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由證來”,校史資料以其“看得見、摸得著”的特性,對于高校見證歷史具有獨特的證據(jù)作用。202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迎來了建校八十周年慶典,學校以此為契機,啟動了新校史館的籌建工作,同步開啟了校史資料的系統(tǒng)征集工作,為學校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弘揚提供堅實的支撐。
一、建立健全校史資料征集工作的保障機制
(一)健全征集制度
為保障校史資料征集工作的有序開展,建立和完善征集制度是關鍵,包括實施方案、征集來源和方式、征集內容和要求以及經費保障等多個方面。明確征集工作的步驟、時間節(jié)點以及各責任主體的職責分工,做到征集目標清晰、措施到位、類別全面、內容具體。
(二)建立征集隊伍
通過構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征集隊伍,實現(xiàn)團隊間的協(xié)同配合,互為補充,持續(xù)拓展征集范圍,提升校史資料征集的廣度和深度。
1.組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責任心強、溝通協(xié)調能力出色的專業(yè)征集團隊,引領整個征集過程,確保工作的有序進行。
2.邀請對校史工作充滿熱情的離退休老教師和老校友加入業(yè)余征集隊伍,他們作為校史的建設者和見證者,能夠提供豐富的征集線索和寶貴的建議。
3.對各學院、機關部門的兼職校史資料征集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使其結合本單位工作重點,及時有效地征集相關校史資料。
4.聘請擅長收藏的校友或行業(yè)專家擔任征集工作顧問,他們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熟悉的行業(yè)渠道,有助于發(fā)掘高價值的校史資料。
(三)加大資金、技術支持
1.購買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校史資料。如購買一段記錄建國后校友陪同國家領導人參與重要外事活動的視頻資料,其珍貴的歷史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在校史展覽中引起了參觀者的強烈共鳴,凸顯了有償征集校史資料的重要性。
2.對于易損或獨一無二的校史資料,需要投入資金,租賃或購置先進的錄音(像)設備,并配備專業(yè)的技術人員進行拍照、高仿和修復工作。
3.定制專用裝具存放校史資料,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保存環(huán)境,以防止資料因環(huán)境因素受損。
(四)注重征集效果輻射
征集過程中,努力營造積極的捐贈氛圍,激發(fā)更多的捐贈行為,推動征集工作進入良性循環(huán)。
1.充分體現(xiàn)征集工作的嚴肅性和儀式感。積極配合捐贈者進行上門征集,并認真履行捐贈登記手續(xù)。同時,舉辦莊重的捐贈儀式,向捐贈者頒發(fā)捐贈證書,主動為捐贈者制作仿真件,便于個人留存。
2.讓捐贈者帶動捐贈者。建立同級或同類校友的微信群,充分利用校友群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促進捐贈活動的廣泛參與。如建立了1941級校友及其親屬群、坦贊鐵路校友群等。
3.大力宣揚捐贈者無私奉獻精神。在學校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開設特色專欄,宣傳校友的捐贈事跡,鼓勵更多校友和社會人士參與到校史資料的捐贈中。
二、注重把握校史資料征集的范圍和重點
(一)堅持廣泛征集
校史館作為連接師生校友情感的重要紐帶和展示平臺,展現(xiàn)了不同發(fā)展時期廣大校友的精神面貌。為了呈現(xiàn)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史展覽,提升觀展體驗,積極開展校史資料的廣泛征集,力求做到應征盡征,確保資料間的相互印證和補充。
(二)突出重點征集
北外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多語種外語高校,全力服務國家的外語教育和外事交流,對體現(xiàn)紅色基因、家國情懷和外語特色的校史資料進行重點征集。突出“重大”“首次”和“特色”,確保建成后的校史館能夠充分展現(xiàn)學校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1.將早期畢業(yè)生及其家族成員,為學校建設和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老領導、老教授、離退休教職工,大使、參贊、著名學者、社會知名人士等杰出校友,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獲得者確定為重點征集對象。
2.集中力量征集能夠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語教育發(fā)展歷程、服務國家戰(zhàn)略、外交官培養(yǎng)、非通用語種群建設、優(yōu)良教風學風等內容的校史資料。
三、不斷推動校史資料征集工作常態(tài)化、協(xié)同化發(fā)展
(一)調研溝通,主動出擊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校史工作者摒棄“等、靠、要”的被動局面,采取“主動出擊,深入交流”的方式,積極深入到各類征集對象中,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明確校史資料征集的具體內容,把握工作主動權。
(二)長期堅持,形成常態(tài)
校史資料征集是一個持續(xù)挖掘、不斷發(fā)現(xiàn)和補充的過程。校史工作者要轉變以往僅在慶典、校慶等特定時期進行臨時征集的做法,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征集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常態(tài),確保征集工作的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三)上下同心,多方協(xié)同
校史資料征集工作涉范圍廣,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協(xié)作。協(xié)同校內各部門尤其是校友辦等部門集中力量征集,確保征集工作全校一盤棋,共建共享,避免校史館、檔案館唱“獨角戲”。
四、校史資料征集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成功建設校史館的同時,還構建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層次校史資料館,為學校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夯實校史館建設基礎,展現(xiàn)學校歷史底蘊
通過校史資料征集,北外校史館擁有了涵蓋學校各個歷史時期及各個方面的文字、圖片、音視頻、實物等資料,不僅豐富了校史館的展陳內容,還提升了展陳效果和觀展體驗。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學校的歷史變遷,領略學校的文化底蘊,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凝聚校友力量,為學校的發(fā)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構建校史圖書中心,豐富校史研究資源
通過校史資料征集,匯聚了大量與學校發(fā)展史、新中國外語教育史相關的珍貴書籍,涵蓋外交、黨史、校史和專業(yè)史等領域。構建校史圖書中心,不僅為學校和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歷史借鑒,也為校園文化和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生動翔實的歷史教材。
(三)創(chuàng)建校史音像資料館,增強校史教育的互動性
通過校史資料征集,收集了大量音視頻資料和照片,內容涵蓋重大活動、媒體宣傳、課程教學、名師訪談、社團活動、社會服務、校友故事等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電子屏播放、觸摸互動等方式,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提升了校史教育的互動性和感染力,使校史音像資料館成為一個匯集師生力量和擴大學校影響力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 梅業(yè)新.高校校史資料征集工作策略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學為例[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7,32(6):20-23.
[2] 沈峻嶺.“記憶”工程下的高校校史館建設淺談[J].皖西學院學報,2012,28(4):153-156.
[3]趙亞婷,蔡文,帥斌.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意義、困境與路徑[J].蘭臺世界,2020(6):76-79.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