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鎮(zhèn)——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最東部,鎮(zhèn)域面積159平方千米,生活著近4萬人。高聳的四明山脈將紹興市新昌縣和寧波市奉化區(qū)、余姚市天然相隔,剡溪支流黃澤江上游部分水系在境內(nèi)呈葉脈狀分布,形成獨立自在的生活空間。
“越中山水奇麗,剡為最;剡中山水奇麗,金庭洞天為最。”這是唐代文學(xué)家裴通對金庭的美譽。355年,是金庭的高光時刻,被后人推崇為“書圣”的王羲之,在書寫不朽神作《蘭亭集序》僅僅過了2年,就辭官偕妻帶子離開紹興歸隱金庭,建書樓,植桑果,采草藥,抱弱孫,過起了恬淡的田園生活?,F(xiàn)在的華堂村就是王羲之后裔集聚生活的最大村莊,總?cè)丝?162人,其中王家人占70%以上。
我從小在金庭華堂村生活近20年,1991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外工作、生活了30多年,因工作關(guān)系經(jīng)常在各地農(nóng)村跑,節(jié)假日又時?;氐郊亦l(xiāng),越來越自豪地發(fā)現(xiàn)老家金庭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金庭人對身邊的事物有許多獨特的理解,對能解決溫飽、提供營養(yǎng)和滿足口福的谷物果蔬,尤其高看一眼,多愛幾分,并將一個個專用名字賦予它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別出心裁的金庭物語,或文雅,或詼諧,或樸素。
說到金庭,很多人馬上會想到桃形李。桃形李是金庭人民培育出來的獨有李子,它利用桃樹嫁接,果形大如桃,味道賽過桃,所以命名為“桃形李”,也稱“羲之李”,當(dāng)?shù)胤N植面積達(dá)2.5萬畝,可謂“桃李滿金庭”,年產(chǎn)值超2.5億元,是名副其實的致富果。神奇的桃形李又特別鐘情于金庭大地,其他地方種植的桃形李就是沒有金庭的果子味。“桃形李”成了金庭一個響亮的代名詞,也是極具辨識度的“嵊州一絕”。
當(dāng)一種種農(nóng)作物不斷地給人落胃果腹,人們難免會有心動的時刻,于是一些很親切的關(guān)于果蔬的稱呼在金庭叫響了。一到初春,金庭的原野上遍地長滿了嬌嫩的薺菜,許多人會拎著竹籃去一株株挑回來,飯桌上就多了碗薺菜小炒或薺菜炒麻糍,來自大地的早春清香會撲鼻而來,“地菜”之名就應(yīng)運而生。把大南瓜蒸熟來吃時,相信你多吃幾塊就不用吃飯了,這不就是“飯瓜”嗎?小時候,我們常常把三四根長豇豆切短放在碗里蒸熟,就是一碗令人喜歡的時鮮菜,都習(xí)慣叫它“菜豆”了。當(dāng)芝麻被引入金庭種植時,人們發(fā)現(xiàn)細(xì)小的芝麻出油又多又香,高興得不得了,覺得該叫它“油麻”才好;用糯米粉和紅糖炒油麻做出的油麻精團,至今仍然是金庭人的待客佳品。
大自然是神奇的,許多果實天生具有特殊的形態(tài),金庭人就很自然地?fù)?jù)此來命名。人們發(fā)現(xiàn)長在豌豆枝蔓上的一節(jié)節(jié)豆粒飽滿的豆莢,宛如一條條綠色的成蠶,就叫它們“蠶豆”。而別處叫蠶豆的一粒粒成熟豆子像極了羅漢菩薩的大耳朵,便叫“羅漢豆”。兩種豆莢相比較,前者更像一條蠶,說明金庭人看豆看蠶更仔細(xì),叫法也更精準(zhǔn)。初夏時節(jié),如果你到了金庭農(nóng)貿(mào)市場,看到這兩種豆莢提出想買蠶豆,攤主給你挑的一定是豌豆。當(dāng)看到人家稱為“菜豆”或“四季豆”的嫩綠豆莢,金庭人就覺得很像一片片合在一起的小瓦片,于是“綠瓦豆”的名字就叫開了。成熟的石榴像腹大口小的古代盎器,而里面又整整齊齊地擠滿了金光閃亮的石榴籽,便叫它“金盎”,你說“石榴”和“金盎”哪個更文雅?柿子熟了,就像掛在樹上的一個個紅燈籠,于是,樸素的“柿紅”叫法就來了。
在金庭,還有許多根據(jù)植物生長狀態(tài)或來源地不同的一些叫法。如茶葉遠(yuǎn)看像蓬草,最初也被當(dāng)作草藥來解百毒,人們就叫它“茶草”。有個村子因種植茶葉多而被稱為“茶草灣村”??吹将J猴桃果子都是沿著長藤而生,又像小梨頭,便以“藤梨”相稱。金庭的小花生長得特別小巧甜美,人們又給它加了個名號叫“小紅毛花生”,還流行著一句“常吃小紅毛,勝過滋補品”的順口溜。因馬鈴薯是從國外引入,果實像芋艿一樣長在地下,便稱它為“洋芋艿”,還有洋蔥、洋生姜等洋系列的名稱。
許多植物天生有魔力,金庭人也富有想象力,賦予它們一些大名,如天羅、六谷、健腳筍等。當(dāng)發(fā)現(xiàn)老熟干透的絲瓜掉落外皮露出里面千絲萬縷巧妙編織成的絲瓜絡(luò)時,相信人們一定想到了成語“天羅地網(wǎng)”,而絲瓜又懸空而長,試著叫“天羅”吧,誰知一叫成名。在金庭種植玉米時,猜想人們喜歡極了,直接以“六谷”相封,期望著“六谷豐登”。每到立夏那天,金庭家家戶戶除了要燒蠶豆糯米飯外,一定還要煮上一大碗新鮮的小野筍,這是過立夏節(jié)氣的重要內(nèi)容,吃了這些“健腳筍”,相信人們個個能夠像筍一樣具有日生夜長的超能量,讓自己腳力健、身體健。
也許是金庭人早早認(rèn)為植物果實和各種禽蛋具有超乎尋常的力量,能實現(xiàn)繁育生長,所以均將它們以“子”相稱。如植物里的谷子、麥子、豆子、瓜子、榧子、杏子等;在禽蛋里,無論是家禽還是野禽一視同仁,如雞蛋叫雞子,鴨蛋叫鴨子,鵝蛋叫鵝子,野鴨蛋叫野鴨子,各種鳥蛋就叫鳥子。金庭仍延續(xù)著用一碗雞子榨面招待上門女婿或貴客的風(fēng)俗。
“吃”,在金庭的語境里都叫“嚼”,如嚼飯、嚼菜、嚼水果、嚼糕點等。在悠長的歲月里,金庭人喜歡細(xì)嚼慢咽,品味食材,閱讀時光,瀟灑生活。一段段光陰,一種種食物,在金庭人的嘴里,嚼出了味道,嚼出了健康,嚼出了智慧,也嚼出了情感和美好。怎能不感恩食物呢?于是,一個個別具一格的金庭物語,在這方神奇的大地上誕生了,自然天成,又口耳相傳,延續(xù)了下來,成為獨特的金庭符號、傳奇的金庭化身、不朽的金庭文化。
作者簡介:呂永江,水利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