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周末,我們前往離寺不遠的泉城“百花洲”。
百花洲在大明湖以南一路之隔,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百花洲位于曲水亭街東面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內(nèi),說是“洲”,其實是一個大的泉池,泉池的泉水是由濟南老城內(nèi)的珍珠泉、芙蓉泉等眾多泉水匯入的,故百花洲可稱之為泉水之洲,洲內(nèi)的潺潺泉水一路向北流入了大明湖。百花洲名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先生任齊州知州時,在這一片修筑了百花堤、百花臺等,因而取名百花洲。他所作《百花臺》詩流傳至今,“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他眼中的百花洲,芙蕖映綠,鮮花爛漫。
很多年前,我去大明湖時,也會去百花洲轉(zhuǎn)轉(zhuǎn),那時也是一個大泉池,夏日遠處就可聞見荷花沁人心脾的香氣,池內(nèi)荷花亭亭玉立,岸邊柳樹成蔭,后來在2011 年時,百花洲片區(qū)整治工程開始建設(shè),保留了獨具泉城韻味的建筑風貌,近兩年又對百花洲做了提升改造,最大限度地恢復(fù)了濟南古城泉水人居和諧相生的歷史特色。
濟南,因泉水而聞名天下,因歷史悠久而厚重。因清末作家劉鶚在其傳世名作《老殘游記》中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朝文人劉鳳浩在《五代史記注》中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描述,于是后人多據(jù)此形象描述濟南了。
聽聞今年“五一”改造后的百花洲拆圍開放了,所以周末我也順路體驗一下泉城老城區(qū)的風貌,來到了百花洲。改造后的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qū),延續(xù)著泉城的古風古貌。伴著泉水的叮咚聲,漫步熟悉的青石板路的街區(qū),看小橋流水旁的人家,岸邊垂柳臨風、流水潺潺,街區(qū)旁白墻、灰瓦、斗拱、門墩、影壁墻等,充滿了濟南老城濃郁的古韻氣息,兒時快樂地在泉畔嬉戲玩水的回憶浮現(xiàn)在眼前,那刻在骨子里對泉水的熱愛,已根深蒂固地扎在了我心里。
感覺升級改造后的百花洲街區(qū)景致更加秀美、靈動。百花洲自古以來備受古代文人的青睞,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李攀龍,曾在百花洲畔筑白雪樓隱居,為紀念這段故事,如今街區(qū)里也有一座白雪樓,作為舉辦展覽和演出的公共美學(xué)空間而向人們展現(xiàn),像民營報社舊址、吳家南紙店等老建筑都被精心保留下來,片區(qū)內(nèi)的百年老街后宰門街、岱宗街、萬壽宮街都使用飽含歷史印跡的巨型長條石鋪裝,所有石材都使用老舊石材,很多老石材已經(jīng)非常光滑,不少石材上面可見精工細刻的精美的花紋。
行走在百花洲的街區(qū),你會發(fā)現(xiàn)街、巷道的名字很奇特、好聽,譬如書香胡同、思敏街、流杯池子街等等,從這些街、巷的名稱,市民也能看到歷史痕跡,每一處街、巷都有獨特的人文故事、民間故事。漫步在百花洲,感覺人在畫中游,走著走著,你會看到容貌嬌艷宛如花,穿漢服的美女穿梭在百花洲,讓人有種穿越朝代的感覺。在這里,有曲徑通幽的青石窄巷,有靜水流深的汩汩清泉,有古雅別致的院落亭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泉水滋養(yǎng)的街區(qū),極具老濟南韻味。
百花洲的蝶變,保留了泉城的古風、古貌,體現(xiàn)出了老濟南韻味,傳承了泉城的文化底蘊,泉水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展現(xiàn)。泉水人家博物館集中再現(xiàn)千年濟南府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市井民俗。匠心造物、以物傳情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到傳承。在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qū),你可體驗“老濟南”煙火氣,面塑、雕刻、魯繡、皮影、戲曲、泥塑等文化元素展現(xiàn)在百花洲的街區(qū)內(nèi),住泉水民宿、購非遺文創(chuàng)、游古巷名泉、賞柳色荷香、聽曲藝街頭評書,還有著豐厚泉水文化底蘊的濟南“泉水書房”也正式落戶百花洲畔,書房裝點的元素體現(xiàn)了泉城市花:荷花、二安詩詞、泉水等。
閑暇之余,泉城人喜歡用泉水泡茶,用甘甜的泉水沖一壺香氣四溢的茉莉花茶,在泉池垂柳下小坐品茗,那應(yīng)該是一件很好的雅事,唐朝陸羽曾在他所著的《茶經(jīng)》里說:“沖茶需用活水,泉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又次之。”看來若能用泉城那鮮活、清澈、甘甜的泉水來泡茶,可謂是極致境界了。
泉是泉城的根和魂。老舍先生說:“設(shè)若沒有泉,濟南定會消失一半的。”是呀,對于世世代代的泉城人來說,依泉而居,對泉水情有獨鐘的眷戀和熱愛,是刻在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