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何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解題能力的有效載體,“一題多解”是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關注試題中條件和知識關聯(lián)性,探尋條件和知識間銜接點,并分析整合形成恰當、合理的解法,培養(yǎng)“一題多解”的能力,達到“做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效果,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推理能力和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三角形;內(nèi)心;解法探究;一題多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23-0052-03
收稿日期:2023-05-15
作者簡介:鄭志奎(1980.5—),男,浙江省開化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研究.
筆者研究歷年各地提前招生試題時發(fā)現(xiàn),與三角形“五心”有關的試題出現(xiàn)頻率較大,特別是與三角形的內(nèi)心有關幾何問題出現(xiàn)的頻次較高.
從知識本身的重要性方面來看,三角形的“五心”涉及初中平面幾何中三類重要線段,即中線、高線、角平分線,這也是平面幾何研究的重要元素.從初高中銜接角度來看,三角形的內(nèi)心是三角形三條內(nèi)角平分線的交點,即三角形內(nèi)切圓的圓心.與圓有關的性質(zhì)是高中幾何知識的重點內(nèi)容,掌握圓的有關性質(zhì),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用解析法研究圓的其他性質(zhì),有助于拓寬學生解決與圓有關的幾何問題的視野.從知識本身的關聯(lián)性來看,三角形的內(nèi)心涉及的相關核心知識較多,與其他知識的關聯(lián)性較大.如角平分線會涉及角的計算、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及面積法等知識.筆者以本市重點中學一道提前招生試題為例,對其解法進行深入探究,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試題呈現(xiàn)
試題 如圖1,在△ABC中,AB=7,BC=8,CA=9,過△ABC的內(nèi)切圓圓心O作DE∥BC,分別與AB,AC相交于點D,E,求DE的長.
2 解法探究
2.1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求解
思路分析 根據(jù)圖形特征,本題可考慮利用“平行+角平分線=等腰三角形”模型求解.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將△CDE的周長轉(zhuǎn)化為CA+CB的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周長比等于相似比”可求出△CDE與△ABC的周長比,從而求出DE的長.
解法1 如圖2,連接OA,OB.因為O是△ABC的內(nèi)心,所以∠DAO=∠BAO,∠EBO=∠ABO.又因為DE∥AB,所以∠BAO=∠DOA,∠ABO=∠EOB,△CDE∽△CAB,所以∠DAO=∠DOA,∠EBO=∠EOB,所以DA=DO,EB=EO,所以CD+CE+DECA+AB+BC=DEBA,所以CD+CE+DO+OECA+AB+BC=DEBA,所以CD+CE+DA+BECA+AB+BC=DEBA,即CA+CBCA+AB+BC=DEBA,所以9+89+8+7=DE7,所以DE=11924.
2.2 利用角平線定理求解
思路分析 內(nèi)心是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的交點,利用角平分線定理可求得所需線段長度,從而求出相似比CO:CG,最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求得DE.
解法2 如圖3,連接OB,OC.CO的延長線交AB于點G.因為O是△ABC的內(nèi)心,所以CG平分∠ACB,根據(jù)角平分線定理得CACB=AGBG=98,所以BG=5617.同理可得,OB平分∠ABC,所以BCBG=COOG=177,所以COCG=2417.因為DE∥AB,所以△CDE∽△CAB,所以DEAB=CDCA=COCG=2417,所以DE=11924.
2.3 利用等面積法求解
思路分析 根據(jù)三角形面積公式得S△ABC=
12(AB+BC+AC)·r=12AB×h,先求出△ABC的高h和內(nèi)切圓半徑r的關系,最后利用“對應高之比等于相似比”列方程求解.
解法3 如圖4,連接AO,OB,OC.AC切⊙O于點P,Q兩點連接OP.過點C作CH⊥AB,垂足為H.因為S△ABC=12(AB+BC+AC)·r=12AB×h,所以rh=ABAB+AC+BC=724.因為DE∥AB,所以△CDE∽△CAB,所以DEBC=h-rh=1724,所以DE=11924.
2.4 利用海倫公式求解
思路分析 先利用海倫公式很容易求出△ABC的高CH=h,再三角形面積公式求出內(nèi)切圓半徑OF=r,最后用對應高之比等于相似比列方程求解.
解法4 如圖5,過點C作CH⊥AB,垂足為H.AB切⊙O于點F,連接OF.因為p=a+b+c2=12,S△ABC=p(p-a)(p-b)(p-c)=12×3×4×5=125,所以S△ABC=12(AB+BC+AC)·r=12AB×h=125,所以r=5,h=2475.因為DE∥AB,所以△CDE∽△CAB,所以DEBC=h-rh=1724,所以DE=11924.
2.5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思路分析 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可以根據(jù)勾股定理求出邊上的高CH及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邊AH和BH,根據(jù)面積法S△ABC=12(AB+BC+AC)·r=12AB×h求出內(nèi)切圓半徑r,利用△ODP與△CAH相似可求出OD和OE.
解法5 如圖6,過C作CH⊥AB,垂足為H.AC,BC分別與⊙O相切于點P,Q,連結OP,OQ.設AH=x,則BH=7-x,根據(jù)勾股定理得92-x2=82-(7-x)2,解得x=337.根據(jù)勾股定理求得CH=h=2475,所以S△ABC=12(AB+BC+AC)·r=12AB×h=125,所以OP=OQ=r=5.因為DE∥AB,所以∠PDO=∠A,∠OPD=∠CHA,所以△ODP∽△CAH,所以OPCH=ODAC,即2475·OD=95,所以OD=6324.同理可得OE=5624,所以DE=OD+OE=11924.
2.6 利用切線長定理求解
思路分析 先根據(jù)切線長定理得CP+AB=AP+BC=BF+AC,且都等于周長一半.根據(jù)這一結論可求出切線長CP,AF,BQ等,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到OD和OE之間關系,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得到OD和OE的另一個關系,從而聯(lián)立方程組可求出OD和OE的長.
解法6 如圖7,連接AO,OB.AC,BC分別與⊙O相切于點P,Q兩點,連接OP,OQ.因為O是△ABC的內(nèi)心,所以∠1=∠2,∠3=∠4.又因為DE∥AB,所以∠2=∠DOA,∠3=∠EOB ,△CDE∽△CAB,所以∠DAO=∠1, ∠4=∠EOB,所以DA=DO,EB=EO.因為△ABC為⊙O的外接圓,所以CP=CQ,AP=AF,BF=BQ,所以CP+AB=AP+BC=BF+AC=12(AB+AC+BC)=12,所以CP=CQ=5,AP=AF=4,BF=BQ=3.設DA=x,BE=y,則DP=4-x,EQ=3-y.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x2-(4-x)2=y2-(3-y)2,即8x-6y=7.因為△CDE∽△CAB,所以CDCA=CECB,即9-x9=8-y8,解得y=5624,x=6324,所以DE=x+y=11924.
2.7 構造全等三角形求解
思路分析 利用角平分線性質(zhì)可得∠DAO=∠BAO,在∠CAB的邊AB上截取線段AM,使AM=AD,從而可得到△ADO≌△AMO,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及合比定理,可整體求出DE的長.
解法7 如圖8,在AB上截取AM=AD,BN=BE.連接OA,OB,OM,ON.因為O為內(nèi)心,所以∠DAO=∠BAO,OA=OA,所以△ADO≌△AMO,所以OM=OD.又因為DE∥AB,所以∠BAO=∠DOA,所以∠DAO=∠DOA,所以DA=DO=AM=OM.同理BE=OE=BN=ON.設OD=x,OE=y,則MN=7-(x+y),易證△OMN∽△CAB,所以OMCA=ONCB=MNAB,即x9=y8=7-(x+y)7.從而可得x9=y8=7-(x+y)7=x+y8+9=x+y17,解得x+y=11924.
3 解題反思
根據(jù)波利亞解題理論,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首先要理清題目中的顯性條件,挖掘出隱含條件,把題目中存在的條件用自己的方式在圖中標注出來,這是解題的最基礎的一步.然后從不同條件出發(fā),將相關條件組合、關聯(lián),形成解決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一是要善于總結和反思,多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用”“一題多變”開拓思路,拓寬視野;二是要注重“多解歸一”的反思,總結出多種方法的共性,挖掘其數(shù)學本質(zhì);三是要甄別“一題多解”中多種解題方法的優(yōu)缺點,總結出解決此類問題策略的通性通法,達到“做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效果,防止陷入“題海戰(zhàn)術”誤區(qū).從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提高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4 結束語
通過解題過程的反思和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初中數(shù)學學習中,不僅要扎實掌握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視重要定理與推論、關注數(shù)學基本模型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還要多嘗試“一題多解”,通過多總結、多反思形成通解通法.除此之外,也要高度關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銜接和內(nèi)在關聯(lián),形成知識鏈、知識網(wǎng),培養(yǎng)整體思維觀,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方法論[1].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