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和玉米在城鄉(xiāng)居民膳食結構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主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飼料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然而,當前我國大豆自給率較低,約85%的大豆依賴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糧食安全風險。因此,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大豆和玉米的單產水平,而且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玲瓏鎮(zhèn)位于招遠市東北方,是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的一座小城鎮(zhèn),目前已有1330公頃的規(guī)模,在國家實施“三農”政策的推動下,響應農業(yè)農村部2022年在16個省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號召,玲瓏鎮(zhèn)政府率先進行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實驗示范,引導了一批農民進行了大面積的示范。2023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驗,在產生了顯著的效益,達到了糧豆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優(yōu)勢
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是將兩種農作物交錯種植在同一塊土地上,從而有效提高對土地的利用效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減少了農田閑置的時間,并在同一塊種植地實現(xiàn)了多種農作物的生產,提高了農田的生產力。與傳統(tǒng)種植模式相比,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可高效利用種植區(qū)域的邊界與行界的空間,避免了土地的浪費。此外,大豆和玉米兩種農作物之間存在互補關系,這種種植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質量,提高土壤肥沃度,從而實現(xiàn)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改善了土壤環(huán)境
大豆具有優(yōu)良的固氮能力,它可將大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吸收的氮化合物,從而提升土壤的肥沃度。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大豆不僅可為玉米提供一部分的氮源,還可減少玉米對氮肥的依賴程度,并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從而提高農業(yè)種植的環(huán)保性。此外,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種植條件,如提升土壤的通氣性與松散程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以分泌多種物質,從而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提高,進而維持種植區(qū)域的生態(tài)平衡。通過采用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模式,還可以減少特定病蟲與病菌在土壤上的積累,從而降低農作物感病概率。
3、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確保了農產品的穩(wěn)定供應
采取多種農作物種植模式,可降低農產品供應風險。與傳統(tǒng)種植單一作物模式相比,天氣變化、病害蟲威脅等都會導致該農作物在市場上出現(xiàn)短缺的情況。而通過多種不同農作物一起種植,可以有效降低這類風險。多樣性農作物種植可保障農產品在市場中供應的穩(wěn)定性。為人們提供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因此,農作物種植戶應當積極并采取多樣化種植模式,從而確保農業(yè)產品的穩(wěn)定性。
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品種選擇
玉米選用株型緊湊,適官密植和機械化收獲的高產品種,如鄭單958、登海605、浚單20等;大豆選用耐蔭抗倒高產品種,齊黃34、菏豆33、圣豆5號等。
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播種模式的選擇
1、4行大豆2行玉米模式
在山東招遠市一般采用“4+2”的組合方式。具體而言大豆約每公頃播種150000~180000棵,玉米約67500~75000棵。其中4排用于種植大豆,2排用于種植玉米。大豆的播種行距為30厘米,株距8~10厘米,而玉米與大豆之間的行距保持為60厘米。此外,玉米的播種行距為40厘米,株距10~12厘米,一次播種完成。
2、6行大豆4行玉米模式
6行大豆4行玉米模式是:大豆采用等6行栽培,行距40厘米,株距12厘米。大豆與玉米間隔60厘米;玉米采用4行播種,行距60厘米,株距12厘米。適用于濕度不足且無法灌溉的地塊。先播玉米,待雨或澆水后再播大豆。
四、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播種機選擇及注意事項
優(yōu)先選用農機化司補貼目錄的大豆玉米一體機播種。山東地區(qū)在小麥收獲后及時搶墑造墑播種,有滴灌、噴灌條件的可以適當早播,播種時最好對大豆進行包衣。
五、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精準的水肥管理措施
針對大豆和玉米的營養(yǎng)需求,需實施精準的肥料管理措施。在實施種、肥同播時,應確?;实暮侠矸峙?,種子與化肥應同步施入土壤。
1、大豆各生長期的肥水管理
大豆的氮素來源中,30%~50%由根瘤菌提供,其余依賴土壤。根瘤形成與高質量糞肥和有機肥施用有關。為優(yōu)化生長環(huán)境,每公頃應施用有機肥50~60噸,大豆專用肥300~370千克,磷肥370千克,氯化鉀110~120千克,硫酸鋅15~30千克。開花和結莢期營養(yǎng)需求最旺盛,建議追施尿素65~70千克。長勢弱則增施肥料,長勢好則減少或不施肥。灌漿期建議每公頃葉面噴灑1.5 千克的鉬酸銨,共2次,間隔7~10天。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與鼓粒初期,結合病蟲防控和化學調控噴施葉面肥,畝用90%的磷酸二氫鉀50克+氨基酸多元素水溶肥50毫升?;ㄆ冢ㄆ咴履┑桨嗽鲁酰┬璐罅克?,干旱可能導致落花落莢,影響產量。因此,花期和結莢期干旱應及時澆水。抽穗前期(大約八月二十日)干旱也應適時灌溉,以改善產量與質量。
2、玉米各生長期的肥水管理
為了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和高產,需要實施科學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措施。種植玉米時,要施用適量的氮、磷、鉀肥料,具體施肥量因多種因素而異。建議采用測土培肥方法,制定科學施肥方案,在招遠市可以普施高氮緩控釋肥50千克至65千克(折合純氮 每畝1418千克,如N-P205-K20=28-8-6)一次性作種肥在大豆行和玉米行兩側深施。同時,注意灌溉和排水,特別是在大喇叭口期適時澆水并追施氮肥。在玉米灌漿期,每畝可噴灑90%磷酸二氫鉀溶液50克,促進光合作用和養(yǎng)分吸收。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方案。
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田間管理
1、玉米各生長期的田間管理
(1)玉米播種后苗期的管理
播種玉米后,需定期檢查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缺苗或斷壟要立即補種或移植。苗源可選行間稠密或備用苗,移植時盡量保留土壤,避免傷害根系,最佳時機是雨天。移植后要確保成活,并適時追施有效肥料,保證玉米苗完整性、均勻性、健壯性和根系發(fā)育良好。
玉米生長至3至4葉期時,進行間苗操作,長至5至6葉期時確定最終苗木。拔除小苗、弱苗、圓稈苗及生長缺陷的玉米苗,選擇葉片數(shù)相等、鞘平平、高低粗細一致的健壯苗,確保玉米田苗密度和均勻性。間苗和定苗應在陽光充足的午后進行,及時清除不需要的玉米苗,降低營養(yǎng)消耗,確保主干正常生長。
(2)玉米穗期田間管理
玉米的穗期,即從拔節(jié)至抽穗階段,是其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共同進行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玉米的生長勢頭最為強勁,對肥料和水分的需求也最為迫切。為確保玉米的健康生長,建議在基肥的基礎上,于大喇叭口期追加尿素,并同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為農業(yè)生產帶來更好的效益。
(3)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自抽雄至籽粒成熟階段,是決定玉米粒數(shù)量與粒重的關鍵時期。為確保玉米的健康生長與優(yōu)質產量,需特別關注養(yǎng)根護葉工作。通過實施有效措施,如每畝可噴灑90%磷酸二氫鉀溶液50克,旨在延長葉片的功能期,有效預防葉片過早衰老,進而提升玉米的結實率和粒重,為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2、大豆各生長期的田間管理
對于缺苗斷壟30厘米以上的要進行復壯或苗床育苗。在一葉未完全張開之前,對病苗、小苗、瘤苗及雜苗進行疏除,通常在4~5葉時進行定苗,每個穴留苗2個,株距12厘米。在花期之前在20厘米的深度上翻耕1次。為了使大豆顆粒飽滿,在開花的末期,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0.2%的硼酸和0.5%的尿素進行葉面噴灑,對生育期的大豆具有促莢、增粒、提高產量的效果。
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降高控旺
玉米在7~10片全展葉,按推存劑量使用矮豐、玉黃金(胺鮮脂和乙烯利合劑)控制株高,注意控制勻速噴藥。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每畝用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0~50克,兌水30~50千克噴施莖葉控制旺長。
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病蟲害綜合防治
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生物防治
(1)釋放天敵殺滅病害蟲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可選擇釋放天敵殺滅病害蟲。該方法對種植區(qū)域的土壤環(huán)境不會造成不利影響,是一種較為環(huán)保的防治措施。在玉米喇叭口期與抽雄吐絲期,可各釋放一次玉米螟赤眼蜂對玉米螟進行捕殺。赤眼峰是玉米螟的天敵,為提高病害蟲防治效果,可在玉米螟成蟲產卵初期到初盛期,大量釋放赤眼蜂從而殺滅玉米螟。為提高生物防治的作業(yè)效率,可采用植保無人機搭載峰球釋放器進行投放,投放過程中應當確保每公頃均勻分布10個左右的峰球,從而保障防治效果。在玉米生長至喇叭口期時,應確保每公頃土地放峰量為5000頭。在抽雄吐絲期,應確保放峰量為1萬頭。玉米螟赤眼峰具有一定的寄生能力,可用于對大豆食心蟲的防治工作。在進行防治過程中,應當選擇天氣穩(wěn)定的晴天或陰天,避免在大風大雨時期進行作業(yè),并選擇大面積釋放方式,以提高作業(yè)效率。
(2)生物農藥選擇與噴灑時機
采用農藥防治措施一般應當在玉米螟處于低齡幼蟲時進行防治,選用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對玉米植株進行噴灑。在噴灑時,應將蘇云菌桿菌可濕性粉劑兌水后均勻噴灑,噴灑重點應當放在植株新生葉的背面。一般選在傍晚或陰天進行施藥,避免在大風天氣或陰雨天氣進行作業(yè)。在玉米處于大喇叭口期時,應將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與適量細沙混合,并撒到作物的新葉中,從而防止二代玉米螟。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理化誘控
(1)殺蟲燈的配置與開燈時機
物理防治措施可以在種植區(qū)域安裝殺蟲燈,對一些趨光性害蟲具有明顯效果。大約每2公頃安裝一盞殺蟲燈,開燈時間一般在夏季時期。
(2)性誘捕器的懸掛配置方法
對于棉鈴蟲、玉米螟、大豆食心蟲以及豆莢螟等病害蟲,可在這類害蟲羽化初期階段進行防治,使用性誘捕器并安置特定的誘芯。根據(jù)相關文獻顯示,每公頃農田區(qū)域至少安裝一套誘捕器,為提升誘捕效率,工作人員應當將誘捕器底部與農作物頂端的間距控制在20厘米以上。對于草地貪夜蛾的監(jiān)測,種植人員應當在每2公頃安裝一套草地貪夜蛾性誘捕器。
3、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病蟲害預防
(1)大豆玉米的曬種處理
在對種子進行曬種處理時,須將種子置于強光下暴曬2天至3天,此舉可以提高種子的活性,促進后續(xù)發(fā)芽。同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殺滅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細菌,降低植株感病概率。曬種的時間應當選擇在上午10點或下午4點進行。工作人員應將種子平鋪,并定時翻動,從而確保種子曬得光照資源均勻。
(2)浸種催芽的具體操作方法
在對種子進行催芽時,可有兩種方法進行處理。第1種是采用冷水浸種法,該方法是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2小時,隨后曬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并進行播種。第2種是采用溫水浸泡法,該方法是將種子放置在45℃左右的溫水中浸泡6小時,隨后曬干表面水分進行播種。溫水浸種既可以幫助催芽,同時也有利于殺滅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細菌,降低植株感病的概率。
4、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藥劑處理
目前較為常見用于病蟲防治的藥劑主要有粉銹寧與辛硫磷乳油。防治病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將粉繡寧與種子均勻混合進行拌種,拌種后放入密封袋中進行悶種處理,時間大約為半天。二是采用種子包衣處理,將藥劑制成包衣劑,與種子按特定比例進行混合,使種子表面形成藥劑膜,從而達到病害蟲防治的效果。
5、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化學除草
為確保農作物植株獲取充分的營養(yǎng)物質,種植人員應當處理好除草作業(yè),避免過多雜草搶奪營養(yǎng)成分。采取化學除草方式,主要是在播種后,對土壤進行封閉處理。選擇合適的除草劑,播種后2天,每公頃用960克精異丙甲草胺乳油80毫升,兌水均勻噴霧。并根據(jù)土地實際墑情適當加大用水量。當土壤封閉效果不佳時,可在大豆長出兩片復葉時,每公頃用15%精喹·氟磺胺微乳劑100~120毫升。玉米處于3葉期時,每公頃可用27%煙·硝·莠可分散油懸浮劑150~200毫升,兌水噴霧。
6、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病蟲防治
利用智能LED 集成波段殺蟲燈和性誘劑誘殺害蟲,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監(jiān)測情況可在玉米3至4葉期,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大豆結莢-鼓粒期進行統(tǒng)防,如在大豆花期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5%虱螨脲+12%甲維蟲螨腈+10%乙唑醇+5%烯效唑防治斜紋夜蛾,高隆象,銹病等病蟲害;大豆銹病根據(jù)氣候條件用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或300克/升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預防。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治要抓住幼蟲低齡期實施統(tǒng)防統(tǒng)治和聯(lián)防聯(lián)控,對分散發(fā)生區(qū)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當玉米進入開花階段,此時即為乳熟期,主要是對蚜蟲和葉斑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防治措施是,每畝玉米和大豆使用80~100毫升的氯氟氰菊酯水乳劑,濃度為2.5%,結合使用8克丙環(huán)唑,濃度為25%,將45千克的水兌入其中,向農作物噴霧,大約7~10天噴1次藥,連續(xù)2次即可見效。注意農藥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
九、大豆玉米成熟后的機械收獲
根據(jù)當?shù)厥斋@機類型選擇先收大豆或先收玉米。先收作物的整機寬度應至少小于后收作物帶間距離20厘米以上,防止收獲作業(yè)時夾帶后收作物造成損失。先收大豆:可選用大豆聯(lián)合收獲機(4行大豆模式下的整機寬度不大于2.1米)收大豆,再用當?shù)赜衩资斋@機收獲玉米。先收玉米:可選用整機寬度不大于 1.6米的窄型兩行自走式玉米聯(lián)合收獲機收玉米,再用當?shù)卮蠖故斋@機收大豆。
綜上所述,大豆和玉米在國家糧食生產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和探討,不僅順應了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更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迫切需求,進而提升大豆和玉米的種植效益。因此,廣大農民朋友應積極掌握大豆和玉米混合種植的核心技術,各級農業(yè)部門及相關機構也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相關知識,共同構建綠色生態(tài)的大豆玉米混合種植模式,為綠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