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趨于規(guī)范,但司法資源的相對緊缺性和糾紛解決機制多元化使得包含當事人在內的普通民眾開始關注并比較法院調解和審判的經(jīng)濟性。從法經(jīng)濟學的維度,通過審視法院調解的作用與法院判決的經(jīng)濟性差異,對比二者的預期、調解成本及調解的觸發(fā)機制,提出調整當事人預期、明晰審判成本、拓展調解輔助因素等優(yōu)化調解的措施,以期從法經(jīng)濟學的角度引導法院進行科學調解。
關鍵詞:法院調解;成本與收益;法經(jīng)濟學
中圖分類號:D920.5;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3-0114-04
Equity and Integration: A Law and Economics Perspective on Court Mediation
Huang Senli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s socialist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but the relative scarcity of judicial resourc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have led ordinary people, including partie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compar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urt mediation and tr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by examining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ole of court mediation and court judgments, comparing their expectations, mediation costs, and mediation triggering mechanisms, we propose measures to optimize mediation by adjusting the expectations of parties, clarifying trial costs, and expanding mediation auxiliar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we guide courts to conduct scientific mediation.
Keywords: court mediation; cost and benefit; law and economics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變革中,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到了一個轉型時期,伴隨而來的必然是矛盾糾紛的增加。同時,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日趨規(guī)范,人民法院承擔了大量的案件,但司法資源的相對緊缺性和糾紛解決機制多元化,讓法院調解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包含當事人在內的普通民眾開始比較法院調解和審判的經(jīng)濟性。由此,從法經(jīng)濟學的維度,審視法院調解的作用與法院判決的經(jīng)濟性差異、法院調解的成本與收益、當事人權利實現(xiàn)的效率和成本的適配度,如果法院調解能夠比法院判決有更好的成本控制和收益提升,應當如何從法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科學引導法院調解,本文試從這一方面展開解讀。
一、法院調解與法院判決的法經(jīng)濟學比較
(一)調解與判決的預期
要從法經(jīng)濟學的層面分析法院調解與法院判決的預期,首先需要從當事人的角度分別考慮調解與判決各自可能的預期狀況。比如當事人從正常的法院訴訟乃至最終判決(包括一審、二審)中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即訴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關系。如果通過調解的方式處理案件(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或第三人等訴訟當事人),當事人最終成本小于收益(當然,有時候不完全是出于絕對的案件金額對比),往往會傾向于法院調解。但是,當事人調解抑或判決的預期一方面根植于成本收益的直接比較,另一方面可能還會受到其掌控的信息左右。這些信息因素主要包括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尤其是調解制度的映射、代理律師的介入、訴訟費用的高低、法官調判的能力等方面。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之下,法院調解的前提是當事人自愿接受調解,同時調解程序和內容合法,這是法院調解的基本原則。
1.調解原則與調解率的關系
在自愿合法的調解大原則之下,法院是否需要進一步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如果需要,會不會導致調解結案的可能性降低?我國目前《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條。,而對調解的觸發(fā)條件設置的是“自愿”“合法”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從法條邏輯分析,“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是《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一個大前提,而調解屬于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一種審理和結案方式,“自愿”“合法”是一個小前提?,F(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部分當事人可能只是求個說法,不一定是對事實有爭議,似乎不必分清是非。但從調解制度來講,“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有助于法官充分掌握案件的緣由,甚至從訴源治理的角度,促進雙方當事人更多地知悉對方和己方的利弊,從而在法官的引導下恰當?shù)剡x擇調解結案。
第一,如果罔顧“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大原則,是否能夠促進調解。在每一個案件中,當事人都有自身的訴求(無論是原告的訴訟請求還是被告的抗辯),這必然和其掌握的信息并衍生出的預期密切相關。雙方如果存在信息差,那么預期就會不同,從而無法達成調解。如此,不考慮“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大原則,當事人因為所掌握的信息及預期的不同,可能達不成調解,也即該大原則與調解率沒有關系。
第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大原則,是否可能阻礙調解。由上可知,“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有助于增大法官和當事人對案件把握的信息含量,類似于庭前證據(jù)開示,也是讓當事人對對方的證據(jù)提前做好質證準備,法庭調查環(huán)節(jié)在雙方證據(jù)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事實。如此一來,隨著雙方當事人包括法官對案件信息量掌控的增加,將會傳導當事人預期的調整。制度經(jīng)濟學家證明,如果當事人雙方對判決結果的預期都是相對悲觀,即認為判決結果超過自身預期,他們會更愿意選擇調解;相反,當事人雙方對判決結果的預期都是相對樂觀主義,則顯然不利于調解[1]。當事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一般來講,可能至少會有一方能夠降低自己的預期,而更有調解的接受度。對法官來講,“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有助于依法審理案件,避免錯案。因此,“查明事實,分清是非”不僅不會阻礙調解,反而可能促進調解。
2.律師介入與調解率的關系
聘請律師是當事人的自由,在法院調解的問題上,律師的介入是否可能妨礙調解的生成值得探討。一般來講,調解作為當事人的重大處分權,只有特別授權的代理人才能實施該行為,能否接受調解其實和當事人預期密切相關。當然,存在部分律師會從案件代理及收益的角度左右當事人預期的情況,導致其消極對待調解。案件事實的查明會增加當事人的案件信息,當事人會不自覺地調整原來的預期,甚至會發(fā)現(xiàn)該預期與律師的介入沒有必然關系,如果接受調解將會降低二審、再審的代理費和訴訟費,避免時間的耗費和不必要的支出。
從案件信息獲取而言,律師介入后通過調查取證、證據(jù)交換等方式開展工作,將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當事人會獲得更多的案件信息。根據(jù)案件信息自動對標對表恰當調整預期,往往會促進調解的接受度。就律師而言,時間和精力是最為重要的成本,如果一個案件能夠盡快通過調解的方式完結,且對代理費影響不大,律師會積極做當事人工作使之盡量接受調解。當然,律師對當事人預期的不當影響不應當在民事訴訟法中解決,而是從《律師法》或行政法律規(guī)范方面來調整,與這里的調解沒有必然關系。
3.訴訟費金額及分擔與調解率的關系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訴訟費的分擔主要遵循勝訴率來各自承擔,比如如果法院支持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則訴訟費全部由被告承擔,如果法院部分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則原告一般按照支持的比例(勝訴率)來分擔原被告的訴訟費。調解案件的訴訟費主要采取雙方自愿協(xié)商分擔的原則。調解案件的訴訟費屬于案件調解內容的一部分,如果雙方能達成調解,訴訟費的分擔一般也能夠達成,不太容易出現(xiàn)因為訴訟費無法協(xié)商一致而導致調解崩盤的情況。這對于已經(jīng)調整了預期的當事人來講,訴訟費往往只是相對較小的一個部分,更有可能達成一致。對當事人而言,從訴訟費角度,如果通過法官告知判決之后的二審、再審涉及的訴訟費的增加,可能有利于當事人接受調解。
(二)調解成本分析
從“馬錫五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陜甘寧邊區(qū)實行的一套便利人民群眾的審判制度。由陜甘寧邊區(qū)隴東分區(qū)專員兼邊區(qū)高等法院分庭庭長馬錫五首創(chuàng)。主要特點:(1)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實事求是;(2)手續(xù)簡單,不拘形式,方便人民;(3)審判與調解相結合;(4)采用座談式而非坐堂式審判。這種審判方式,既堅持原則,又方便群眾,維護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在人民司法審判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到“楓橋經(jīng)驗”楓橋經(jīng)驗,是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現(xiàn)諸暨市)楓橋鎮(zhèn)干部群眾創(chuàng)造的“發(fā)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xiàn)捕人少,治安好”的經(jīng)驗。,再到“訴源治理”“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等,法院調解一直以雙方當事人滿意、案結事了被廣泛推崇。法院調解往往具有以下優(yōu)勢。一是調解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契合,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無訟”“和為貴”,如果能夠把糾紛通過調解化于無形,各方都會滿意。二是便捷迅速,基于自愿合法的調解,雙方可以自愿放棄答辯、舉證期,也無須二審耽擱時間和成本,尤其對于原告而言可以作為合法的執(zhí)行依據(jù)申請強制執(zhí)行。三是便于法官處理案件,雖然需要查明事實、分清是非,但與判決不同的是,一般不需要在調解書中載明查明的案件事實,也不需要雙方舉證、質證及法院認證,甚至超越原告訴訟請求的事項也可以在合法的情形下一并處理,這將大大拓展案件訴訟目的,有助于一次性解決糾紛。
從法經(jīng)濟學的角度,法院調解的成本究竟幾何,是否相比判決能夠減輕訴訟成本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如果從法院審理時間的成本來看,從案件收案時間起算,到結案時間,分為調解和判決比較,一般來講,調解結案的時間少于判決結案的時間[2]3-4。因此,法院調解能夠大幅度減少法院審理時間,如果從訴訟案件結案后申請執(zhí)行的比例來看,調解案件也小于判決案件[2]4-5。
(三)法經(jīng)濟學視域下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的觸發(fā)機制
基于法經(jīng)濟學的研究框架,假定人性都是自私且具有自利性,那么當事人雙方能夠達成調解有沒有什么觸發(fā)機制。當事人之間的訴訟調解絕非離開法律的協(xié)調,而是以法律作為背后威脅因素的調解,促成訴訟調解的達成可稱之為威脅理論[3]。
從法律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條件主要由這幾項因素影響:原告提出的賠償金額A,原告估計獲得賠償?shù)母怕蔖p,被告估計支付賠償?shù)母怕蔖d,原告進行審判的成本Cp,被告進行審判的成本Cd。當事人存在和解的可能區(qū)間在于,原告接受調解的最低金額(即原告提出的賠償金額A乘以原告估計獲得賠償?shù)母怕蔖p扣除原告進行審判的費用Cp,也即PpA-Cp)與被告接受調解的最高金額(即原告提出的賠償金額A乘以被告估計支付賠償?shù)母怕蔖d加上被告進行審判的費用Cd,也即PdA+Cd)之間,因為低于原告接受調解的最低金額,原告還不如通過審判實現(xiàn)權利,而高于被告接受調解的最高金額,被告還不如通過審判來支付這些成本。綜上,只有當PpA-Cp≤PdA+Cd,或者PpA-PdA≤Cp+Cd時,原被告雙方才可能和解[4]。
由此,可以將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的觸發(fā)機制定義為,雙方對各自預期的判定差距不能太大,底線為小于原被告的審判成本之和,如果雙方預期差距不大,囿于會產生的審判成本,基于自利性的考量,當事人雙方就會選擇調解從而觸發(fā)法院調解機制。
二、法經(jīng)濟學維度下法院調解的優(yōu)化
基于前文分析,法院調解的適用需要有一定的觸發(fā)機制,在法經(jīng)濟學的維度之下,法院調解可以考慮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優(yōu)化。
(一)調適當事人雙方對案件的預期
根據(jù)前文的法院調解適用的觸發(fā)機制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當事人雙方對案件預期差距不大,雙方接受法院調解的可能性將會增大。調適當事人雙方對案件的預期,將對調解起到重要引導作用。比如法官可以通過雙方證據(jù)開示的方式,引導當事人舉證、質證,強化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理解并盡量統(tǒng)一認識。同時,法官可以在法律框架下給予當事人釋明,尤其是在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案件中,合法合理調整當事人預期,避免當事人因法律知識不夠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依法釋明當事人雙方的審判成本
除了當事人對案件的預期需要合法合理的調整以外,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包括后續(xù)可能的二審和執(zhí)行、再審等)之后的各項成本,也需要依法進行釋明。審判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僅僅只是經(jīng)濟成本,還有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實現(xiàn)債權成本、后續(xù)合作或發(fā)展可能性等。比如法官可以依法釋明雙方當事人,如果通過審判的方式,查明案件事實需要借助雙方證據(jù)材料,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及訴訟費,甚至可能要通過鑒定的方式來進行,產生鑒定費用和時間成本;一審之后,一方不服可以上訴啟動二審,二審再走一遍一審的程序,若敗訴方?jīng)]有履行,勝訴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但不一定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這樣今后雙方基本不會再有合作的機會和可能。如果通知調解,審判程序就已終止,履行期限也很明確,往往被告會在達成調解時主動履行一部分,雙方后續(xù)的合作仍然存在較大可能。
(三)調解輔助因素的拓展
一般來講,進入法院的案件往往都是當事人私下難以和解好的,進入訴訟之后,仍然存在當事人愿意寄托法院調解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調解的輔助因素將會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法官的調解技巧,面對面、背對背的調解方式,運用“楓橋經(jīng)驗”,包括家事調解,從調解方式、調解話語、調解設施、調解文化等各方面,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設出適合調解的場域,將調解外化出來,助推當事人順利接受調解。
三、基于法經(jīng)濟學的案件調解之實操應用
在法經(jīng)濟學的視域之下,成本與收益是考慮的重要內容?,F(xiàn)以一個具體案件為例,討論調解結案的相關實操路徑。原告賀某珍訴被告黃某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一案參見內江市某區(qū)人民法院(2023)川10XX民初3082號民事案件。,原告賀某珍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126 607.48元;2.本案所有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原告起訴的事實和內容為:原告與被告母親在某景區(qū)門口擺攤時發(fā)生糾紛,被告到原告攤位將原告之子打倒在地,原告阻攔過程中,被告又將原告推倒,導致原告受傷。原告住院25天,傷情穩(wěn)定后經(jīng)鑒定為:1.原告左腕損傷評定為十級傷殘;2.原告后續(xù)治療費預估為10 000元;3.原告護理期60日、營養(yǎng)期75日。原告認為被告的行為導致原告受傷,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這樣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在基層法院比較普遍,也非常典型。本案中原、被告還有親戚關系,如果能夠妥善調解,雙方還能保持親戚關系,如果調解不成,對雙方來講可能都是輸錢又輸人。本案法官是這樣做的調解工作。
首先,法官促進雙方當事人合理調整案件預期。比如告知原告目前只有原告及其兒子在公安機關做的筆錄表明被告推倒了原告并致傷,被告沒有承認,也沒有其他證據(jù)材料能夠直接證明。在訴訟請求的具體賠償項目中,原告單方的鑒定意見書確定的后續(xù)治療費為10 000元,但其實尚未產生,并非實際損失,可以在后續(xù)產生之后另行主張。精神損失費原告主張3 000元,但根據(jù)《民法典》的規(guī)定,只有造成自然人人身權益的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對被告來講,雖然暫時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是被告造成原告?zhèn)Γ桓娈吘勾嬖谂c原告之子的互毆等違法行為且受到了公安機關的治安處罰,有可能根據(jù)優(yōu)勢證據(jù)原則認定被告承擔一定責任。這樣的調解充分調整了雙方的預期,如起訴時原告認為完全是被告的責任,被告認為自己沒有觸碰到原告不應當承擔一點責任。
其次,法官依法向雙方當事人釋明審判成本。如原告要求判決不調解的話,因為法院案多人少的原因案件的審理時間會比較長,本來一個比較簡單的案件可能還會轉為普通程序,增加訴訟費和時間,如果一方不服還可能上訴,甚至進入到執(zhí)行程序又是曠日持久,對想要盡早拿到賠償費用的原告來講實屬不利。再加上對原告案件預期的調整,即使判決,原告也不可能實現(xiàn)其全部主張。對被告而言,如果經(jīng)過判決解決糾紛,雙方可能沒有和好的機會,親戚關系無法持續(xù);如果雙方?jīng)]有和解好,被告的斗毆等違法行為還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也許對最終民事賠償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萬一受到刑事處罰則完全沒有必要,這不僅僅是錢能夠解決的問題。
最后,法官通過輔助信息助推調解。案件雖然以訴訟的方式進入法院審理,但這個時候也往往會有一個機會,即在法官主持下組織原被告雙方協(xié)商。也許雙方在訴前不易達成和解,但在訴訟中反而更容易調解。比如對原告來說,法官可以依法告知其訴訟請求中的問題,法律上可能的風險;對被告來說,法官可以從優(yōu)勢證據(jù)、公平責任或者可能的刑事風險等方面來溝通。在充分了解了雙方的初步想法之后,可以由法官直接提出一個綜合雙方意愿的方案,促成雙方接受恰當?shù)恼{解方案。
參考文獻:
[1]羅伯特·D.考特,托馬斯·S.尤倫.法和經(jīng)濟學[M].施少華,姜建強,譯.3版.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2:338.
[2]李晨.法院調解的法律經(jīng)濟學分析:對福建某基層法院的實證調查[C]//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中心.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2011.
[3]羅伯特·D.考特,托馬斯·S.尤倫.法和經(jīng)濟學[M].史晉川,董雪兵,譯.5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416-419.
[4]SHAVELL S.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London:Thomson West Press,2004:89.作者簡介:黃森林(1986—),男,漢族,四川自貢人,法學博士,內江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訴訟法、經(jīng)濟法。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