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有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子夏又云:“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毙」?jié)之于大德,恰如一簣之土之于九仞之山,看似不值一提,實則內(nèi)有玄機,抓大放小必不可少,防微杜漸也不能免。
大德須如磐石,風雨飄搖之中亦不為所動。
明代思想家李贄盛贊呂端“大事不糊涂”,呂端位居宰相高位,前后輔佐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位君主,四十載宦海沉浮他始終保持忠貞清醒,得賞不喜,遇挫不折,無論朝局如何動蕩,內(nèi)心做派一片清明,以宰相氣度名傳千古。與之相對,明將洪承疇“假守節(jié)真惜命”,在反復搖擺的思想斗爭后還是投入了皇太極的懷抱,乾隆后有言稱其“虧于大節(jié)”??梢?,“強行者有志”,鑄牢道德根基,堅守道德底線,不斷接受考驗才是走向正道。
小節(jié)猶如滴水,斗轉星移之間或生出變數(shù)。
《老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彼渍Z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比绻谌粘I钪胁粩喾e累,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德逐漸形成,大德自然穩(wěn)固;反之,疏于規(guī)范,聽任小節(jié)發(fā)展而不加以約束,道德根基逐漸腐蝕,不免于墮落成走獸的命運。從宋徽宗到元順帝,皆因享樂怠政,于朝政上無所作為,還逐漸沉溺于聲色犬馬,昔日盛世終是步步衰頹,難以為繼,令人唏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問題在尚未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君子應謹記漸不可長,欲不可縱。
當然,即便嚴加要求“小德出入可”,仍難免出現(xiàn)疏漏,子夏告訴我們這一情況實屬正常,不要“一棍子打死”,上升為原則問題。魯迅先生曾言:“有缺點的戰(zhàn)士終竟是戰(zhàn)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小德出入可”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合理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客觀評價自我,不片面地追求事事完美。“出入”既是天性,且不足以損害大德,自然無妨。
磐石之大德可御風云之幻,但難敵滴水石穿,大德之前可不拘小節(jié),但不能聽之任之??偠灾?,先賢留給我們的思想精華可用一句話概括:既要看到大德,也要注意小節(jié);著重堅持大德,合理看待小節(jié),如是行之,則大德、小節(jié)俱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