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時每刻都在做著微小的決策,包括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說等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過多的決策會帶來精神疲憊,并讓人的思考決策能力大幅下降。
美國的一項研究估計,一個人每天要做出35000次決策。每天一睜眼就有無數(shù)選擇涌來:要不要再瞇5分鐘,早餐吃面包還是灌餅,上班穿工裝褲還是短裙……就算是休息時間,腦內(nèi)劇場依然演個不停:網(wǎng)購,要篩選品牌,分析評價,貨比三家,挑好了還得看看其他平臺是不是更優(yōu)惠。再趕上購物節(jié)領券湊滿減,又是一番心力交瘁,花錢受累。
大腦處理任何一項任務,都是需要占用認知資源、消耗能量的。這一個個微小決策,看起來不起眼,但架不住數(shù)量龐大,各種思前想后就相當于大腦后臺開了無數(shù)程序,怎么可能不累。
而這種疲憊會影響其他更重要的決策,讓你在關鍵時刻沖動行事,或者拖延決策,甚至啥也不做。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早上出席法庭的犯罪嫌疑人,有70%的概率能獲得假釋,而到了下午,比例就掉到不足10%。因為法官重復做了一天的決策,精神疲憊懶得動腦子了,所以更傾向于做出維持現(xiàn)狀的裁決。超市收銀臺上總擺著含糖零食,購物節(jié)規(guī)則設計得特別復雜,也是利用了這種心理——人在做出大量購物決策后,更容易沖動消費。
一些實驗還證實,經(jīng)歷決策疲勞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回避行為(拖延)和被動行為(不決策)。
另外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比不執(zhí)行選擇任務的小組,被安排做大量選擇的參與者,表現(xiàn)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對應到我們的具體生活,比如,總是為早餐午餐吃什么而發(fā)愁,有時候干脆就不吃了,等到餓得不行,自控力大滑坡,就直接投奔垃圾食品。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核心是簡化決策,放棄那些低優(yōu)先級的微小決策,盡量讓它們不過腦子。可以試試下面幾招:
1.設計一套規(guī)則直接套用。喬布斯、扎克伯格選擇每天穿一模一樣的衣服,其實就是通過構建規(guī)則減少不必要的決策。不想在穿著上花費太多精力,只需要前一天搭配好,或者在周末準備好百搭的幾件單品;需要頻繁復購的生活必需品,可以用到剩20%,不管有沒有活動直接買;中午吃什么,可以篩選出幾家喜歡的餐廳依次輪換。
2.給決策設置時間限制。如果你特別容易在購物這種小事上糾結,就給自己定個時間。比如要買一件羽絨服、給朋友選禮物,必須在15分鐘內(nèi)敲定。這樣當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時,就不太會因為其他事情而分心。
3.嘗試將決策權委托給他人。事必躬親,諸葛亮也得累死。試著讓朋友、家人、愛人幫你決策吧,既能給自己減負,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信任。
就像肌肉用多了會疲憊,我們的心智和精力同樣有限,也需要合理、愛惜著使用??v使人生沒有完美,我們也不能像AI一樣精確無誤地保存和分配精力。但了解身心規(guī)律,知道是什么在消耗我們,在此基礎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狀態(tài), 總要好過在茫然無措中被吞噬。
(摘自微信公眾號“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