》《回到古典世界》《自由的款式》《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近代卷》,譯著有《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葉隱聞書》。其中,與劉剛合著的《文化的江山》,已擁有廣泛的讀者,而本書便是脫胎于此。作者自言,《走進宋畫》是在過去的六年多時間里,除配合劉剛進行《文化的江山》十二卷的寫作之外,至少經(jīng)歷了三年才打磨而成的?!蹲哌M宋畫》一經(jīng)出版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梢哉f,在歷史學界的廣袤天地中,能如此深邃地洞悉中國文化思想,同時又具備藝術史視角的學者是不多見的。
一、思想史與藝術史的兼濟互動
本書作者以歷史學家的獨到慧眼進行觀察,在繪畫的世界中注入了對思想史的觀察?!蹲哌M宋畫》除了引人入勝的導讀和深刻反思的后記外,本書主要分為三個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都如同一個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展現(xiàn)著10至13世紀繪畫的璀璨光芒。書后還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為讀者提供了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線索。通覽該書,作者首先以五代十國為起點,巧妙地引領讀者步入藝術的大門,隨后分別梳理了從承前啟后的五代十國,到群星璀璨的北宋時期,再到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跨越時空的藝術長卷。其中,作者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藝術課本,而是采用思想史和藝術史的視角進行寫作,致力于“消除因與藝術精神無關的成見而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存在的誤讀和誤解”,強調注重藝術家們如何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過繪畫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闡述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與其他的研究相比,本書理論剖析透徹,思辨的意味更為濃厚,顯示了作者深厚淵熟的思考。
倘若將視線聚焦到具體的寫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部書正如我們期待的那樣,置身在文化史與思想史的角度對繪畫進行文本解讀,為我們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全書第一章作者雖然談及《韓熙載夜宴圖》,卻并不著眼于這幅畫中早已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以及上流社會的娛樂趣味。作者的開拓在于,以“卷軸里的人性與政治”為主題,為讀者打開新的視野。
在走進夜宴故事之前,作者首先構建了該圖的歷史圖卷,介紹了《韓熙載夜宴圖》千余年來所經(jīng)歷的滄桑輾轉,隨后探討了繪畫的功能問題,闡述本該成為藝術服務于政治的典型范例,為何最終能夠高于政治,成為一幅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佳作,從而引申出繪畫中人性與政治之間的矛盾。作者在細致入微的賞析評傳中,時刻展示對李煜、韓熙載、顧閎中幾人的人格分量的關懷,即從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進行考量,使畫中人物成為作者筆下鮮活的歷史靈魂。通過這種分析,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幅畫作的藝術價值,還可以從中領略到古代社會的風貌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在“明勸誡化解了猜忌”這一小節(jié)中,不僅揭示了畫中的人性光輝,還深入挖掘了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生動詮釋了《韓熙載夜宴圖》為何是“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最好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不像有的著作那樣動輒以“顛覆”自居,而是溫文爾雅地一邊對宋代的思想趣味進行賞析,一邊又用思想史和藝術史的視角分析畫家的藝術哲學背景。如此,不僅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更為這部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此外,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藝術修養(yǎng),在書中不僅引用了諸多史料文獻,更廣泛吸納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藝術科普的價值,又飽含深厚的學術內涵。如書中提及的《韓熙載夜宴圖》就被當代收藏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認為是“南宋院體”摹本,并稱“孫承澤稱之為‘南宋院中人筆’是很有見地的”,帶領我們一窺該畫的學術史研究脈絡。又如,作者論及《千里江山圖》,提到畫中題跋為“希孟”,而到了《石渠寶笈》里則變?yōu)榱恕巴跸C稀?,認為可能與王詵有所混淆。作者最后由此引發(fā)對王希孟的身份猜測,將《千里江山圖》與《雪江歸棹圖》進行了審慎地對比分析,給出了“希孟就是皇子趙佶”的假設??梢姡摃⒉粌H僅是對五代至兩宋時期繪畫的相關研究的簡單羅列。事實上,全書每一章下的每一節(jié)都分別討論一個關鍵問題,通過研究五代至兩宋時期的代表性畫家作品及其生平,探討了諸如“后主文藝復興的悲劇”“從五代到南宋的筆墨焦慮”“中國山水精神的建構”等話題,以五代至兩宋時期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和藝術活動為線索,合而形成對五代至兩宋時期繪畫的總體表述,發(fā)現(xiàn)繪畫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這無疑是該作之亮點。
二、從宋畫看“中國的文藝復興”
對于出現(xiàn)在書中的宋代繪畫,作者不只停留在賞析與背后的藝術哲學的分析上,而是突破了文化的界限,一如書名,作者受到西方文化概念的深刻影響,借鑒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對藝術的追求與理解,用以解讀宋代繪畫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人文關懷,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緒脈絡。
“文藝復興”原來有其特定的含義,即指14—16世紀在歐洲發(fā)生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是重啟人類理性的一面鏡子。而早在20世紀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與頻繁的思潮運動下,中國的有識之士就已對文藝復興觀進行了不同的闡釋,并試圖將這一概念運用于對中國的觀察中。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胡適就作為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重要推動者,對“中國的文藝復興”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實際上是指近代中國在與西方國家的交流碰撞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覺、有意識的反應運動。梁啟超則在新文化運動語境下將清代學術追認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除了胡適和梁啟超外,還有許多學者對“中國的文藝復興”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研究與探討。如日本學者也在“中國的文藝復興”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紀初,內藤湖南提出的“宋代近世說”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他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從古代向近世的過渡。其門生宮崎市定更是進一步發(fā)揮了這一思想,于1940年發(fā)表《東洋的文藝復興與西洋的文藝復興》將宋代社會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相對比。十年后,又發(fā)表了《東洋的近世》,對宋代為何可以被稱作文藝復興的時代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深入的解釋。該研究對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中國的文藝復興”至今仍是學術界的熱點之一。
《走進宋畫》則在此研究背景上,以“10—13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作為副標題,無疑顯露了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路徑。書中首先將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的“軸心時代”概念進行帶入,并依據(jù)此基本概念勾勒中國歷史,認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的“軸心時代”大約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公時代,止于公元前200年前后的秦國統(tǒng)一。這一時期的“周禮之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更是以“吾從周”為旗幟,開啟了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序幕。具體而言,如果將“文藝復興”帶入中國的語境下,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漢代復興先秦儒學、魏晉以玄學復興老莊思想,唐代復興《詩經(jīng)》“不學詩,無以言”的政治文化,宋人則越過隋唐直接追溯魏晉。而宋畫可以說是當時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它貫穿于古人的精神世界,蘊含內在的、根本的精神要旨。故該書以五代至兩宋時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討論的五代至兩宋的畫家、繪畫作品,無一不呈現(xiàn)了一種人性的獨立的精神表達,即藝術的自覺。的確,宋代無論是以功利的尺度,還是非功利的尺度,都是一個文教的國家,科技的發(fā)展給宋代的文藝復興帶來的審美是自由的,為藝術提供了膏腴之壤。可以說,宋代的繪畫藝術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發(fā)展。“中國文藝復興”作為作者的主要觀點,滲透在篇章的各方面,從全書小標題—《文藝復興的國家樣式—皇家畫院》《山水畫中的“蒙娜麗莎”》,又或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我們都可以一窺作者“中西對話”的思想,中國的“文藝復興”密密編織起了豐厚的宋代繪畫之史。近年來,國內學界并非缺乏中西比較的視角,同樣是面對中西繪畫之比較的問題,作者利用“軸心時代”—這個文明的而非國家的概念,探討了隱藏在畫作背后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除了從“文藝復興”這一概念嘗試解讀中國的繪畫藝術外,還樂于啟發(fā)新知,如在導讀環(huán)節(jié),作者提及“五代兩宋時期,中國的繪畫才真正邁進藝術的門檻。雖未登堂入室,但畢竟走進了藝術的大門”。而究竟為何“未登堂入室”,作者留給讀者自己去解答。這些思考與問題正可以帶動新的思考與研究。而在研讀這部著作時,我們應當格外留意作者如何精準而恰當?shù)睾Y選、把握歷史資料,并將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梳理得條理清晰、簡明扼要。書中,作家既重點評析了每位畫家的代表作品,又按史序厘清畫家本人在繪畫史上的地位。除了記述其主要經(jīng)歷、典型事件外,也有簡要評論,如論述畫家的人品觀、道德觀、信仰等等。例如,作者在描述米芾時,賞析與評傳寫作體例相結合,將畫家穎悟絕人的童年,隨母進京得以拜官的少年時期,以及后來放任都外的時光,都簡要概括。結合書中《溪橋閑眺圖》等繪畫作品,賞析相映成趣的云與山、墨與影,清詞麗句,使讀者如身歷其境。雖然米芾的山水作品,是否有傳世,至今無定論,但作者據(jù)此想見了米芾他翱翔自得的個體人格追求,窺探了米芾始終如一的“寧作我”的癲狂夙愿。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們對米芾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又如當作者提及同樣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畫家梁楷時,雖歷史文獻中關于梁楷本人的記載只有只言片語,然而作者盡力詳備,又給出了鮮明的觀點,否定了因“梁楷在13世紀初已經(jīng)去世,故而周密不記之”的說法,而后結合《潑墨仙人圖》《李白行吟圖》對其潑墨、留白的筆法和表現(xiàn)形式,以及畫面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探討梁楷背后,為其藝術提供滾滾源泉的禪宗思想。可以說,梁楷沒有“以身許國”的壯志,也沒魂馳夢想在仕途上贏得何物,只是很充實地活在水墨里,活在“狂禪”的意志里。在賞析與評傳結合的體例下,作者不但走進畫家與繪畫作品,又從中走出,構建了別樣的繪畫史思緒。該書對畫家生平、作品風格、社會背景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將藝術與歷史、文化與思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藝術世界。同時,作者也通過對畫家個體人格和人生哲學的深入挖掘,讓我們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和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正如作者所指出,“哲學與思想的缺席,正是中國繪畫史研究不暢的根底”,本書可謂是在繪畫史的研究中又添上了一筆思想重彩??偟膩碚f,《走進宋畫》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和學術性于一體的杰作。雖然其本身并沒有完整地構成一種藝術史研究方法的全部基礎,但重要的是,其顯露出的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路徑,打開了繪畫史研究的視角。該書通過引入“軸心時代”的概念,在關注繪畫藝術之基礎的情況下又兼具深度,文章更憑錦字,字字清麗,雖文盡,而意有余。該書恰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引起我們對于學習、研究的反思。當然,精美的插圖和考究的排版設計也為本書增色不少。書如富海,百貨皆有,《走進宋畫》可以說是相當值得拜讀的一本著作,其預設讀者包含廣大美術愛好者以及相關美術從業(yè)人員,相信各類讀者群體都能從此書中“得其所欲求者”。
北宋崔白《雙喜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