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暑假,就是要避開“大暑”時日而設立的假期。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暑”這個字上有“日”,下有“日”,火氣在下,驕陽在上,人如在蒸籠之中,因此“暑假”顯得相當重要。同學們對于暑假的感情一定很復雜,到底是愛多一些,還是煩多一些呢?暑假里是享受避暑的閑適還是為了自由而忍受烈日?一起來看看古代詩人們的“暑期生活”是如何過的吧!
毒熱難耐
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光看題中這“毒熱”,就不難猜出到底有多熱!全詩很長,挑幾句來感受一下當時的“熱”:
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無行舟。
……
開襟仰內弟,執(zhí)熱露白頭。
束帶負芒刺,接居成阻修。
……
這是五十四歲的杜甫于蜀地度夏的描寫,當時他身體不適,寄信告知崔評事:這天熱得我實在是無法忍受,內心只盼著那涼爽的秋日早點到來,可秋天是如此遙不可及。就連平常林間歡快的鳥兒們都耷拉著翅膀,沒有力氣飛翔,看那浩瀚的水面,一艘船都不曾出現。我根本顧不上儀表,干脆敞開了衣裳躺倒,那喧騰的熱浪讓我帽子都戴不了,直接散露白發(fā),這樣好受點。此刻,如果還衣冠整齊、正襟危坐,那簡直就如同芒刺在背。雖然我很想接你過來相聚,可這酷暑讓我不得不放棄:
這熱可真夠毒的,真是躺著都在遭罪。
靜心避暑
面對酷熱的暑天,曾幾自有出家人特有的方式:靜心修煉。他在《大暑》這首詩中這樣描述: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他和杜甫一樣盼著這赤日炎炎的天氣早點過去,于是他直接質問“幾時過”??赡呐率窍氲媒z絲清風,也是無處可尋。熱到極致的時候,什么都不想看,什么都不想干,百無聊賴,唯有閱讀打發(fā)時間,讀著讀著就安然入睡了……任由那浸泡在水中的瓜果沉的沉、浮的浮,等著醒來品嘗。天氣太熱了,這深山里的寺院沒有香客,周圍的森林草木幽深,四周寂靜無聲。即便暑氣蒸騰如此,也要更加珍惜寶貴的光陰??!
向往秋日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為了勸慰忍受寒冬的人們看到希望。元稹專門為二十四節(jié)氣寫過組詩,主題名就叫《詠廿四氣詩》。他在《大暑六月中》的第一句就這樣寫道:“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币馑际钦f大暑節(jié)氣來了,秋天也就近了。他的目的也在于給人一種時間和心理的暗示:此階段雖然熱,但是離秋天不遠了。扳著指頭數,也就一段時間就過去了。接下來他就會告訴你,想在苦熱里尋找清涼,那只有月夜。
他把月亮比作“桂輪”,依然是為了將人的意念引向秋天——桂花正是秋日綻放。沒有空調的古人,靠月夜這份清靜和自我調節(jié)而得幾分清涼。古人常常在戶外納涼,如果能有三五好友在月光下講述故事,輕松暢聊,沐浴著如水的月光,看著那螢火蟲挑著燈籠飛來飛去,品嘗著各種瓜果,那該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元稹準備招待的當然不是平凡之人,而是飽學詩書的儒者;菰蒲鋪滿的也并非普通水池,而是經常洗筆的“墨池”。元稹在訴說夏日要與博學者交流思想、寫詩作畫,不要卷上紅色紗帳昏昏欲睡,任那些古代典籍由清風翻閱。
那么,你的暑假又會怎么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