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八閩電影巡展《相見在鸞峰橋》的主創(chuàng)見面會在泉州萬達影城舉行。我有幸得到觀影的機會。
《相見在鸞峰橋》開場以霍童線獅與觀眾見面,瞬間就讓閩東觀眾的情緒飄飛到了家鄉(xiāng)。中國的舞獅藝術源遠流長,而霍童線獅更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堪稱中華一絕。百家宴也大有來歷,它源自八仙過海中鐵拐李與當?shù)厝嗣裼押蒙屏嫉膫髡f。這一美好故事以儀式感很強的百家宴習俗得以代代相傳,也寄寓了當?shù)乩习傩兆8C篮玫男脑浮?/p>
影片多處彰顯出家國文化。王氏宗祠,是家文化的縮影。家廟、祖祠是中華民族的根,閩東一帶的宗祠文化是莊嚴、肅穆的,他們關注家族傳承,關心血脈繁衍,家國文化在閩東有著根深蒂固的傳承。透過影片講述,臺灣有80%的人口的根都在福建。影片借助閩南文化體驗中心的交流互動、臺灣“茶鵝”烹飪技藝教習的場景描述出閩臺融合的意境?!疤炜丈希Q囡w翔,飛過海峽去臺灣;阿里山,日月潭,海浪沙灘澎湖灣……有一天,通高鐵,海峽姐妹常來往,常來往……”教室里《海峽姐妹常來往》的歌聲悠揚婉轉,配以親情手語操,拉近了地域距離,詮釋了血濃于水的兩岸根親文化。
影片深藏著許多閩東文化元素,這是以往的電影、劇作中沒有被充分表達出來的部分,很容易讓閩東人民有代入感,產(chǎn)生共情。比如,馮夢龍的詩句和“洪江姑娘不用挑”的俗語、歌謠等,都是耳熟能詳?shù)牡涔屎途A。霞浦是我的家鄉(xiāng),當?shù)谝淮慰吹较计殖雒琅膫髡f搬上了屏幕,不免會心一笑。在劇情的進展中,一幕幕具有閩東鄉(xiāng)村特色和濃厚時代印跡的物件、場景,像一首老歌在耳邊縈繞不散。劇中的草席鋪、油燈、犁田、補衣、舂米、采茶揉茶、捉泥鰍、涼茶、坦洋工夫茶等,久遠而熟悉的場景不時呈現(xiàn),我與鄰座周寧小伙子的鄉(xiāng)愁思緒也跟著不停涌現(xiàn)。我倆不時小聲嘀咕著:“這個以前見過!”“那樹是以前種的……”這些烙刻著時代印記的點點滴滴,編織成一幅富有時代氣息的閩東民俗風情畫卷,也翻開了觀眾塵封已久的記憶,久久回味,感慨不已。
影片還關注到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閩東是畬族人口聚居地,畬族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畬族人民秉承勤勞、淳樸的傳統(tǒng),勤懇耕耘,劇中通過補辦連家船嫁女、打糍粑、做美食等場景,將畬族婚嫁、服飾(鳳凰裝)、生活習慣得以展示。
劇中淚點很多,當看到石個和豬摔下山崖的瞬間,許多觀眾都唏噓不已;經(jīng)歷過苦難歲月的家鄉(xiāng)人,對“曲蹄”的窘迫處境,對屈妹在海灘上無助絕望的呼喊,一樣揪心疼惜;屈嬸回到娘家面海呼喚的場景也催人淚下。當然,笑點也很多。小海路把泥鰍裝在兩只解放鞋里,充滿了農(nóng)村孩童的童趣與機靈,像極了當年在稻田里打滾兒、在樹上摘果子淘氣的我們;村主任給屈嬸補辦傳統(tǒng)的連家船民嫁女習俗,子彈叔那句“將錯也不錯嘛”,頗有村里還給發(fā)媳婦的幽默竊喜,讓觀眾忍俊不禁。
《相見在鸞峰橋》以壽寧縣下黨鄉(xiāng)為大背景,圍繞鸞峰橋徐徐展開來,通過描繪兩代人不同的經(jīng)歷,和為生活奮斗、為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歷程,演繹了親情、愛情、閩臺情,展示出閩東人民“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走出了一條“閩東特色鄉(xiāng)村振興之路”。屈妹、屈嬸、小楊書記等幾位女性角色戲份頗多,這也恰恰說明了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歷程中,女性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鸞峰橋是山鄉(xiāng)巨變的見證,是人民群眾堅強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象征。隨著影片鏡頭的延伸,取景地壽寧下黨鄉(xiāng)、福安下岐、福鼎太姥山,霞浦沙灘、灘涂等實景一一得以呈現(xiàn),多角度涵蓋了閩東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在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中,閩東的脫貧攻堅戰(zhàn)譜寫著山海勁曲,奏響鄉(xiāng)村振興的恢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