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的那個夜晚,外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歲月悄然流逝,我對外婆的思念卻越發(fā)濃烈。我時常默默翻開那些塵封的記憶,讓外婆的溫暖再次浸潤我的心靈。
外婆出生于1919年,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希望的時代。自打我記事兒起,外婆永遠是一襲“偏大襟”的中式素色上衣,配藍色或黑色長褲,夏季則是短袖與長度到踝關節(jié)的夏褲。外婆的穿著風格簡約而優(yōu)雅。春、秋、冬三季的衣服面料多為棉布,鮮有毛呢衣料;夏季的面料多為府綢或人造棉,透氣舒適。這種樸素的穿著,透著她的內(nèi)斂和謙遜。外婆的“偏大襟”衣服,因在成衣店中難以尋覓,多是請朋友定制。
“偏大襟”上衣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常見款式,衣襟寬松。然而,外婆的“偏大襟”卻經(jīng)過改良,裁剪出了腰身,這一獨特的設計使其更具靈動的線條美,同時不失穩(wěn)重端莊。這種獨特的改良款上衣,彰顯了外婆的個性,讓人感受到她的獨特魅力。
外婆出門前總會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
春、秋、冬三季,外婆會在上衣外罩上一件她親手編織的黑色開衫毛線衣,或薄或厚,與季節(jié)相得益彰。
雖然歲月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逆轉(zhuǎn)的痕跡,可她那清爽的面容和得體的穿著風格始終如一,成為她個性的鮮明標志,也深深影響了我對美的理解。
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學畢業(yè),但她用自己的方式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和陪伴。
外婆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老三。在那個時代,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外婆的弟弟、妹妹有幸進入洋學堂。他們之后分別在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深造。外婆的哥哥、姐姐則讀了幾年私塾,而外婆自己也只讀到了小學畢業(yè)。然而,這并不影響外婆成為一個滿腹故事的人。
每當外婆不用倒班時,晚間飯后的家庭“故事會”便成了我最期盼的時刻。舅舅、小姨和我,總是圍坐在外婆身邊,沉浸在她編織的故事世界里。
外婆的故事包羅萬象:有為人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有集智慧與忠誠于一身的諸葛亮,有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有含笑悲情的《紅樓夢》,有四分五裂最終走向衰落的封建家庭代表作《家》《春》《秋》……她講的故事里既有歷史傳奇,也有文學經(jīng)典。
外婆的故事總是那么生動有趣,她用簡單而樸實的語言,將故事中人物和情節(jié)描繪得栩栩如生。我沉浸其中,感受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記得有一次,外婆講赤壁之戰(zhàn),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戰(zhàn)。我和舅舅、小姨隨著故事的起伏而緊張、興奮,仿佛自己也成了戰(zhàn)場上的一員。
那些夜晚,我在外婆的故事中成長,收獲了知識與智慧。
人與人之間的友情,是歲月長河中綻放的最美光芒。
外婆有個要好的閨密,姓梅,我稱她梅外婆。梅外婆是一個身世坎坷的女子。她年輕時嫁入殷實人家,不料丈夫早逝。她沒有再嫁,孤身一人生活。盡管外婆忙碌于家庭與生計,卻時刻記掛著梅外婆。
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夜晚,梅外婆登門拜訪,淚流滿面地掏出巴掌大的布包托付外婆代為保管。外婆毫不猶豫,默默堅守著托付。
歲月流轉(zhuǎn),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梅外婆終于迎來了落實政策的時刻,外婆也將布包歸還。梅外婆以為這個布包早已蕩然無存,當她用顫抖的雙手緩緩打開布包,那些曾經(jīng)賴以生存的“家當”重見天日并完整無損,梅外婆感動得淚流滿面。梅外婆要將一半的“家當”送給外婆,外婆不肯接受,梅外婆執(zhí)意要表達感激之情,外婆只好留下一件領花作紀念。那件領花,或許只是一個象征,但它詮釋了真摯的友誼。
如今,外婆雖然已離去十幾年,但她的微笑與善良、堅強與樂觀、寬容與博愛,成為我心中最珍貴的寶藏,永遠熠熠生輝。
我將永遠懷念她,那個美麗、善良、智慧、堅強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