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辰,1988年出生于河南鄭州,文學博士。曾于南京師范大學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副院長。
父子題材在中外文學中都不罕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父子之間的關系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母題”,隱喻著人類社會的秘密。這個題材經(jīng)久不衰,從古代神話到近世文學,父子題材在不同時代都有著不同的呈現(xiàn)。
儲著超的這篇《父子》在父子題材中獨樹一幟,他不是只寫一對父子,而是以李聞喜為中心,寫了前后四代人、三對父子之間的復雜關系,再加上小李與李玉堂、老李與自己的父親,小說中竟出現(xiàn)了五對父子。儲著超的野心從此可見一斑:這樣的人物設置本應出現(xiàn)在長篇小說里,作者卻將其濃縮成了萬把字的一個短篇,這的確需要很強的謀篇布局能力。
《父子》開頭一句“李玉堂病?!?,便讓讀者感受到了濃重的滄桑感,而這確實是一部充滿舊日色調(diào)的小說,儲著超并沒有著重寫那些被很多人寫過的年輕兒子與年邁父親的故事,而是寫一位已經(jīng)到了退休年齡的“子”在突然間知道自己失蹤已久的“父”即將離世的消息之后引發(fā)的種種事件。當人到暮年,多年來習慣沒有父親在場的生活,卻突然得知自己竟然尚有一父親在世,雖是在世,卻已經(jīng)病危,很難去揣測此時李聞喜的心情,是相見或不相見,相見又要說些什么,這都是看似細碎卻又無比重要的問題。
能看出,李聞喜是愿意直面父親的,那些早年的記憶以及缺失父親的事實讓他一直在追問父親的下落,問不出來便加以虛構,虛構的成果竟也被油印發(fā)表,對父親死因的虛構成為李聞喜自洽過程中的一環(huán),雖然在生活中,李聞喜還是靠撿垃圾為生,并不需要去太多思考這些問題。所以,當?shù)弥赣H下落時,即便是明知去了也是徒勞,李聞喜仍是義無反顧,就像一條溯流回到出生地的魚,也許最終的相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這一過程卻是必要的,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
除了給自己亡故的父親做壽的老李之外,恐怕在小說里沒有誰能理解李聞喜對李玉堂的感情了,李聞喜的兒子李福根顯然對父子關系有著不同的認知,他將自己的孩子李小毛留給了父親,而自己則奔向了無盡的生活。但是,小說中卻安排了李聞喜住院、李福根帶著李小毛趕到醫(yī)院的情節(jié),分明能夠感到作者對父子之間關系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總會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在一代一代之間傳承。小說結尾處李玉堂那部失而復得的二十萬字的小說最終被交到了李福根的手里,這也許也意味著一種傳承。
在《父子》這部小說中,儲著超先是設置了一系列懸念,后來又一個接著一個為讀者解開,例如李聞喜“二十歲時犯了大忌”、尋找剃頭的小李、李玉堂從人們口中的“大作家”離家出走,選擇了剃頭為生等,一切的答案最終卻指向了同一個東西,那便是父愛。
當下的世界,親情正在被現(xiàn)代性所不斷消解,而儲著超卻執(zhí)著地追尋著建構父子關系的種種可能性,小說滄桑和壓抑的色調(diào)下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