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節(jié)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作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近日,自然資源部召開黨組會議,強調要堅決守好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要嚴肅開展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落實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各地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壓緊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要嚴格落實“以補定占”,確保占補平衡制度改革落地見效。要采取“長牙齒”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肅查處違法違規(guī)占用耕地行為,向社會釋放耕地嚴保嚴管的強烈信號。
6月的田野,生機勃發(fā)。在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zhèn)河背村,可以看到這里的早稻已是綠油油的一片,農戶忙碌的身影穿插其中。在當地,這個村有著水稻高產“冠軍村”的美譽。不過,在兩年前,這片肥沃土地中的600多畝耕地還是讓人望而卻步的“草皮地”。據當地村民介紹,因耕地分散等原因,河背村的部分土地被流轉至企業(yè)手中,種了十幾年草皮。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但也損耗了耕地的地力。因為收割草皮要把根部土壤一并鏟走,每卷走一層草,就帶走一層耕作層,由此,寶貴的耕作層被破壞,土壤肥力自然隨之下降。這一年,湖南省啟動了耕地恢復工作,開展耕地上種植草皮清理整治專項行動,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守住耕地紅線。2023年2月,河背村農戶與企業(yè)最終達成自愿退草還田共識,清理騰退草皮600多畝。這也意味著這場恢復耕地的大行動在爭取群眾理解、支持與共同參與上,做足了功夫。一個村莊的退草還耕,折射出近年來我國在耕地保護方面的突出成就。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先后實施農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工程等,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為保障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今年1月舉行的2024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透露,2023年全國耕地總量連續(xù)3年凈增加。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wěn)定保障了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耕地質量總體進入持續(xù)改善、穩(wěn)中有升的階段。這種高度重視仍在繼續(xù)。2024年4月,國務院印發(fā)《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基礎上,糧食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糧食單產水平每畝達420公斤左右。
法治在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修改土地管理法、種子法,制定黑土地保護法,并制定農田水利條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等。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專設耕地保護一章,規(guī)定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耕地質量調查和評價監(jiān)測,提升耕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