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貘的人,對這種動物的印象是呆頭呆腦,尤其是當(dāng)它們翹起長鼻、咧開嘴,好似在大笑的笨拙樣子,很是深入人心。但沒有誰會小瞧它們,因為根據(jù)出土的化石研究記錄,貘的祖先距今大約有5000萬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在劍齒虎和猛犸象都已滅絕的時代,貘卻能奇跡般地存活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算得上是活化石。
不同地區(qū)對貘的叫法不同。在巴西土著語言中,貘被稱為“tapir”,在印度尼西亞則被稱為“badak”,與犀牛同詞,而在泰國又被稱做“‘P’som-sett”,意為“混合完成體”。貘的鼻似象,耳似犀,尾似牛,足似虎,軀似熊,這種“五不像”的外形好像和每種動物都能產(chǎn)生點“沾親帶故”的關(guān)聯(lián),甚至從古至今,有許多人認為,貘是用其他動物的剩余部分創(chuàng)造出來的。
那么,貘到底是什么?
在生物學(xué)上,貘是奇蹄目、貘科的哺乳動物。100萬年前到1萬年前之間,貘廣泛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由于環(huán)境變遷,現(xiàn)在除東南亞尚存的馬來貘(亞洲貘的一種,如今提到馬來貘即指亞洲貘)外,貘科的其他物種僅剩下南美貘、中美貘、山貘,以及卡波馬尼貘四種,其余均已全部滅絕。而馬來貘是所有貘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貘的體型滾圓肥壯,和豬有些相似,身長1.8~2.5米,成年之后體重能達到250~540公斤。皮膚厚韌,毛被稀少,非常適合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快速移動。貘的前足為4趾,后足為3趾,這也是原始奇蹄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膚色是貘的一大獨特之處,南美貘的顏色為統(tǒng)一的深棕色或灰色,頸部和頭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馬來貘的頭和身體前部、腹部、四肢與尾部為黑色,軀體中后部為灰白色,這樣的色彩搭配起到了很好的隱蔽作用。成年的貘與幼年時體色不盡相同,初生幼崽全身呈深褐色,帶有黃色斑點和條紋,在陽光下形成了天然的保護色,隨著慢慢長大,顏色逐漸褪去,直至6個月后完全消失。
至于長相,無論是哪一品種,因為頭部兩側(cè)小而圓的眼睛,大多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的呆愣模樣。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鼻吻部,貘的鼻子和上唇向前突生,柔軟下垂,猶如象鼻,但要短一些,不同種類的貘,鼻吻部的長短會有所差別。有趣的是,這個怪趣滑稽的鼻子,其實是它們在熱帶森林生存的武器。行走時,貘的鼻吻部幾乎貼著地面,可以伸縮和卷曲,用來抓取食物或者呼吸。不僅如此,貘的鼻子還具有交流的功能。貘和貘之間會彼此用鼻子相互觸碰,發(fā)出“哼哼”的聲音,除了表達情緒外,甚至可以用來尋找交配對象。
別看貘的外形有肉食動物的氣質(zhì),實際卻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動物。磨盤一樣寬的臼齒和前臼齒就決定了它們吃植物的特性,極其堅固的牙齒和驚人的咬合力能輕易磨碎纖維粗硬的樹葉。野果、多汁植物的樹葉和嫩枝、草或是水生植物,都是它們慣吃的食物。它們常在森林空地上覓食,相比靈敏的聽覺和嗅覺,貘的視覺較差,因此在覓食時也主要依靠嗅覺。它們每天要吃掉9公斤左右的食物,來維持自己碩大的體型。
大多數(shù)時候,貘只在夜間出來活動。這是因為貘性情孤僻,不喜群居,也不喜強光的刺激,白天幾乎都躲在陰暗的地方休息,任何有永久水源,樹木繁茂或草叢生長的地帶,就是它們會選擇的棲息地。
常年生活在這些地方,游泳和潛水就成了貘的拿手絕活。不過,對貘而言,逃跑才是這一本領(lǐng)的用武之地。貘雖體型較大,但性情溫和、膽小警覺,不會傷害人,也沒有強大的自衛(wèi)能力,所以一旦感覺到風(fēng)吹草動,便遁水逃走,上演游泳絕活,或是將身體藏在水中,只把鼻子伸出水面呼吸,躲開水性不佳的掠食者。謹小慎微的它們,為了避免留下氣味,甚至還養(yǎng)成了不在陸地排泄而選擇跑到水中解決的習(xí)慣。若是遇到無路可退的情況,它們也會選擇直接戰(zhàn)斗——用粗壯的身體拼命沖撞對方,采用撕咬或是腳踩的方法自救。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貘都不算熟悉,境內(nèi)也很難尋覓到它們的蹤跡。但其實,歷史上我國是有貘生存的?;芯勘砻鳎淖阚E曾遍布中國的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只是由于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所以宋代之后,貘就在我國消失了。
由于樣貌奇特,貘被后世賦予了諸多神秘的色彩。清宮《獸譜》中對貘的描述是可以啃食銅鐵,因此貘也被稱為“中國食鐵獸”。而在傳說中,它是陜西和山西等地古老文物上雕刻的自然生靈,是神話故事中的食夢者,不僅可以吞噬噩夢,還可以使吞噬的噩夢重現(xiàn)。在傳說中,當(dāng)夜幕降臨,天地間灑滿明凈月光之時,貘就會走出幽暗的森林,來到人類的居所,吸食人們的噩夢,轉(zhuǎn)化為祥瑞。而貘的長鼻,正是進入夢境吸食惡夢的工具。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請畫師在屏風(fēng)上畫貘,據(jù)說頭痛的癥狀竟得以緩解,于是寫下《貘屏贊》:“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
此后,貘作為“食夢者”的形象逐漸受到世人推崇,來中國學(xué)習(xí)的遣唐使還把以貘辟邪的習(xí)俗帶回日本,貘也成為與麒麟、獬豸同尊的靈獸。日本的民間認為,貘擁有驅(qū)噩運、保平安的神秘力量。在日本故事中,馬來貘身上的黑色代表吃掉的噩夢,白色代表它們消化了噩夢。隨著這一信仰在日本扎根發(fā)芽,日本室町時代末期,關(guān)于貘的文字和畫像被當(dāng)作吉利之物所用。之后,貘開始更多地出現(xiàn)在日本文學(xué)作品中,其形象還被雕刻在建筑上,相關(guān)風(fēng)俗開始廣為流行。
雖然在傳說中備受尊崇,但現(xiàn)實中貘的生存卻長期面臨困境。
數(shù)百年來,由于氣候不斷變化,以及冰川和火山的活動,都對貘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了影響。并且,貘在自然界中的天敵并不多,相比體型較大且兇殘的豺狼虎豹來說,人類會是它們更加害怕的對象。長久以來,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斷開發(fā),使得自然界適合貘棲息的地方越來越少,加速了這一物種的滅絕。貘的消失是歷經(jīng)了數(shù)百萬年,在多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產(chǎn)生的一種不可避免且無法逆轉(zhuǎn)的結(jié)果。
如今,貘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的保護和禁運動物名單,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從2008年起,每年的4月27日被設(shè)立為“世界貘日”。而東南亞境內(nèi),對于貘的保護也迫在眉睫,因為這里唯一的存活種類馬來貘,生存狀況極為堪憂,現(xiàn)存的數(shù)量僅有3200只左右。
但保護并非一件易事。馬來貘有時會破壞百姓的農(nóng)作物,靠近人類的馬來貘還會加大人獸沖突問題。此外,如何保障保護區(qū)外的馬來貘,也令當(dāng)?shù)卣^痛。例如,泰國目前就有40%左右的馬來貘生活在保護區(qū)之外。幸運的是,東南亞許多國家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保護區(qū)。2014年,馬來西亞頒布了“馬來貘保護計劃”,并建立保護區(qū)。如今,馬來西亞和泰國境內(nèi)的馬來貘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
需要重視的是,貘并不應(yīng)該只是被當(dāng)作瀕危動物來對待,它本身的科研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其化石更是對古代環(huán)境、氣候和生物進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而這種穿越時空存活至今的動物,究竟在地球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也是值得考究的問題。
(編輯 胡倩)